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宏观调控政策何去何从? 或更倚重货币政策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03 日 |
|
明年3月之前,宏观调控将主要依赖于货币政策和行政调节,而又较易执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可能比以往更受倚重
中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5%,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但对GDP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弱。明年3月前,宏观调控将更多地依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
我们预期在2007年四季度很可能还会加息。持续上升的利润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将使投资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中保持强劲,而外需可能放缓。我们认为居民消费物价(CPI)涨幅可能已见顶,并预测2007年的年价格增幅达到4.5%;而在2008年CPI将达4%。
中国经济仍然强劲
第三季度GDP比上年增长11.5%,与上半年的增速持平。9月工业生产再次加速,继8月增长17.5%后,比上年同期增长18.9%。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FAI)比上年增长25.4%,相比二季度27%的增幅有所减弱,但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季度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显示消费增长旺盛,但其增幅还是低于投资和GDP的总体增长。
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同比增长了50%,达730亿美元,但其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与二季度相比估计有所下降,因为二季度贸易顺差增长更快。三季度出口稍有减缓,同比增长26.2%,这很可能是源于诸如7月起实施的取消出口退税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影响。对美国的出口第三季度增长12.4%,是2001年年底以来最慢的;但是得益于人民币对欧元走弱,对欧盟的出口迅猛增长。
第三季度的数字表明,在今年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中国经济仍在以同样的方式持续增长,而令政府担心的一些主要问题依然存在。正如10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目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的迅速增长,以及消费物价和房价的上升和居高不下。另外,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9月底达14340亿美元)不仅会产生更多流动性,而且易使中国的人民币政策遭受外界指摘。
货币政策主导宏观调控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指出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的方向,强调了要让经济发展更平衡、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社会福利,以及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影响。在明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上,这些政策方向将可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结构政策或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体现出来,包括逐步提高资源、能源价格,财税政策的改革和国企分红政策。
从现在起到明年3月人大召开前,宏观经济调控将主要依赖于货币政策和行政调节手段。3月前,经济政策大动的可能性非常小。在这期间现行行政措施的有效性有待检验。一些地方政府的新晋领导者可能有强烈的意愿大力推进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因而人大前,新的项目投资可能反弹。这意味着最看得见、又较易执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可能比以往更受倚重。
我们认为四季度加息几成定数。再往前看,在2008年夏季之前可能另有一至两次加息,除非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或者中国的CPI通胀出乎意料地大幅下降。同时,我们还预期会见到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和央行票据等吸收流动性的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也会加强其“窗口指导”以便控制贷款增长;并可能运用更多监管和控制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开发和住房贷款的标准。
我们认为人民币在未来几个月中将加速升值,但中国的汇率政策不会有变。任何新的经济政策——例如汇率的重大变动——在明年3月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确立之前都不太可能出台。而不断增强的外部压力也不太可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产生影响,尤其当压力看来是政治因素引发的时候。
我们认为,一次大幅重估或人民币急剧升值的可能性都非常小。然而,面对外汇持续大规模的流入和不断增加的对冲需求,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停滞近一个月之后,人民币近几天已经开始加速升值,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预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年底达到7.3。另外,央行可能会要求商业银行持有更多外汇,并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出(例如以QDII的形式),以减轻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和对冲流动性的需要。
为控制投资的增长和住房价格,政府很可能出台更多行政手段并且更加严格地执行土地和投资方面的法规。不过,如前文阐释,这些措施的执行力度可能依各地区、省份不同。
经济前景
经济增长将继续由投资拉动,而投资会继续由迅速增长的利润和信贷、以及地方政府强大推动力来支撑。公司利润的增长也得益于激增的投资收益,而不断产生的流动将支撑信贷增长。
我们预期2007年GDP增长将达11.4%,而在2008年略减缓至10.5%。增长的放缓预期来自外需的减速。估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间美国经济的减速——尤其是美国消费增长的减速,很可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程度可能不大。另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的担心可能使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有所增长,并为中国的外部需求增加了不确定性。然而,我们预计其负面影响对于中国总体的经济增长还比较有限。
我们认为CPI通胀会很快达见顶,而且不认为通胀近期有失控的风险。到目前为止,消费者物价上涨住要是由食品价格的猛涨带动的,这与国际食品价格的上涨以及一些季节性或一次性的因素有很大关系,而并非源于总需求过剩。随着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逐渐消退,同时食品的供给受到补贴和高价的刺激逐步回升,我们认为食品价格将趋稳并开始缓和。提高利率等货币紧缩政策,对降低食品价格没有什么效果,但对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通胀扩散到其它部门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认为食品之外的通胀压力可能在加大,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并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以及激增的资产价格都加大了全面通胀的风险。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对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发生结构性的价格上涨。然而,政策性的价格调整可能是逐步实施的。我们预期2007年的平均通胀率为4.5%,而2008年为4%。中国通胀持续温和的最基本的因素仍然是今后几年中生产力增长将继续超过工资增长的速度。 (汪涛 作者为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与策略主管) |
来源: 财经 |
|
相关文章: |
|
图片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