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下沉睡着令人羡慕的“大金娃娃”:70%的地域面积都有煤藏,现探明储量1244亿吨,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分之一。从2003年起,全市原煤生产首次超过山西省大同市成为我国地级市产煤冠军,2004年全市完成原煤产量1.17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过亿吨的产煤地级市。
转变思路
面对得天独厚的资源,一马当先的产能,鄂尔多斯人没有轻松的喜悦,有的只是冷静的审视。
由于历史的、观念的诸多原因,鄂尔多斯市煤炭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化程度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改造传统产业格局没有形成,90%以上煤矿未实现机械化开采,仍沿用落后的“房柱式”开采方式;
其次,煤矿点多面广,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去“有水快流”的状况,使地方煤炭工业一度成了“有水乱流”,煤矿数量高峰时达到1900多座。煤炭资源紧张之后,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任意划块,盲目分割,乱采滥挖。
此外,由于受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制约,地方煤炭工业没有完成原始积累。在2004年7月以前,鄂尔多斯市地方煤炭企业基本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徘徊,坑口价块煤一吨30元左右,粉煤一吨10元左右,如此微薄的资源利润,造成企业基本无积累。没有钱,机械化开采、规模化生产都成了一纸空文。煤炭市场转暖后,当地依然受运力制约,形成煤炭坑口价、车板价、港口价严重脱节。
于是问题出现了————每采一吨煤,就要付出6吨左右的代价,“吃菜心”现象严重。从解放初到现在,全市累计生产原煤约5.8亿吨,却动用煤炭储量达60亿吨。全市原煤72%都是以原材料外销,产业链条太短。
当机立断,“产煤冠军”开始了全新的竞技。
产业升级
以开放促开发的思路一出,山坳上的鄂尔多斯顿时出现了新景象。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进驻后,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诞生了————由神东煤炭分公司开发建设的神府东胜矿区,主要生产技术指标都超过世界上采煤先进的国家,创世界新高:全员功效105吨/工。
神东矿区自1985年开发建设,取得矿权开发面积66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177亿元,建成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9个,以及洗选加工、外运装车、设备维修等配套系统,在建矿井2个,形成了千万吨矿井群的生产格局。在建设过程中,神东分公司站在国际化平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集成各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寻求主、客观因素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借鉴他人、为我所用,源于他人、好于他人”的集成创新道路,并持续加以改进,达到了借梯登高的效果。
神东分公司根据系统简化与工业先进相结合、生产装备与生产条件相结合、专业化服务与协作化经营相结合、团队协作与自我超越相结合等理念,共“集合”了包括矿电路港一体化建设、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体制模式,千万吨矿井群模式,软硬件互动的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模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回收率模式等10种模式,对实现传统煤炭产业向现代煤炭产业转变起到积极作用。在采煤专业领域之外,神东是第一家将信息技术延伸到井下的煤炭企业。在井上看不到黑色的煤炭。在井下能和外界通话。
目前,在鄂尔多斯市已形成生产规模的区外3家煤炭企业,全部来自神华集团,其神东公司、准能公司、万利公司的生产能力达到5500万吨。不仅煤炭产量占到当地的半壁江山,而且被当地树为领航的旗舰。
整合资源
对于地方煤矿资源回采率低的问题,鄂尔多斯市于今年春天使用了不同寻常的提法:攻坚战。
部署提高地方煤矿资源回采率三年攻坚战,首先是明确了目标:截至2007年12月31日,将市内382处年产10万吨以下煤矿整合到300座以内,各旗区境内的保留煤矿必须全部实现正规化开采,煤矿机械化装备水平不低于90%,煤矿采区回采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使回采率平均达到75%以上。鄂尔多斯市市长刘锦代表市委、政府与各产煤旗区的旗区长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对各地的任务目标与完成期限进行详细分解,对不达标者年终考核一票否决,追究旗区相关领导的责任。
对企业实行激励。一是资源配置优先,对率先实行正规化开采、资源回采率达标的矿井,其周围确系无法新设矿权的零星碎角资源,允许优先划拨。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优先,对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推行机械化正规开采的煤矿,政府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支持。三是配额优先,对正规开采的矿井,要优先、足额保证其生产和销售数量。四是技改优先,政府对率先实行机械化改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确保采煤方式的改进,市煤炭局组织了150多煤矿业主进京参加采煤机械博览会,并签订了总价值10亿元的煤矿机械设备采购合同。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在鄂尔多斯市设专门办事处,为推进提高回采率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攻坚战初步告捷。全市第一批资源整合,由174座煤矿合并为81座,关闭了一批安全无保障的小矿。24座重点煤矿已明确提出上综采设备,并开始订购。
全面统筹
在全市产煤旗区建立了市、旗、乡、矿四位一体安全监管网络体系。近2000名“煤管卫士”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对监管区域经常开展拉网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治标的同时注重治本,通过攻坚战,优先鼓励露天开采,鼓励综采,用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采掘方式,以科技奠定安全生产的基础。建立保障有力的经费投入机制,几年来专项用于安全生产的投入已达2.6亿多元。确立了严格的责任惩处制度,将事故与煤矿企业业主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2001年以来,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四年控制在0.09以下,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十分之一,未发生一起10人以上特大事故,成为全国煤炭生产最为安全的地方。
挖出“黑的”留下“绿的”。目前,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已扩展到2万平方公里,矸石堆放量1000多万吨,而且大规模煤炭外运对沿线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粉尘污染。为此,鄂尔多斯市加强了对井下环境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并酝酿对煤炭企业开征土地复垦费。有煤炭资源的旗区出台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强制政策,以矿边为重点,动员企业进行植树造林和水土治理,使有煤的山区通了路,绿了坡。黑岱沟露天矿在回填区造出了绿色平原,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百鸟鸣啾,已成为荒山野岭里的旅游一景。
既卖原煤,更要转化。为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鄂尔多斯市努力提高煤炭产业层次,实施煤炭洗选配、煤电一体化、煤炭重化工、煤炭大循环、煤炭企业集团化五大战略,加快资源转化增值。市里对招商引资提高了门槛,不再审批只采煤而不配套深加工的项目。坚持煤炭资源矿业权设置与重点转化项目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采煤企业在产煤区投资建设煤化工、煤制油、煤电联营的重大项目。
鄂尔多斯市在提高煤炭产业层次工作中导入两种发展新模式: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又促进中煤、煤矸石、煤气的再利用。另一种是园区化集中发展模式,以煤电、煤化工等为“母体产业”,配套建设相关产业,集中到园区,打造产业聚集平台。目前,鄂尔多斯集团等大企业纷纷进军煤电一体化领域,实行“煤从空中走”————201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已无悬念。神华集团煤液化项目自去年8月开工以来完成投资近40亿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实行“煤从管道走”————2010年煤制油500万吨目标可期。(记者 陈力)
《经济日报》 2005年1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