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开始,阜新摒弃工业强市的传统思维,开始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经济转型。4年多来,阜新从实际出发,把大开放作为解决转型问题的“金钥匙”,把改善生态环境和就业再就业作为转型的首要目标。作为全国的第一个试点,阜新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意义非常重大。
退工进农阜新转型初见成效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阜新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和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开始显现出来。2001年5月,阜新正式作出了实施经济转型的重大决策。同年底,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开始了转型复兴的艰难征程。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阜新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全市经济结束了“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1%的低速徘徊局面,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70.5亿元跃升到2004年的127.1亿元,增长幅度连续3年超过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6%,年度投资额由2001年的29.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8.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5.3%。
肩负着转型与试点双重任务的阜新人,创造了经济转型的“阜新方式”。我们认为,阜新的经济转型,对辽宁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特殊的意义,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积累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对于其他资源型城市选准经济发展突破口,发展支柱产业,治理煤矿沉陷区,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矿竭城衰 煤电之城陷入重重困境
阜新,在我国的版图中只是一个小城。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边陲之地,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煤电生产基地之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工程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从而使阜新迅速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在过去50多年里,有着“煤电之城”美称的阜新,平均以每年1200万吨的采挖速度挖煤,累计为国家贡献煤炭5亿多吨。有人打比方说,阜新开采的煤炭,用装载60吨的运煤卡车排列起来,可以环绕地球4.3周。与其他所有产煤城市一样,在煤炭生产大干快上的年代,阜新煤炭生产红红火火,甚至出现了政府关门,各机关、学校干部职工全部到矿区挖煤的现象,煤矿工人占了整个城市人口的80%左右。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阜新可以开采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数据显示,阜新现在煤炭可采储量仅有3.3亿吨,而且煤层太深,开采成本高且难度很大。
到目前为止,阜新已有14对矿井相继停产报废,与煤电相关的地方工业企业也大多陷入了关闭停产的困境。煤矿的接连报废,使阜新经济遭受了重大打击。一直以来依靠矿山生存的阜新人成建制、规模性地失去“饭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下岗失业人员15.6万人。2002年,阜新矿务局所属的所有煤矿均申请破产,全矿40万职工的出路成了大问题。仅海州煤矿的下岗职工就达4万多人,加上涉及的家属,近10万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份关于阜新的再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总结报告称:“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低、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筹集难,困难企业多、包袱重,偿还并轨人员债务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对于那些暂时没有下岗的职工来说,日子也并不好过。由于资金紧张,阜新矿务局从1994年就开始拖欠职工工资,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欠薪总额高达5亿多元。由于长期领不到工资,使得19.98万阜新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每4个阜新人中,就有超过1个人处于当地确定的贫困线以下,月收入不足156元。让我们震惊的是,阜新矿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64平方米,其中不足2平方米的有1908户;连续3年的大旱灾,使60万农民返贫,城乡陷入同时困难的境地。1995年以来,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阜新GDP年均增长率仅为2.7%,比中西部地区还低。
尤其严重的是,由于阜新煤矿长期以来只开采不填充,致使矿区底下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地面缺乏支撑而逐步演化为沉陷区。我们了解到,阜新共有13个沉陷区,总面积达101.4平方公里,2.7万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万居住在沉陷区的群众,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一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2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阜新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立项。同年6月,阜新采煤沉陷治理工程正式启动。截至2004年底,已开工建设5个楼房小区和4个平房小区,总建筑面积92.3万平方米,累计安置沉陷区居民12540户,占计划安置总户数的68.4%。
我们注意到,在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中,与阜新面临类似命运的城市有20%。不过较之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遭遇的难题更为特殊和严重:不但煤炭产业、矿区人口、煤炭职工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城市,阜新的财政收入也比同类城市拮据。2001年,阜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辽宁省末位;人均财政收入全省最低,全市财政收入4.54亿元,而财政支出却高达18.84亿元。除海州区外,阜新的其他6个县区全部拖欠公务员工资。因此,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阜新是唯一一个市区和下辖7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财政补贴的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对阜新进行过一个社会调查,得出8个字:煤电之城,穷得出奇。
人们不禁会问,问题到底出在哪?建国以来,国家对阜新投资的80%都投在了煤电上,地方工业、农业和教育加起来只占到12%。单一的投资结构造就了阜新单一的经济结构,这一因素在煤炭资源枯竭后引发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靠煤炭资源生存的阜新,过去煤炭工业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0%多,现在煤炭资源枯竭了,经济也随之跌入低谷。转型之前,阜新就业压力大,产业结构单一,矿区沉陷问题突出,地方财政困难,水资源贫乏,环境污梁严重,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薄弱。面对重重困难,阜新人认识到,全国资源型城市达400多个,长期积累的负担一下子集中起来让国家扛,不现实。阜新必须自力更生,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从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创造一条符合阜新特点的转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