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连续三月增持美国债 可减少外储损失 对美债权话语权需增强 -全球股市重挫 沪指跌1.67%失2000关 32家上市公司停产减产过冬 -证监会:严禁藏券、长券短做等违规操作 保险理赔须在10日内完成 -中国公布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全文/答问) 财政扶持困难乳企 -国土部:农村集体土地不得建商品住宅 保障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 -中国将规范国企负责人薪酬 未发生大规模裁员和农民工返乡潮 -北京20日起搜救流浪乞讨者 放宽限价房准入解决公务员等住房难 -绵阳市政府办公室处长坠亡:患有重度抑郁症 震后第三位自杀官员 -杭州地铁事故工程建前被转手四次 地方政府难辞其咎 喊冤 警示 -燃油税最快12月1日开征 权威人士透露税率将在油价30%-50%之间
中国30年"粉丝"进化史: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史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1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1月15日晚,第六届东南劲爆音乐榜在福建省体育馆火爆揭幕。尽管当晚有众多明星捧场,但既有人气又拥有实力作品的歌手却并不多。这其中,太合麦田旗下歌手李宇春凭借2008年推出的全新迷你专辑《少年中国》大获全胜,并破天荒的同时领取了“年度十大金曲”、“年度最受欢迎女歌手”、“最具人气女歌手”以及“年度最佳女歌手”四项大奖,成为年度最受瞩目的歌手。 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七月十二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北京首发团在台展开最后一天游览行程。首发团来到位于台北县金宝山的邓丽君墓园参访。团员们纷纷向墓主人献花鞠躬,表达追思之情。邓丽君曾经风靡海峡两岸,其甜美的歌声给大陆同胞印象深刻。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题:“粉丝”进化:社会神经变得松弛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一九九二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三位喜剧明星借一个小品表达了当时社会对“追星现象”的集体焦虑,它用漫画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追星族”少女的扁平化形象:荒唐、无知、疯狂、盲从、不可理喻。

不过,也就是在那一年,随着邓公在南方发表系列讲话,不光经济领域冲破“姓资”与“姓社”的藩篱,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经历了几年短暂的沉闷后,也在酝酿着一场更为切近生活因此也更深刻的变革。追星,这个一度被排斥在“积极、健康”的正统观念之外的“亚文化现象”,也意外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再往前追溯,一九七八年,或稍早,那些总是播送决议、社论、样板戏、毛主席赞歌的大喇叭里,有一天传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传出了《刘三姐》,人们说,这都是些“解禁”了的歌曲。再晚一些,手提式录音机开始播放《甜蜜蜜》之类的“靡靡之音”。

伴随着这些“软绵绵”歌曲的风行,中国的第一代“粉丝”诞生了,邓丽君、张帝、刘文正,这些表达世俗情感的歌手,成为代表人心禁锢得以解放的一个特殊符号,也成为中国人的第一代“平民偶像”。

人们心目中的偶像,破天荒地不再只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一个人可以崇敬陈景润、张海迪这样的榜样式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是琼瑶的“粉丝”,为其笔下那些浪漫、离奇的爱情故事牵肠挂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条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寻求新的空间。人们对偶像的选择,也在努力让“个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宏大的集体性话语中脱离出来,走向多元化。

这一时期,“伤痕文学”作家、朦胧诗人、港台明星、摇滚歌手、体坛名将、第五代导演、“星星画派”的画家……各个领域的先行者,都有机会网罗一大批“粉丝”。

来源: 中国新闻网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胡锦涛温家宝粉丝网开通4天 4万网友抢注粉丝证
北京奥运十大"金童":帅气逼人迷倒"粉丝"无数[组图]
李宇春登英国杂志封面 成娱乐圈标志性人物(图)
评选四川第一美女 李宇春的支持率高居榜首
李宇春入围“改革开放风云人物”百强遭质疑
李宇春登上奥运宣传册引争论 有人贬 有人赞
图片新闻:
中国水污染现状惊人 江河水体呈现“七彩”颜色
中国明年将出台一批区域发展规划 包括京津冀珠三角等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