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拥有13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0%,然而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所以,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项目已聘用2000名科学家,分布于200家政府资助的实验室,约680万农民正在种植生物技术农作物。中国农业科技未来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报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
粮食安全不能依赖进口
问:您认为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状况是否乐观?
黄大昉:首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近年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2006年已经达到了4.9亿吨,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是一个弱质产业,我们的耕地仍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中国的人口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16亿,按照每人每年需要400公斤粮食来计算,到那时就需要6.4亿吨,与现在比相差1.5亿吨,也就是说粮食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要增加30%,或单产要增加40%才能满足“养活中国人”的需要。粮食增产缺口之大,供求矛盾之尖锐,确实不容乐观。问题绝对不可能靠进口来解决。至少今后20年,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
生物技术是根本出路
问: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呢?
黄大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将来农业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靠尖端技术。”我认为,除了好的政策和不断增加投入以外,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农业科技确实在提高粮食产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超级稻的种植,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展现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看,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才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稻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问: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黄大昉: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农业的增长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主要依靠高投入,大量消耗资源,而不是依托于技术的不断创新。比如说中国农药的产量和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使用效率只有30%,大部分都流失了,不仅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污染了环境。化肥的使用也同样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农业科技在某些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发达国家。比如我们自行研究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不仅完全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占领了国内的种子市场,而且已经出口印度;中国的水稻科学技术从整体来讲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甚至一些前沿性研究,比如基因组和基因工程等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转基因大豆油十分安全
问:目前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这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黄大昉:目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和担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技术是否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再一方面是用转基因作物制成的食品是否对人的健康有危害。中国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条例和法规。十多年来国内外做过大量实验,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经过严格审批准予生产应用的转基因作物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目前中国市场上真正的转基因食品非常少。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用进口转基因大豆制造的大豆油,其中含有一种具有抗除草剂功能却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的基因,而且含量极低。世界数亿人食用了十几年,实践证明十分安全。
我认为,为了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中国应该继续加强相关的安全性管理和评价研究,与此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产业化政策。对于已经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技术,应当加快开发应用,但决不放松持续研究和监控,以使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目前,国内外还在积极研究开发能够增加营养,或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新一代转基因植物,相信随着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会出现更多更好的产品。
支持现代农业技术
问: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
黄大昉: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各方面不懈努力。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要继续把握好农业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并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已作为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制造等同等重要的重大专项,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对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使之尽快启动。目前中国对农业科技投入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这种速度已令发达国家感到惊叹。考虑到中国农业科技的基础还很薄弱,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增长速度。此外,进一步改善科技的“软环境”加强对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经费分配机制的管理,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保证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要注意将应用研究同基础研究相结合,将高新技术同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之路。(李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