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一个研讨会上批评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作为建设部的负责人之一,仇保兴的这番话极具象征意义,不能不引起相当的关注。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显露出的问题,微词一直不绝于耳。正像仇保兴所指的,诸如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矛盾突出、城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泛滥、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城市缺乏特色等问题,常常为人所诟病。然而,以往我们听到的声音却更多来自民间,对于官方的明确态度则不甚了了,此次建设部主要负责人的讲话则可以理解为官方对此问题的一个基本的取向了。
仇保兴的讲话没有谈城市化的速度,不过,仔细一想,他所指的每一个问题却都和发展速度有关。
这几年,舆论对城市化率的超常关注虽然可以被认为是由于扩大内需而不得不“提前”发掘的话题,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很多人受到一些横向比较数字的影响而认定我们是如何的“滞后”从而需要“跨越式的发展”。
他们的根据来自一项统计,该统计认为我国1995年的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世界上1950年的平均水平,落后了45年。
的确,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在某些地区,城市化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然而,放到中国整体大环境中,看到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差异等现实后会发现,这样的论点是立不住脚的。此外,根据《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计算的结果显示,1992年人均310-470美元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在25%-29%之间,中国的情况基本上处于这一范围内的低限。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数》所提供的1996年美元价格计算结果,人均1000-1500美元时,城市化率在30%-40%之间。1997年我国人均GDP大约为74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在30%以下,基本符合上述判断。
建设部的数据说,中国近十多年城市化率达到每年1%,是改革开放前的十倍。而今年年初时候也有部门公布的数字称,我国当前城镇化率已达37.3%,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37.3%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然不是一个很高的比例,据说一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大多超过50%,而世界平均水平则是47%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处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状态。
不过,中国城市化率虽不很理想,但考虑到整体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条件的成熟化过程,这样的发展却已经不算慢了。
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进程经过了300年的历程,而我们却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那种通过城建规模的简单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机械膨胀,从而“跑步”进入城市化的思路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而一旦付诸实践,就必然导致一串矛盾和问题:比如,没有经济发展做后盾,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与之匹配的城市交通、居住、医疗、入学的压力就会加大。压力过大必然延缓经济增长,那种没有质量的城市化率提高是没有意义的。
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如同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一样,它必须也只能是个逐级而上的过渡进程,任何拔苗助长的倾向必然会引致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麻烦问题。
中华工商时报 2003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