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油产量逐年下降,大庆迫切需要解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庆的转型思路和目标已经明确,到2010年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业“三足鼎立”之势,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
大庆转型试点的样本意义
2005年5月,国务院确定大庆为石油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大庆作为国务院新批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再一次被推到了前台。虽然大庆国内生产总值连续7年增速在8%以上,但随着原油产量逐年下降,迫切需要解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大庆的情况后认为,做好大庆试点工作,可以为其他资源型城市探索一条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起到先导和示范作用。
石油递减 支柱产业后续乏力
众所周知,大庆是先有油田后有城市。提起大庆,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石油。自1959年第一口基准井喷油起,40多年来,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8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曾有过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把大庆生产的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近10圈。
但国土资源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大庆油田的可采储量只剩下30%,而且采油越来越难。大庆人说,上个世纪60年代,采油不需要分离,只要钻一个油井石油就自动往外喷,到后来地层压力下降,油从岩缝挤不出来了,需要用注水的方式把岩缝里的石油驱出来。大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综合含水率已经高达87%,一些主力油田的综合含水率达到90%。也就是说,从地下打出100吨的液体中有90吨是水,只有10吨是油。采油成本甚至高于油价,而且油田的含水量越来越高。资源的递减,对于大庆而言,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油不多了,大的替代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资源趋于枯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和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大庆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三大矛盾:油与非油经济比例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新旧体制转换不到位的体制性矛盾;现代观念与陈旧意识碰撞的文化性矛盾。同时,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只占全市GDP的12%;城市功能缺位,第三产业只占全市GDP的11.7%;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经济外向度低,全市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省比重不足2%;生态破坏严重,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
作为一个经济结构单一的城市,大庆的石油产业一直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即使在减产后的2003年,石油产业的比重仍占据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76%。2004年,大庆的工业增加值为1008亿元,其中900多亿元来自石油和化工,地方工业增加值仅为106亿元,占总数的10.5%左右。根据中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大庆油田的产量以每年200万吨的数量锐减,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2000万吨左右,地方经济的增长很难弥补石油生产逐年下降的影响。即使大庆地方经济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也只能增加30亿元的产值。大庆将来可能会出现地方经济持续增长,而全市经济仍然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如果不抓住机遇尽快转型,大庆会面临生存危机。大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速度必须大大超过油田油气资源的递减速度,只有这样,大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繁荣富强的未来之梦才会精彩。
我们了解到,大庆经济转型的内容主要有六条:一是在保持现有原油加工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石化企业工艺路线,减少成品油产量,增加“三烯”、“三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生产;集约使用天然气资源,大力培育发展农牧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构筑非油产业格局。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中央直属石油石化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直属石油石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三是进一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建立地企一体化发展机制。四是以治水、复草、还林、净气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针对采油造成的草原荒漠化,加大治理和修复力度,推进采油绿色化、生态化,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五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六是扶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科教事业,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自我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值得肯定的是,大庆已经开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由市计委牵头及相关部门组成的7个专项推进组正在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完善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同时,全市正在积极向国家争取包括支持大庆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设立接续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大庆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资金;争取中央直属企业分离社会职能的政策支持;协调占压油气管线建筑的拆迁方面的政策。
延长链条 替代产业挑起大梁
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里,大庆不可能抛开石油和化工,发展石化产业、延长石化产业链成为大庆接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石油的减产,石化产业应不断增长,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0~70%。如果全市的石化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完全可以弥补石油产量下降给大庆造成的影响。
大庆的选择是,大力支持石化企业整合资源,实施“以化补油”,通过压减石油产量,延长油田开采寿命并借机发展化工,作为石油工业的补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庆已逐步实现了以“化”补“油”,形成了集科研、生产、设计于一体的化工体系。随着石化产业园的建成,单一的石油开采已经延伸出乙烯、丙烯、芳香烃等产业链条,并开发出轻柴油、合成树脂、塑料、化肥、甲醇等精深加工产品。在联谊、华科、黑鸟3家石化公司分别在国内外上市的基础上,全市240多家地方石化企业形成了大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大庆有望把现有和新开工的48万吨乙烯、30万吨聚丙烯、20万吨甲醇和48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都扩建到100万吨以上。由于最近发现了探明储量达700至800亿立方米的深层天然气,大庆还将发展天然气化工业。
最新的进展表明,大庆除将石化作为支柱性替代产业外,对石化依托产业也越来越关注。所谓石化依托产业,就是依托石化资源,为石化产业服务的衍生产业。包括石化生产所需的机械装备、采油所需的助剂以及油田工程(即安装、打井工程等)。统计显示,每年全国石油企业对外采购的生产装备高达30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如果大庆能争取到其中1/3的订单,效益就非常可观了。
大家都知道,原油被称作“黑金”。不过现在有一样东西在大庆人眼中比“黑金”更可爱,那就是原油炼制之后余留的化工原料——三烯三苯化工原料。这些化工原料,就国内的生产技术来说,能生产数百种化工产品。但是企业往往把化工原料直接聚合,生产成聚乙烯、聚丙烯销往外地。2005年“两会”期间,《做大做强大庆石化产业建议方案》由大庆市政府提交到国家发改委和中石油集团。建议中石油能够调整在大庆的工艺路线,延长产业链,做好石化产品深加工,同时将大庆石化产业的发展列入中石油正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据悉,中石油在其规划中决定把大庆建设成我国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基地和世界级丙烯衍生物、油田化学品基地。这给大庆的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我们调研,现在每年留在大庆炼制的原油是1100万吨,按80%的成品油出油率计算,有化工原料200多万吨。如果全市化工原料能提高到600万吨,化工产业的产值就能达到1000亿元。要把化工原料提高到600万吨,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原油在大庆炼制的数量,产生更多的化工原料;二是调整炼油结构,在不增加炼量的前提下,少出成品油,多出化工原料。现在大庆每年成品油产量在800多万吨,而整个黑龙江省的成品油市场需求量为350~400万吨,满足本省需求之外的成品油大多运往广西等西南地区销售。从东北到西南,运距长达数千公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调整炼油工艺,多出化工原料就能减少成本,增加化工产业的收益。但大庆没有对石油开采和加工的决定权,要想增加炼油量或调整炼油工艺,需要寻求与中石油进行谈判。
2005年6月15日,从俄罗斯发来的原油专列缓缓驶进大庆南三油库。这是第一列俄罗斯原油专列。根据计划,2005年南三油库将从俄罗斯承接原油1200万吨,2006年增加到1500万吨。这些原油从南三油库通过输油管道,流向大连、秦皇岛等地。但就在南三油库附近数公里处,大庆林园炼油厂250万吨炼力的装置却因为无油可炼而闲置着。如果能把这些原油留在大庆加工,将对大庆发展石化产业产生积极的作用。现在大庆正在向国家申请增加1000万吨炼油加工量,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我们认为,大庆应鼓励省直企业和地方各类企业嫁接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石油、石化存续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石化产业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接续产业。原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石化产业也会随着石油产能的递减而衰退。大庆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先抛开油,再慢慢抛开化工,发展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