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辽源煤炭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从2002年开始,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辽源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彻底打破了以煤炭资源生存的经济格局。辽源的经验表明,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大产业挺起辽源经济转型脊梁
“因煤设市”的辽源,一直把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当历史的钟摆走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辽源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困扰着辽源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辽源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早在“十五”期间,辽源就未雨绸缪,着眼于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确定了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定位,走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使全市经济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崛起。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三大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成为辽源经济转型的支柱。
面对枯竭 煤城发展走出困局
辽源曾因煤炭资源而辉煌,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煤价被国家掌握控制,这一资源优势并没有给当地带来财富的增长。直到近几年,随着煤价的逐渐放开,辽源才出现了枯木逢春的景象——进出矿山的运煤货车又多了起来。但这样的好日子毕竟来得太迟,辽源煤矿已进入“老年期”,原煤产量由1995的468.78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379.48万吨。资料显示,辽源仅有800万吨残煤可采。5年之后,辽源煤炭可能被采掘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源衰竭,辽源煤炭产业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全市采掘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1.0%下降到2001年的17.7%。辽源矿务局职工占市区人口的30%,但所创税收仅占财政收入7%左右。以煤为主的辽源矿业产业附加值越来越低,以煤为主的能源型工业不能再引领经济前进,发展持续的主导替代产业迫在眉睫。
资源的衰竭引发主导产业的衰退,进而引发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凸现,成为资源型城市共同的特点。辽源也不例外。2001年,辽源劳动力供给总量达94.6万人,但全市劳动力需求量仅有12万人左右,当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近2万人。政府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减员增效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产生了大量离岗职工。在城市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的同时,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92元,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辽源成为吉林省最穷、城市建设最破旧的地级市,有人开玩笑地形容辽源为“一条马路一个楼,一个警察管两头”。
面对困境,辽源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自救。煤炭资源是辽源的立市之本,尽管煤炭资源衰竭已成为阻碍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但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开发,煤炭产业在辽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大批掌握一定技术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如果完全抛弃原有的资源产业,转型就难以收到实效。为此,针对辽源煤炭所剩不多的实际情况,辽源矿务局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先后在通化的梅河口、内蒙古通辽市的金宝屯、长春的龙家堡投资开采煤炭。2005年,上述三地煤炭产量已达到辽源本部煤矿的3倍,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城市奋起赶超、迅速崛起的新路。
包括辽源在内的东北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在全国60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中,东北就有25个,资源型城市是否成功转型应当作为判断东北地区是否实现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辽源的名字被写入其中,这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辽源经济转型的高度重视。
我们了解到,在实施转型试点过程中,近年来辽源所争取到的扶持政策较多,首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为辽源带来8.77亿元资金,建成了容纳5万多人的沉陷区迁居小区。其次是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为辽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利好政策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省对接的84个重点项目中,辽源就占22项。国家为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的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及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和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等政策,也让辽源获得了“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的先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给予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启动和落实,可以为辽源带来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为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我们的调研表明,对于辽源这样的煤炭型城市而言,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替代产业,并通过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辽源正在进行的探索值得借鉴。在延伸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辽源把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全力实施高点位对接、高层次转型。以利源型材等20多个大企业、大项目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迪康药业等30多个大企业、大项目为代表的健康产业成为强势支柱产业,以金刚水泥集团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三大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扶持民营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为了摆脱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布局,早在2001年,辽源就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发展目标,并把机械、电子、化工、造纸等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但由于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竞争能力弱,使全市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2003年,辽源第二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2.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2个百分点,而且整体亏损严重。
为了彻底改变上述不利局面,辽源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战略举措。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辽源提出了“不在低端市场抢饭吃,要在高端市场求作为”的思路。一方面,围绕国家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做大辽源市矿务局金宝屯煤矿、亚星采掘机械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另一方面,抓住吉林省建设国家汽车生产基地的契机,增强中州汽车公司的汽车电机整流桥调节器、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油泵、水泵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集中精力抓了存量资产改造、整合项目,在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先后引进资金10亿多元,改造重组了龙泉酒业集团、汽车电器厂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13亿元。同时,重点建设了矿山机械、建筑塔机等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这些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老企业的恢复性扩大生产,为辽源传统优势产业再现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最为看重的一条是辽源形成的集团公司和个体私营小厂结合的产业集群,这就是辽源学习南方兄弟城市提出的“小狗经济”的精髓。“小狗经济”就是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在东北,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小狗经济”就能繁茂生长。
在发展“小狗经济”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例是,在广东、浙江雄霸天下的中国袜业格局里,辽源的袜子年产能已达到2亿多双,占据了东北、华北和西北大片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袜子之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国有老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提升了传统优势产业,盘活了存量资产,成为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其实,袜业只是辽源民营经济优势产业之一,选矿设备制造、建筑塔吊制造也是辽源的特色优势产业,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个行业和袜业有类似的发展路径,也是在老国有企业逐渐衰败的过程中,新成长起来的一批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目前,辽源的选矿设备制造企业有80多户,建筑塔吊(塔机)制造企业10多户,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集群格局,并逐渐出现产业整合。
从各地的经验看,发展接续产业,加快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措施是推进改革创新,激活内在动力,按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运作。与东南、华南沿海城市群相比,辽源落后的根子是体制和机制的落后,突出表现为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企业盘子太小。从辽源市情分析,发展接续产业必须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民营企业“唱主角”,培育出发展民营企业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的创业激情。从这个角度来讲,辽源还应该全面强化全民创业的观念,切实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思想顾虑、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不合理负担四大难题,清除一切歧视性政策的限制,放宽投资领域,整治、改善经济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辽源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资源型企业是辽源发展的主要依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资源型企业的经济转型。资源型企业机制能活起来,竞争能力就能强起来,就能够带动全市经济的转型。因此,辽源应把城市转型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与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结合起来,使企业能适应市场,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