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
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时任润州刺史的李德裕将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打开,从中发现了21枚舍利。李德裕将其中的11枚迁往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这些舍利以后一直留在镇江,成为甘露寺镇寺之宝。1960年这11枚舍利被考古发掘出土。而另外的10枚则被留在原地,成为长干里佛教复兴的基础。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埋藏在长干里地下的佛祖舍利经常显灵,全城僧俗民众屡生感应。这就是其后10枚真身舍利被称为“感应舍利”的原由。金陵高僧可政法师将此事上奏给当时的宋真宗,真宗派人调查后认为属实,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九级佛塔。真宗亲自为塔赐名“圣感舍利塔”。在此次重建过程中,从北印度来华的高僧施护将他带来的佛顶骨舍利捐献给长干寺,瘗藏于新建的宝塔地宫之中。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真宗根据他的新年号,下诏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
北宋时期,天禧寺还迎来了第三份重要的舍利,它来自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他圆寂后葬于西安少陵原,唐高宗为他特建大唐护国兴教寺和五重舍利塔。唐末该塔遭盗发,玄奘遗骨不幸暴露。兴教寺僧众将其中劫余的一块顶骨护送至终南山紫寺阁,建塔奉养。北宋初年,可政大师在终南山朝圣,无意中发现了这块顶骨,千里背负迎归金陵长干寺。其后寺内专门建造了一座“三藏塔”供奉这份舍利。
大典现场开启的银椁与金棺
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刹,香火鼎盛。元世祖忽必烈、元文宗图帖木尔都对天禧寺青睐有加。元文宗时,由国库出钱5000缗,并从皇帝私库中捐出三碗黄金,对圣感塔进行维修。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后,对天禧寺进行大修,寺、塔皆焕然一新。可惜的是,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一场大火将该寺化为灰烬。四年之后,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天禧寺原址重建寺院,并改名为大报恩寺。在兴建大报恩寺时,朱棣要求“准宫阙规制”,即按照皇宫的标准进行建设。大报恩寺建成后,成为明代的皇家寺院,占地面积达400余亩,大大超越了前代。寺内殿宇众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达78米的九级琉璃宝塔。该塔是中国当时最高的建筑,而且遍体以五彩琉璃为装饰,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西方人见到这座塔后,也将它誉为“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的建筑奇观”。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一直保存至清朝末年,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从东吴至清末的一千五百余年间,南京长干里佛祀馨香始终不散,梵呗之声从来不绝,是中国南方当之无愧的佛教圣地。三份舍利齐聚一地更创造了佛教史的一段千古佳话。
放入特制保护函后的佛顶骨舍利
挑战不断的考古发掘
2006年末,南京市决心将150年初毁的大报恩寺恢复盛况,着手重建琉璃塔。为配合这项重建工程,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全面发掘。
在考古工作开始之初,考古队员们就心存担忧,大报恩寺琉璃塔地宫真的还存在吗?自清末宝塔被毁,南京这座名城历经了多次战乱,无数珍贵古迹荡然无存,大报恩寺本身就深受其害。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占领南京,不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大报恩寺遗址中瘗藏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三藏塔地宫也于1942年遭到日寇盗掘,地宫中供养的各类珍宝尽失,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被分成10多份,从此流散世界各地。琉璃塔地宫是否也在此过程中遭遇不测呢?
2007年末,经过1年多艰苦的田野发掘,考古队终于在遗址的最高处,当地称为宝塔顶的地方发现了一处塔基遗迹。塔基的平面呈正八边形,最大对径约为25 米。经过细致的比对,考古队发现这座塔基的位置、形状、尺寸与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历史记载完全一致。在塔基的正中心发现一个圆形开口,直径2.2米。考古队确认它就是地宫入口。然而,塔基和地宫被发现时已经千创百孔,它们被下水道、防空洞、现代房基,甚至是炸弹坑等各种人为活动所破坏,不仅塔基无一边完整,地宫中心部位也被一个防空洞挖去了1米多深。这些坑道是否一直深入地下,破坏了地宫的核心区域?在地宫正式开挖之前,这个问题让考古队员日夜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