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鸡西就以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鸡西煤炭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由最初的80%降到30%,下降了50个百分点,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中非煤比最高的城市。
鸡西循序渐转走可持续之路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鸡西,长期依靠煤炭资源生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多年来持续大量的开采,鸡西煤炭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近年来,全市先后有4个生产规模达到百万吨以上的煤矿实行了破产,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已成为鸡西不可回避的课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鸡西跳出靠煤吃饭、就煤抓煤的传统思维,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经过近十年的艰难转型,鸡西从煤炭采掘业一柱擎天,到煤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制药等众多产业多业并举,为众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探索了一条可借鉴之路。
煤炭逐渐减少 资源立市面临调整
在资源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绝大多数城市往往从一开始就缺乏长远性、层次性的战略规划,“资源立市”被长期误读为集中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鸡西也不例外。长期以来,鸡西在资源开发上实行“有水快流”,产业发展是“一枝独秀”,开发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由于与资源深加工地区长期的利益分配不对称,造成地方财力空虚、产业结构畸形、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部分矿井的枯竭,鸡西采煤的难度增大,生产成本增加,采煤效益也大幅降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鸡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一般规律看,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相关配套企业则无一幸免,从而对城市发展和稳定形成全面冲击。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某种角度上就是资源型企业的经济转型。1995年,鸡西矿业集团的前身鸡西矿务局实行工务农、工务牧,大约有7000多名职工保留了工作关系,开始务农务牧或是经商。但由于当时没有配套的农业政策扶持,矿工们又不具备务农务牧和经商的基本本领。两年后,超过80%以上的矿工创业失败,又回到矿山。之后,鸡西矿务局还进行过一次较大动作的调整,但都以失败告终。
近年来,鸡西矿业集团提出了精干主体的思路,把与企业生存无关或关联不紧的“副业”全部甩掉,轻装上阵。2003年底,鸡西矿业集团把所属新城煤矿国有资产以5000万元整体转让给鸡西北方钢铁公司,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从庭院经济到多种经营、务农务牧,鸡西矿业集团之前的转型都是围绕发展第三产业转,但取得成功而延续下来的微乎其微。从搂着与煤炭主业联系不紧密的“三产”、学校和医院等社会事业不放,到主动放手,把不良资产剥离出去。这一思路的转变转出了效果,原煤产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日渐好转。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一种比较成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是,发展接续产业与发展替代产业组合搭配,实现“循序渐转”。所谓“循序渐转”,是指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的成熟期,在财力相对充裕、外部环境比较有利的情况下,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点上,鸡西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资源型城市借鉴。截至2004年,鸡西煤炭探明储量64.7亿吨,可采储量15亿吨,以现有每年25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还可以开采60~100年。虽然煤炭资源仍然十分丰富,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鸡西就开始“循序渐转”。首先侧重发展接续产业:一是立足煤炭资源优势,拉长煤炭产业链,搞煤炭深加工,着重发展了精洗煤、焦炭、煤气、煤焦油产业;二是搞煤炭资源转化,集中扶持和发展煤电一体化、煤钢一体化;三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抓了煤矸石建材和发电。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绿色食品、旅游、制药、边贸等非煤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对于鸡西来说,无论是面临资源衰竭还是尚有几十年“好日子”可过,转型都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我们都知道,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不断开发而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要走向衰落,走转型之路是或迟或早的。只有及早探索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走出“吃资源”的死胡同。难能可贵的是,在近年来煤价一路上涨,煤炭城市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利润大增的情况下,鸡西没有被眼前的形势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作出了压缩矿井数量、控制煤炭产量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