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2005年年初第一轮“环保风暴”以来电力行业掀起的又一轮变革风暴,这场风暴将迫使发电企业结束在高污染状态下求发展的历史。
记者获悉,发改委正在酝酿出台审批“配额制”,即火电厂项目审批要和新能源项目挂钩。电监会也正在配合发改委,拟将环境保护成本计入电价成本,以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这意味着曾经因发电上网途径受到制约而长期未能得到发展的清洁能源将获得解放。
国家重拳出击治理小火电
眼下,电力企业正在受到由国家环保总局启动的“区域限批”而带来的压力,作为耗煤大户的华电集团、华能集团、国电集团、大唐集团四大发电巨头均因未过“环评关”而上了“黑名单”。
“公司下属河北唐山热电公司和甘肃连城电厂违反环保治理规定不关不行了。”在接到上级通知后,大唐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高污染高耗能的小火电机组在全国有7000万千瓦,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计划,“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关小步伐,到“十一五”末期,要关掉4000万千瓦,争取关掉5000万千瓦。
“国家环保总局已与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等部门进行沟通,会在电力改革上酝酿新的突破。”面对这些问题,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副司长赵维钧表示。
“今后你想上一个火电厂,就必须拥有配套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配额制’。”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的一位知情人士处得知,“即便是没有,也必须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
电监会也正在计划将环境保护成本计入电价成本。国家电监会已经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7年工作要点,明确用市场机制促进降耗环保目标的实现,建立高耗能、高污染机组的市场退出机制,以此推动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将环境保护成本计入电价成本。
新能源企业有望搭车上网
几大部委的重拳出击,无疑加快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步伐。
长期以来,由于电网公司一家独大的形势使其不愿付费承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公共义务,新能源企业一直面临着即便发了电也上不了网的困境。
“有了这种强制性的措施,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消极性,因上网途径受制约而长期未能得到发展的绿色能源终将获得解放。”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韩晓平指出。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赵小平日前指出,电力能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清洁能源的上网比重。到“十一五”末期,争取各项电源结构中煤电占70%,水电占23%,天然气发电占4.3%,核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分别达到1.2%、0.6%和0.6%。由此算来,可再生能源比重将近三分之一。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不少投资商开始追捧新能源发电。
“在火电厂项目审批要和新能源项目挂钩的新机制下,已经有大大小小40家电力企业介入风电产业,国际四大风电公司今年均将在国内投资建厂,还有包括英国伦敦亚洲基金等投资机构积极介入。”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秘书长祁和生告诉记者。
大唐集团则与电力设备商德国恩德能源有限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翟若愚指出,配合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大唐集团公司风电要保持快速发展,需要与一个稳定的设备制造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在新能源领域有更大作为。
定价争论四起
但是,靠政策造市场是否能长久?根据刚刚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风电定价原则上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生物质发电项目由国家分地区制定标杆电价,或按照招标确定的价格执行;水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现行办法执行;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
但业界对于新定价机制的失望情绪显而易见。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基金会项目专家何梓年研究员称,高昂的成本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化发展的绊脚石,以风电为例,招标时一些企业拼命压低价格,现有的风力发电项目上网电价仅为0.7元,但仍然是火电价格的2倍左右,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成本加利润的原则也难以确定合理的成本。
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韩建功称:“若毫无补贴地向电网送电,尚未形成的定价机制会使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产生利益矛盾。”
在韩建功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大可以解决发电企业电价过高的问题,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大量投入,日本要求电力部门以商品价格购买多余的太阳能光伏电量,德国则明确了电网必须按规定电价收购的原则,使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煤电同台竞技。
因此,未来如何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定价应该朝着符合市场规律的“阶梯电价”方向发展,是决策部门在推出新政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朱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