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贵州,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贵州省近年来在12个县市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抓手,为全省建立生态型社会探索可行之路。
赤水市通过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2元,森林覆盖率高达68.7%,城市绿化率上升至36%,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优良,饮用水源和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以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落户当地为契机,赤水市大力推进竹基地建设,到2005年共完成原料基地造竹48.4万亩,既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又绿化了山川,保护了生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推广免耕技术、秸秆还田,削减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使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喀斯特地貌占82.65%的荔波县,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景区保护建设、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农村能源改造、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6元,比上年增长33.8%;森林覆盖率达到63.69%;“十五”期间完成近5000口沼气池建设并投入使用,年减少薪炭林消耗量约2.8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试点前增长31.56%。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模式。
湄潭县经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50.56%;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茶、米、油、畜为主的绿色、无公害特色食品生产基地群。“养殖-沼气-种植-加工”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成效显著。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1.77%,农民人均纯收入2415元,增幅达16.7%。
此外,贵州还有其它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9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及生态农业示范村250个。在一系列生态示范点建设的推动下,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连续5年年增一个百分点,森林面积达9200万亩,森林覆盖率34.9%。生态建设凸显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记者 周芙蓉)
新华网 2005年1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