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创新高 就业缺口1200万人 -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设立物流金融运营中心  -来水形势好于去年 黄河有望进入新一轮丰水期  -中国对4682家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企业加强生产监管  -全国受旱面积达1.64亿亩 国家防总启动三级响应  -农业部要求各地畜牧主管部门抓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紧急公告 暂停印尼水产品进口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中国为世界扫盲做出贡献  -我国家禽养殖业逐步恢复正常 年创产值三千亿元  -国税总局称中国税负仍处世界较低水平
俄统一电力证实:中俄有望于近期重启购电谈判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的努力下,有关俄扩大对华电力出口的谈判有望于近期恢复。

统一电力公司3日对外界证实,丘拜斯日前致信俄政府,请求政府重新考虑对华出口的电力价格,并允许尽快恢复与中方的谈判。

从今年初起,中俄边境电力出口谈判因价格原因搁置至今。

丘拜斯请俄政府审时度势

丘拜斯在给政府的信中明确指出,中国拒绝扩大从俄罗斯的电力进口,不利于俄远东地区水电站的有效运作。他请求政府审视客观情况,尽快召集财政、燃料及商业等相关部门举行会议就此进行研究。

丘拜斯称,正是由于俄方提出的对华出口电力的价格过高,中方才拒绝扩大购电。而俄远东地区水电站的发电能力远远过剩。如果水库继续白白放水,不仅大量浪费能源,汛期还会危及附近田地。

他还强调,不解决价格问题,中俄之间的长期电力合作将很难实现。

统一电力公司早在2月9日便批准了相应的战略计划,决定通过扩大远东地区的电力产能,分阶段扩大对华电力出口。该公司为此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东方能源公司,负责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分三期,其远期对华电力出口为每年600亿千瓦时。地处俄远东地区的布列亚水电站与杰伊斯卡雅水电站将成为对华电力出口的主要基地。

但中俄两国的购电谈判搁置以来,统一电力公司在俄远东地区成了“替罪羊”。当地官员一直指责该公司在谈判中犯了“战略性错误”。

俄总理:不需要富余的电力

目前,对华供电的俄方公司尚只有统一电力公司旗下的远东电力公司一家。该公司总经理米亚斯尼克称,俄联邦物价局今年2月1日起在俄境内实施新的电价标准,这导致在扩大对华电力供应上,俄方提出了数倍于以往的价格。

据悉,俄方在谈判中提出,新的电力出口价应为8美分/千瓦时,这大大高于中方提出的1.5~1.8美分/千瓦时。俄方坚持不能以过低的价格对华供电,至少不能低于俄国内的电价标准。俄方还称,俄罗斯公司还要在输电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每公里输电线路的成本就高达100万美元,因此低价出口将导致俄方无利可图。

因价格迟迟谈不拢,中俄电力合作已经明显处于低调状态。据悉,去年远东电力公司向中国出口的电力为1.8亿千瓦时,而不是销售计划中原定的14亿千瓦时。

不过,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近日在回答俄媒体关于扩大对华电力出口的可行性时已经表示:“我国自身也需要廉价电,但我们不需要富余的电力。”

此外,有分析人士在评论丘拜斯的举动时指出,俄方一改过去的矜持,急于扩大对华电力出口,与吉尔吉斯斯坦上周作出的“有意向中国出口电力”的表示,不能说毫无关系。

7月23日召开的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工作会议决定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以促进本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扩大电力出口。会议提出,要使本国电力出口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等国。不过,这一计划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吉尔吉斯斯坦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匮乏,但煤炭资源极其丰富。 (臧文茜)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商务部:中俄双边贸易额今年有望突破400亿美元
中俄首条高压输电线路项目获批 工程2008年完工
中俄商定建设石油管道中国支线 支线由中方投资
中俄航天部门签署协议共同探测火星及其卫星
中俄有望联手研制支线飞机 目前尚处谈判阶段
中俄两国将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俄罗斯有望年内入世 中俄双边贸易前景乐观
中国官员称俄整顿市场有利于中俄贸易
中俄环保合作进入新阶段 跨界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图片新闻:
杭州钱塘江潮水卷走30多人 22人获救11人失踪
中国极端气候将越来越频繁 7月来发生8起罕见极端气候事件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