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能源资源产品涨价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四重影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刚刚过去的2006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土地价格的全面上涨,揭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能源资源价格大战的帷幕。在中国能源资源被严重低估的论调下,2007年能源价格注定要继续攀升。

作为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无疑会直接造成下游产业和人们生活成本的增加,但肩负着“扭转高耗能低效率经济结构”的重大使命,2006年以来的能源资源价格的全面上涨,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多重影响。

一重:提价抑制高耗能

回顾:2006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

    200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能源资源领域发生的新闻引人关注。

   一、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二、上半年GDP能耗不降反升,实现节能目标任重道远
   三、中国谋求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话语权
   四、电力供需拐点浮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
   五、国家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
   六、镇海石油储备基地建成,中国加强能源安全
   七、开放原油及成品油批发经营权,石油下游市场全面放开
   八、中国首条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启动
   九、“水荒”瓶颈日益凸显,水价进入上升通道
   十、煤矿安全事故出现回潮和反复

2006年初,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率先释放出能源资源产品涨价的信号。该报告称,“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央行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水、电、煤气、热力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在地价方面,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压低征地补偿费。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涨幅。

“中国能源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机制无法按照市场规律来调节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导致企业和社会缺乏珍惜资源的压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GDP达到10.5%,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数字却是建立在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结构之上,对能源资源粗方式的开采与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形成极大反差。”他不无忧虑地表示,我国能源资源价格较低,对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严重破坏资源、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明显提高能源资源价格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增加0.8%,而该年的目标是促其下降4%。“数据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还没有调整过来,能耗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是没有得到转变。”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官员如是说。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作为占全球总人口1/5的中国,2004年GDP占全球GDP只有4%,但单位产值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三至四倍,主要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40%。其中,原油消耗了全球的8%、电力消耗了10%、铝19%、铜20%、煤炭31%、钢材30%。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

虽然扭转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结构有待于一系列降低能耗的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也需要大力倡导节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的研制和开发,但与此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改革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其价格市场化程度,已成为促进资源节约、抑制能源超高消耗的一柄利刃。

二重:直接波及下游产业

能源资源产品全面提价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深深刺痛了一些行业、企业和普通百姓的神经。

据了解,去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根据不同油田供气情况不同,各油气田供工业和城市燃气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至150元;化肥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至100元,涨价的平均幅度在10%左右。这对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下游化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四川某气质尿素生产企业每年需消耗天然气20亿立方米,如果按化肥用天然气每立方米涨5分钱计算,该企业一年就要为涨价的天然气多支出1亿元。“由于尿素属于支农产品,由国家定价,因此天然气涨价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目前只能靠企业自身消化,大企业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对于小企业而言,将是灭顶之灾。”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都证券能源领域资深分析师贺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预测,相对国际天然气价格而言,国内较低的天然气出厂价格以及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变动因素,将使今年的天然气出厂价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他说:“虽然目前国家发改委还没有正式下发有关天然气提价的文件,但如果价格上涨,将会对天然气下游企业的业绩造成重大影响,一些小型化肥生产企业甚至会在今年难以为继。”

如果说天然气的涨价揭开了2006年能源资源涨价的序幕,那么国际原油价格戏剧性的走势则为国内成品油市场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下游产业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再加上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价格的持续坚挺,无论是化工行业、电解铝行业,还是交通运输业,成本的骤增使许多企业告别了盈利高增长的时代,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由此而陷入绝境。“下游用户市场面临洗牌,一些‘不合理’需求被挤出市场,同时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未来持续走高的价格,也在进行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贺炜表示,一些企业虽然亏损甚至倒闭,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三重:节能生活扑面而来

2006年12月22日,北京市举行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对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调整本市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的申请》进行公开听证。记者:李文 摄 [详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也在迅猛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与日俱增。以浙江省为例,有关数据显示,浙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耗电量已从2000年的319千瓦时,上升到2005年的656千瓦时,增长了105.6%;五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电费和燃料支出增长了57.5%和99.0%。

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居民生活用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15元的前一天,北京市很多银行代卖点都出现了前来“囤气”的普通市民,他们穿着臃肿的棉衣,排着长队,只为了能在涨价前多买150立方米,节省22.5元的日常燃气支出。

据有关部门测算,此次涨价会使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在燃气消费上多支出3元左右,因此不会给普通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实际上,很多居民因经历了多次电价上调,而形成了“囤积”的习惯。“虽然电、水、燃气的涨价每次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如果一直这样涨下去,就会对一些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所以价格的上涨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和节能生活方式。”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日常性的生活支出并不能触及人们对能源涨价的强烈反响,那么成品油价格的一路飙升可以说已经成了都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话题。有关资料显示,自2002年至2006年上半年的四年半中,国家对成品油的调价次数多达18次,基本上呈直线上扬态势,尤其是2006年3月份和5月份连续两次大幅上调,浙江省的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攀升了17.4%和17.8%,与2002年1月相比,2006年6月杭州市90号汽油和柴油的基准价分别从2.0元/升和2.05元/升上调到4.18元/升和4.27元/升,涨幅高达109%和104.2%。

私家车主黄小姐在油价屡次上涨后终于决定把自己高耗油的爱车送到了二手车市场。据黄小姐介绍,每天开车上下班,仅油钱每月就有1000元。“我完全可以坐地铁上下班,既避免了道路交通的拥堵,又能省不少钱,这种生活方式值得提倡。”

来自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无论是小排量车还是微型车的销售都处于上升趋势。上半年处于轿车销售排行榜榜首的是夏利,10万元以下的小排量汽车销量占了接近一半。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显然,随着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及对未来能源产品提价的心理预期的增强,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都市生活的新风尚。

四重:加剧潜在通胀压力

央行近期发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测,由于水、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会陆续上调,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高位运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因此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而言,未来一段时期内,能源资源的价格上涨将使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报告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这份名为《能源价格上涨对浙江经济生活影响不断加深》的调研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间,浙江省汽油、柴油、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居民消费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3.8%、6.68%、21.6%,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能源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其价格上涨无疑将直接造成产业链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上升,而这一成本压力必将转嫁到最终消费品领域。“要么企业压缩利润,要么导致物价上涨,能源资源的涨价加大了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分析人士如是说。

此外,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的增加。仍以浙江省为例,作为耗油大省和原油净进口省,浙江石油市场油价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石油进口贸易,油价上涨导致外汇支出增加。2003年至2005年,浙江进口原油支付外汇从2.2亿美元增长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120.2%,仅这三年国际油价上涨浙江进口原油分别要多支付0.06亿、1.36亿和1.74亿美元。(记者 王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相关文章:
外交部就能源对话、西藏问题、美出口管制等答问
5大石油消费国聚首北京共商能源安全 外交部答问
五国能源会议能带来低油价吗
国务院专项发展规划引导生物能源投资
八问能源:价格为何一直涨?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