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罗布泊古人类文明
除了太阳墓地、楼兰遗址,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活动中,罗布泊区域又发现了多处墓地,尤以小河墓地最为引人关注,曾入选200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小河墓地的发掘始于1930年代年,2002年经重新发现后开始了新的发掘,到2005年,考古工作者共发掘墓葬1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
一直参与小河墓地考古的科考队副队长、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第利斯此前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距今4000年前至3500年前,新疆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罗布泊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表明,在上述这一时期,人类除沿着主河道生息外,主河道支出的岔流流域、沙漠间的小绿洲上,也有相当规模的部落集团活动,罗布泊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区域是比较广阔的。小河墓地规模宏大,约有一半的墓葬被破坏,但现存墓葬仍有五层,可以推测墓地延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小河径流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小河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地处罗布泊深处的楼兰曾是西域政治、经济的中心,其兴衰在干旱区社会变迁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但一直以来,对楼兰的衰亡仍众说纷纭,如“路断说”、“战争说”、“瘟疫说”、“环境恶化说”等。在这次考察中,科考人员将通过实地考察,对楼兰的衰亡展开综合分析,以给出更清晰的结论。
全新诠释“大耳朵”“旱极”
罗布泊东湖干涸后的卫星图片影像特征颇似“大耳朵”,虽然目前学界对“大耳朵”的形成已有了初步认识,然而,对于罗布泊到底何时干涸、怎样干涸等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此次科考中,科考人员将以罗布泊湖盆区为重点考察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大耳朵”之谜作出全新的诠释。
参与考察的生物学家还将展开关于罗布泊野骆驼种群状况的深入调查,同时在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湖盆周边,展开胡杨、红柳,各种盐生植物资源的调查。
针对部分专家此前提出的“罗布泊是中国的‘旱极’”,甚至是地球“旱极”的说法,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何清将带领相关人员,以钾盐矿区气象站为固定研究点,对罗布泊区域气候特征及其演变展开研究。(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