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发[2006]6号
目 录
第一章 “十五”成就和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五”成就
第二节 基本经验
第三节 形势分析
第二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原则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壮大优势产业
第一节 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第二节 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升级
第三节 加快发展优质棉产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养殖业
第五节 做强做大种业
第六节 发展高效糖业
第七节 发展特色产业
第四章 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第一节 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三节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第五节 推进场县(乡)合作
第五章 做大做强现代工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工业
第二节 做强龙头企业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流通业
第二节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拓展消费性服务业
第四节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七章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出口基地
第二节 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
第三节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四节 稳步创建境外生产基地
第八章 全面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
第一节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
第二节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第三节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九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第二节 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
第三节 切实减轻农工负担
第四节 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
第十章 努力构建和谐垦区
第一节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节 发展农垦小城镇
第三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四节 弘扬农垦精神
第五节 维护垦区稳定
第十一章 建立保障机制
第一节 切实加强领导
第二节 努力增加投入
第三节 积极落实和争取政策
第四节 深入调查研究
《全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和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的,主要确立“十一五”期间农垦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和发展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农垦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五”成就和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五”成就
“十五”时期,农垦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努力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5年农垦实现生产总值1358.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8%。200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195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7%。自2002年起全系统扭转了之前连续5年亏损的局面,连续4年盈利,累计盈利161亿元,累计税金272.9亿元。2005年实现利税总额123.2亿元,其中利润53.2亿元。资产总额达3253.3亿元,比2000年提高33.7%。
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17个垦区整体改制为企业集团,一大批农场转制成专业公司或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产业大公司已经形成,绝大部分场办二、三产业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机制更加灵活,效益逐步提高。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牢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占全国农垦的37.4%,部分垦区超过50%;从业人员181.9万人,占农垦全部从业人员的34.2%,职工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加快,部分垦区职工负担有所减轻。
三、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壮大。2002年全系统开始实施“农垦发展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800万吨左右,商品率达80%以上,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天然橡胶年产量最高达57万吨,供给量增加。2005年,棉花产量突破1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9%;糖料667万吨,牛奶245.5万吨,肉类产品145.8万吨,水产品79.5万吨;具有区域特色的热带水果、剑麻、啤酒花、番茄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四、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占全国的8.2%,经营领域涉及粮食、天然橡胶、棉花、牛奶、糖料、种子、剑麻、葡萄酒等。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2005年各类产业化组织直接带动农户21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45亿元,增加就业110万人。
五、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奖460项,其中国家级奖30项;获得专利成果112项。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和胚胎移植等一大批种养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3万千瓦,较2000年增长26.2%,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0.7%。粮食平均亩产从308公斤提高到367公斤,棉花从105公斤提高到128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7%。工业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科技水平普遍提高。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农垦系统开始实施“农垦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现已建成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全部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称号。建成了120个绿色无公害农业示范监测基地,总监测面积114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达313个。在全国率先设计开通了“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成了部级检测中心17个,已初步形成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检验检测网络。
七、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系统实现出口商品供货总额254.2亿元,占当年农垦生产总值的18.7%,“十五”年均增长20.9%。出口商品20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增多。对外合作领域由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高新技术和设备成为引进重点。境外投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信息化进程加快。农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90%的垦区主管部门完成了办公局域网建设,22个垦区开设了专门的互联网站。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物流行业GPS远程跟踪定位系统、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等得到推广和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九、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得到加强,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垦区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系统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35%。扶贫开发稳步推进,5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8亿元,完成扶贫开发项目1525个,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问题。事关农垦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土地、税费、社保、户籍、低保等重大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实。
第二节 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农垦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农垦“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改革新思路和发展新途径。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统筹国家利益和农垦经济发展,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农垦经济工作的中心,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努力探索和把握农垦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切合农垦实际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农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立足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垦区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全面提高,垦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发展农垦先进生产力、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保持垦区社会稳定为根本目标,切实转变垦区主管部门职能,积极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促使农垦管理体制更加顺畅,企业经营机制更具活力。加强场县(乡)合作,稳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拓展了农垦发展空间。
----坚持科技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把科技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着力建设科技人才支撑型垦区。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深入挖潜,努力探索内涵式增长模式,促进了农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垦区。从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积极争取并落实养老保险等各项政策。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大力加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职工群众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垦区稳定。
第三节 形势分析
“十一五”是农垦系统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就机遇而言,一是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的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质量安全意识日益提高,有利于促进农垦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有利于推动农垦的产业升级。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国内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有利于农垦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三是我国进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质性推进,全社会更加关注、支持“三农”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农垦优势,巩固和提高地位,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四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各类生产要素流动频繁,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农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合作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挑战来看,一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增强,国内同行业企业实力壮大,农垦企业竞争压力加大。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水、能源等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加剧,资源紧张和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三是农垦自身还存在一些影响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如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消除,企业分离办社会任务艰巨,垦区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高精尖人才缺乏等。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垦社会建设和管理将面临一些新课题。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农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土地资源、产业、规模、科技和组织等五大优势更为明显,“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农垦具备了化解不利因素、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竞争能力和精神动力。
农垦系统应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中心,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强示范带动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农垦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进一步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创农垦事业新局面。
----系统构造,高起点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标准化组织生产和加工,按国际规则和惯例参与竞争,构建保护有力、服务高效、监管规范的支撑体系,不断巩固粮食、天然橡胶等战略农产品地位,高起点建设现代农垦产业集群。
----优化布局,深层次调整。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强内外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巩固优势地位。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增强企业活力。
----突出重点,示范性创新。以优势产业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多角度应用高新技术,全方位推广适用技术,为现代农业建设积累经验。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垦区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高度重视解决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维护垦区稳定。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农垦要努力完成巩固现代优势产业地位,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垦区,示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农垦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国有经济更强,非公有制经济更具活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资源利用率提高。农垦生产总值达到1850亿元,年均增长8%,利润总额70亿元。
----优势产业长足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其中商品量1700万吨;天然橡胶国内总产量力争达到70万吨(其中垦区45万吨),境外生产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肉类250万吨,水产品130万吨;棉花、糖料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50万吨、850万吨和400万吨。
----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农用装备制造业等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竞争力和带动能力较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改革取得新成果。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适合垦区实际的新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职工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以上,年均增长6%。生活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与全社会接轨,职工充分就业。
----职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掌握所从事的生产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
“十一五”时期农垦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 标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十五”年均增长(%)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农垦生产总值
|
亿元
|
1358.7
|
1850
|
11.8
|
8.0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859
|
2000
|
4.9
|
1.5
|
国内天然橡胶产量
|
全国
|
万吨
|
51.4
|
70
|
1.3
|
6.4
|
垦区
|
万吨
|
32
|
45
|
-1.6
|
7.1
|
棉花产量
|
万吨
|
124.7
|
150
|
8.4
|
3.8
|
糖料产量
|
万吨
|
667.5
|
850
|
2.5
|
5.0
|
牛奶产量
|
万吨
|
245.5
|
400
|
16.1
|
10.3
|
肉类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145.8
|
250
|
11.4
|
11.4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79.5
|
130
|
10.1
|
10.3
|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
%
|
52.7
|
55
|
|
|
人均纯收入
|
元
|
4195
|
5600
|
6.7
|
6.0
|
全系统出口商品供货总额
|
亿元
|
254.2
|
400
|
20.9
|
9.5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1463.1
|
1800
|
4.8
|
4.2
|
粮食平均亩产
|
公斤
|
367
|
392
|
3.5
|
1.3
|
(面积5100万亩)
|
棉花平均亩产
|
公斤
|
128
|
150
|
4.0
|
3.2
|
(面积1000万亩)
|
第三章 壮大优势产业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运用现代产业理念,通过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建设,形成有区域优势、板块特征、集群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好可掌控的大宗农产品,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坚持扩大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的方针,重点加强优势粮食主产垦区建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国家重要商品粮战略基地地位。
第二节 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升级
加快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国有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提高民营胶园的生产水平。本着立足国内,争取国外的原则,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胶园更新,全面推广割制改革,研发胶乳田间快速凝固技术,增加胶乳产量。继续推进加工布局调整,扩大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构建高效的天然橡胶病虫害、风害、寒害等灾害预报预防体系。
第三节 加快发展优质棉产业
以棉花主产垦区为重点,继续加强大型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育种攻关和品种更新步伐,大面积推广杂交棉,全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和移栽、高密度栽培、机械化采棉、促早熟栽培等技术。加快棉花加工设备更新,提高加工水平,扩大精深加工,提高棉产品附加值。
第四节 大力发展养殖业
充分利用垦区的耕地、草地、水面和劳动力等资源,鼓励和引导职工发展养殖业,增加产品供给,扩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优势区域布局内的垦区为主,重点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细毛羊、肉羊、家禽、对虾等优势畜禽水产品种,稳步发展鹿、鸵鸟等生产。以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小区和工厂化养殖场为重点,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加快建设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无公害示范基地,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等日常管理和重大疫病应急机制,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和火情监测设施建设,实施围栏封育、禁牧舍饲、治沙治碱、退耕还草等综合治理措施,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做强做大种业
发挥集约化、组织化优势,结合国家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良种繁育及区域性品种试验和展示基地。加强高产、优质、专用、多抗粮食作物品种的选育、引进与开发,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反应好的种养业良种,争取在水稻、大豆、棉花、奶牛、天然橡胶等品种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种业产业化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在国际国内市场均有影响力的良种企业,创建区域性、全国性品牌,提高农垦种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第六节 发展高效糖业
坚持“低成本、能循环、再利用”的原则,提升垦区糖业建设水平。以具备一定规模的蔗糖生产垦区为主,优化、整合垦区糖业资源,加快品种更新,加大农机、农艺技术推广力度,推进种蔗集约化和机械化,切实降低成本。加快加工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深入挖掘甘蔗利用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开发利用制糖过程中产生的蔗渣、废糖蜜等,发展糖业循环经济,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发展高效糖业。
第七节 发展特色产业
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丰富市场供给。大力发展热带、南亚热带水果、剑麻、茶叶、咖啡、木薯等种植,加快品种改良更新,开发应用保鲜、贮运、加工新技术,提高热作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积极发展西北特色水果、干杂果、番茄、参茸、枸杞、啤酒花等产业,培育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有地缘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垦区,发展房地产、旅游、文化及相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章 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农垦的性质决定的。农垦必须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把垦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和展示基地。
第一节 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龙头企业、规模化农场为主要带动力量,以科技含量高、建设质量好、经营效果佳为基本要求,继续在适宜垦区建设粮食、棉花、天然橡胶、糖料、奶源、肉牛、种猪和肉羊基地,并根据实际,逐步推进水果、水产品和特色产品基地建设。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为建设现代农业积累经验、探索道路,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显示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原则,选择10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农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加强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加大农机投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其它服务组织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带动能力。
第三节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加大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升农垦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空间。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改善垦区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实用节约型、环保生态型技术和生产方式。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沃土”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沼气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乡村清洁与循环利用工程等建设。切实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推广种养业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
第五节 推进场县(乡)合作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深入开展与场县(乡)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及其它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完善合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各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机械共建、科技共建、产业共建和人才共建,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章 做大做强现代工业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构建起有农垦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农垦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工业
重点做强粮食、畜产品、水产品、果蔬、酿造、制糖等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根据自身实力,依托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发展食品工业、饲料加工业、农用机械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制造业;积极发展医药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木材加工业;稳步发展非金属矿制品业、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
第二节 做强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吸收境内外法人资本和自然人资本,优化企业股本结构。健全企业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更加紧密的联结方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加快龙头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鼓励优势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以资本为纽带,采取重组、联合、并购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增强功能、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农垦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流通业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业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流通市场化。建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采用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集中采购等现代物流形式,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和流通效率。
第二节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主要提供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为主的产前服务,以技术为主的产中服务,以产品营销为主的产后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发展农业保险业,降低生产者经营风险。
第三节 拓展消费性服务业
以构建和谐垦区为目标,加快发展农场社区服务业,重点是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卫生、家政、保安、养老托幼、文体娱乐、修理和废旧品回收等服务业。有条件的垦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第四节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垦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协会。逐步扩大广泛性和代表性,增强权威性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政府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在垦区树立一批操作规范、带动作用显著、经济效益良好、职工群众满意的典型。
第七章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国家利益和农垦经济发展,坚持国家需要和企业经营目标相统一,提高出口基地建设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积极推动技术、人才、设备、产品和劳务“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外促内,内外结合,协调发展。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出口基地
以“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高档化”为目标,按照“内在品质好、市场信誉好、企业效益好”的原则,通过强化科技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出口服务,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等措施,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大米、棉花、水果、蔬菜、生猪、茶叶和花卉出口基地。
第二节 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农垦粮食、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规模,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符合进口国要求的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配套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大对出口农产品营销促销的扶持力度,鼓励出口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和展销,引导企业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推动出口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参与市场谈判和磋商的能力。
第三节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把利用外资同优化农垦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形成若干个外资密集、内外结合、牵动力强的经济增长极。切实抓好外资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为外资发挥作用提供更为便利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节 稳步创建境外生产基地
以农垦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充分利用农垦系统较早从事对外援助和经营境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立足国内产业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农垦“走出去”发展规划。按照稳中求进、企业运作、形式多样、务求实效的原则,引导、扶持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农垦企业和企业集团“走出去”,采取包括境外投资、承担对外援助项目、承包工程、技术转让、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输出等形式多样的对外合作。鼓励企业合作开发粮食、橡胶、棉花、木材等境外农业资源,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
第八章 全面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和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掌握现代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
第一节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体制,以突破关键技术和转化科技成果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在主导产业上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鼓励引导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密切合作,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要逐步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
第二节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稳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与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的合作。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以现代农业示范工程、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新型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主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器材的集成装配、推广与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
第三节 积极推进信息化
加快建立多种媒体、多种形式、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信息网络,带动农垦产业发展。以土地等资源为基础,逐步建立完善农垦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企业、政府、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之间高度协同的信息交换与服务体系,利用国家大宗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农垦相关产业运行状况,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立农场支持、政府资助和职工积极参与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工学校和农场文化中心等场所,开展“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术职称评定等职业技术培训和开发工作,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网络。建立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领导者、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农业高技能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
第九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企业化改革为方向,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继续深化垦区和农场管理体制、企业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协调指导,形成有利于推进农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稳定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自主权。规范土地流转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和股份制公司,积极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优化垦区的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连结生产基地和职工家庭农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专业公司。继续深化垦区的集团化改革,完善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将国有农场改造成为集团公司或农业产业化专业公司的子公司或基地分公司,建立并完善母子公司体制。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加快垦区集团总公司和农业产业化专业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第三节 切实减轻农工负担
认真执行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采取绝大多数农工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方法,把税费改革的好处切实落实给农工。清理和规范农业承包费的收取项目和标准,严格控制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严禁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加重农工负担。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探索农场基层管理组织的改革创新途径。逐步建立规范合理、公开透明、民主管理、监管有力的防止农工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
按照明确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分离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地方政府暂不具备能力接收的垦区或农场,按照优化布局、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要求,将社会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实行内部分开,规范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在垦区投资办学、办医院及其他社会事业。
第十章 努力构建和谐垦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场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构建和谐垦区,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第一节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以服务垦区群众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发展远程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覆盖面。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发展农垦小城镇
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农场职工危旧房改造,着力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加大垦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垦区场队公路建设步伐,尽快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通讯事业,继续完善电力设施。认真开展垦区小城镇规划工作,拓展农场场部服务功能,通过人口、产业和文化的聚集,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
第三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大对贫困农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农场的扶持力度,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强人畜饮水、地方病治理、条件恶劣场居民点搬迁等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生态、通讯、电视等工程建设,改善和提高贫困农场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整场推进式扶贫开发,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实行易地易场扶贫。在整体上提高贫困农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节 弘扬农垦精神
加强农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宣传,不断增强垦区的凝聚力、影响力。大力推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赋予农垦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加大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反映农垦精神的精品力作,展现“职工素质优良、文明程度较高、文化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农垦新形象,使垦区职工群众永葆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为农垦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五节 维护垦区稳定
高度重视和维护垦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依法办事,建立协商机制,推行场务公开和企务公开,完善企业民主管理。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和有关规定,广开言路,积极拓宽反映职工意愿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职工意愿、集中职工智慧、珍惜职工劳动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有效平衡、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积极开展面向困难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保持垦区稳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一章 建立保障机制
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各级农垦部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行使职责,加强协调引导,狠抓落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实施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民主监督,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专家参与、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各类投资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全程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使用效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投入
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农垦的投入,重点争取促进垦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资金,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密切与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联系,争取信贷资金投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建设,有效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及与贷款混合使用的赠款、联合融资等投资。采取联合、兼并、出售和上市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资金来源。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垦区建设。
第三节 积极落实和争取政策
推进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天然橡胶良种补贴等各类惠农政策在垦区全面落实,让更多职工得到实惠。在巩固和扩大户口、低保、养老保险等政策成果的基础上,争取依法加大垦区职工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的覆盖力度。加快建立垦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积极争取和制定债务化解、人员分流安置、分离办社会、救灾、土地征收补偿、农业生产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政策。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加大土地确权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把农垦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其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纳入到国家和地方建设规划中,促进垦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节 深入调查研究
各级农垦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努力使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符合民意,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
农 业 部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