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G天威(600550)的股价又一次停在涨停板上,市场所看好的,是其控股子公司——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扩产引来百亿大单”的消息。
据公司介绍,今年3月,天威英利分别与两家德国公司签订长期采购意向书,晶体硅组件意向采购数量分别为162兆瓦和143兆瓦。有业内人士称,若按不变价格计算,上述合同金额高达95亿元人民币。
在盛传即将分拆赴纽约上市的背景下,天威英利又接到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无疑会令其他上市公司羡慕不已。
近年来,由于传统能源的日益紧缺,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涉足新能源的上市公司可谓不胜枚举。但是,他们是否都能像天威英利那样一顺百顺呢?
几人成佛 几人成魔
今年1月13日,无锡尚德登陆纽约交易所。当日收盘时,无锡尚德每股价格达34.02美元。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因持有公司6800万股而使身价窜升至约186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新“首富”。
“我个人非常看好新能源行业,”东方证券研究员袁晓梅表示,传统能源总量急剧减少、价格迅速攀升,意味着从事新能源将有不错的前景,“问题是并不是谁都能从新能源行业的快速扩张中受益。”袁晓梅认为,新能源行业在孕育高收益的同时,也暗藏着较大的风险,那些具有研发实力的龙头公司更有可能胜出。
在近年来热火朝天的“新能源运动”中,无锡尚德第一个修成正果。“目前正在加紧‘修炼’的公司多得很,不过能‘成佛’的只是凤毛麟角,有的没准还会‘走火入魔’。”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调侃道。
随着新能源的日趋热门,许多上市公司也不禁手痒难忍。目前,涉足新能源的上市公司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从事原油替代产品乙醇汽油开发的,如G丰原(000930)、华润生化(600893)、G华资(600191);二是做太阳能的,如G天威(600550)、力诺太阳(600885)、特变电工(600089)、G南洋(600661)、G风帆(600482)、G安泰A(000969)和G航天(600151);三是涉足风能领域的,如G金山(600396)、ST仪表(000862)和G湘电(600416),四是介入垃圾发电领域的,如东湖高新(600133)、华电能源(600726)、深能源A(000027)、G南电(000037)、岁宝热电(600864)、G泰达(000652)等。
目前涉及新能源的上市公司不少,但是真正形成主营业务并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却并不多。有的公司只是有这方面的发展意向,有的只有投资项目没有实质行动,还有的是参股一个新能源公司,如岁宝热电持股55%的黑龙江新世纪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6000万元,主营垃圾发电,并从事风能、太阳能等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05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仅126万元。
真正通过新能源业务实现主要收益的上市公司,目前只有G天威、力诺太阳和G泰达等少数几家。G天威2005年报显示,天威英利去年实现净利润8480.76万元,为G天威贡献净利润4325.19万元,占G天威去年净利润总额的42.65%。力诺太阳主营产品为太阳能光热转化材料———高硼硅材料,2005年高硼硅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G泰达控股子公司泰达环保投资建设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去年5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到年底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35.73万元。
新能源是G南洋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6月,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上海电气集团对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增资后,交大泰阳发展十分迅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实现净利润857万元,同比上升889%,已成为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之一。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发展一直缓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制约其发展的最终原因是成本过高、经济性差。
秦海岩认为,目前,制约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在迅速改变: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的绝对生产成本迅速降低;化石能源的价格飞涨使得可再生能源相对成本也有所降低;现代工业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了地球承受的极限,环境恶化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如果考虑外部性成本,部分可再生能源的综合成本已经低于化石能源。
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利用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可再生能源的直接制造成本仍然偏高。由于能量转化效率低,若要提高转化率,就需要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导致成本上升。其次,可再生能源并非是绝对的清洁能源。各种能源方式对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都有一定的破坏,例如,光伏发电也并非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美好———实际上制造电池片所需的半导体材料在提炼过程中极其耗电并且污染严重。
里昂证券(亚洲)去年7月发布的太阳能行业研究报告认为,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产量将增长4倍、销售收入将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但是,“未来两年,硅材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主要的风险。”
作为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料,我国95%的高纯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而且在技术基本上被国外垄断,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最大瓶颈。2005年,我国对高纯度多晶硅原料的需求已达到3800吨,缺口高达3650吨。大量进口又造成硅材料价格迅速上涨。
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胜红认为,国内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太阳能发电的高额成本。目前,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约为3.4元/千瓦时,根本无法同火电、风电等竞争。
尽管我国也涌现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南京中电光伏、宁波太阳能等多家具有20MW以上规模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但这些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主要供应国外市场,大量出口到德国、西班牙等国家。
让这些企业担忧是,建立在原材料和市场都严重依赖国外的基础上的经营体系还能持续多久?
风能产业空间更广阔
秦海岩认为,相比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风能在中国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得益于其显著的相对成本优势。但是,“风电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秦海岩表示,由于竞争的恶化,新技术开发所特有的风险,企业增长和盈利都将有剧烈波动。
以风机制造为例。截至2005年底,已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和号称要进入整机制造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已经超过50家。但是,即使最乐观估计,中国市场也只能容纳3-5家本土整机厂商的生存。“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企业的创业或转型将以失败告终,风能产业的整合很可能在成长的初期就会出现。”
目前,即便是国际上最优秀的风机制造商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丹麦的Vestas是公认的风机领导者,占有全球34.2%的市场份额,但其净利润率从2001年开始连续下降,在2004财年甚至亏损3900万欧元,直接原因是新开发的大型风机存在技术缺陷,公司不得不承担巨额的保修费用。
今年1月1日起,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但是相关配套政策还有待逐步落实,”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表示,应该通过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实行环保折价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记者 张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