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开发是广东的一大发明,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摸出的一条新路子。”前不久,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来粤视察时,对广东的易地开发作了充分肯定。记者在试点之一的高要市广新生态农业园看到,由番禺出资开发的1300多亩新开垦耕地上,不少已经种上了芦荟、台湾麻笋等高效经济作物,加上整个园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吸引了不少外来的游客,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用地大省,土地资源的不足一直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底,广东人均耕地仅为0.56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也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0.8亩的警戒线。1998年、1999年广东连续两年因未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受到国家点名批评,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
有没有一种好方式,既能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地需求,又保证广东耕地总量不减少?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去年8月提出了“易地开发”的新思路:由经济发达、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到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的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区进行开发,实现整个广东耕地的占补平衡。
按照《广东省补充耕地易地开发管理规定(试行)》,新开发补充耕地100%计入投资方的补充耕地指标和耕地保有量指标,同时新增加的耕地面积,还可奖励一定的用地指标;对出地方而言,不但享有开发补充耕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还有一定的农地转用指标。一句话,易地开发,投资方得用地指标,出地方得实惠,双方何乐而不为?
所以政策一出台,双方反应热烈。珠三角纷纷请缨,出地方踊跃“接盘”。最后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统一规划,拿出2万亩先行试点,由番禺、顺德各投资1.1亿元,在全省15个地区进行耕地的易地开发。按照广泛性、代表性的要求,在广东比较贫困的地区都设有一两个点。易地开发资金的投入,不但给当地增加了新的耕地,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的脱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为此高兴地说:“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一是解决了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问题,二是增加了全省耕地面积,三是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1年8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