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方设法让经济快车跑得又快又“省油”,而不是一味地“狠踩油门”。
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2006年4月17日至18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从去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到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三个转变”,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给人们一个清晰的信号:必须把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治本之策。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学习《决定》和全国环保大会精神,听取环保工作汇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加强环保工作、推进“三个转变”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提出“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贵州省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如果丧失了这一优势,也就丧失了未来;河北省强调,宁可影响GDP指标,宁可得罪一些企业,也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
截至11月,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环境保护大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前所未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措施,解决了一批体制、机制、能力、投入等方面长期困扰环保工作的实际问题。
资源环境有了硬指标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相当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硬指标。
目前,这两项约束性指标已经层层分解落实,直至县级政府、有关行业和重点企业。从今年开始,有关部门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出现下降,“环保拐点”曙光初现。广东单位GDP能耗去年为全国最低,上半年再降2.7%。广东省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稳定增长、总量继续在全国领跑的同时,资源、环境指标一路向好,长期紧张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出现缓和势头。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的坚定原则,并且落实在产业政策、发展规划、项目选址等方面。
出现喜人变化的,不只是广东。上半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回落到9.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前几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了4.1%。以往那种粗放式、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正在改变;8月份,山东省第一家专业节能执法大队在淄博挂牌成立。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尽快形成循环型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雏形……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高达10.9%,工业化学需氧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为0.0066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和0.0273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1%和10.8%。
循环经济备受青睐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循环经济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辽宁营口鲅鱼圈港,装载着鞍钢上万吨炼铁水渣的货轮时常起航。随着一些国家和地区采用炼铁水渣作生产建筑材料的掺和料,过去在鞍钢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今走出国门,换来了外汇。鞍钢是有着90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把‘废物’变为资源”、“实现内涵式增长”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词。今年以来,在钢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鞍钢每小时耗新水量反而减少2000多吨,实现了从“增钢不增水”到“增钢减水”的历史性跨越。目前,鞍钢西部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青睐循环经济的,不只是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中,“循环经济”的字眼随处可见,成为指导理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目前也已经出现重点地区带动型、城市驱动型、园区驱动型、企业驱动型等循环经济模式。
为遏制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势头,循环经济法立法进程也在提速。目前,草案征求意见稿已起草完成,明年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本报记者 刘 毅 武卫政)
《人民日报》 ( 2006-12-01 第0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