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8月27日专电(记者 廖君)郧县人头盖骨、曾侯乙编钟、青花"四爱图"梅瓶……从8月中旬开始,湖北省启动了50年来最大规模的文物大搬迁。在40天的时间内,一万多件珍贵文物将陆续迁入新家--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并将在"八艺节"开幕之际正式亮相。
如此众多的文物如何确保万无一失迁入新馆展厅?
40天搬迁 一年的准备
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由于展馆场地局限,市民仅能看到文物1000余件。为了能让更多精美文物与观众见面,总投资2.33亿元的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2002年启动,随着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的正式完工,从13日开始,湖北省多处尘封已久的文物库房同时打开,一大批漆器、瓷器精品陆续被工作人员迁入新家。
在搬迁现场,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告诉记者,此次文物搬迁规模大、难度高。所谓规模大,不仅指的是文物数量达万件,也因为搬迁涉及的单位既有湖北省博物馆,也有湖北省考古所,甚至还包括部分省内的县市级博物馆;所谓难度高,是因为此次搬迁既有漆器,也有玉器,这些文物异常"娇气"。
为确保安全,湖北省博物馆专门设计了几条保密搬运线路。每条线路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包括汽车、电瓶车、专门订做的防震手推车等。考虑到轻微的挪动都可能损伤文物,省博特地开辟了3条"无障碍通道",将一些楼梯通道铺上木板,形成一个斜坡,均通往综合馆一楼侧门。目前这3条通道中,最长的一条是从湖北省考古所通往省博综合馆,长约500米。在编钟搬家启动后,还将再添一条"无障碍通道"。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湖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全面清理馆藏文物,将它们分门别类放进缎面囊匣,每个囊匣上都贴有标注文物"身份"的标签。这些囊匣都是量身定制,仅万件文物的打包工作就花费了半年时间。
百米距离 五道"关口"
首批搬迁的是秦汉漆器及馆藏瓷器,其中包括来自故宫的精美瓷器。它们一直收藏在省博原陈列大楼库房内。记者在搬迁现场看到,库房距综合馆直线距离不过5米,也就六七级台阶,如果把文物送到3楼展厅的路程也算上,总距离也不过百米。但装有文物的手推车想走完这短短的距离,却必须经过精心设置的五道"关口":原省博陈列大楼出库口、综合馆后门处、一楼电梯口、三楼电梯口、展厅口,都有保安人员层层把守。
15日下午,记者来到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存库房,尽管佩戴有证件,但保安人员还是将记者拦在了门外。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搬着装有文物的囊匣走了出来,将其小心翼翼地放进特制的手推车内。手推车像一个小型集装箱,不同的是,这个集装箱没有盖子,内部四壁上贴着用于减震的海绵。接着,负责从库房运输的工作人员与负责运输的工作人员拿着清单,进行交接,3名武警战士站在一旁,监督运输全过程。
交接完毕后,3名工作人员推着一辆手推车缓慢前进,经过"无障碍通道",不过5米的路,走了近10分钟,进入展厅后,工作人员对照清单,将囊匣按顺序摆放在指定区域。
王红星说,每一次交接,每一次搬运,相应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要签字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据透露,从湖北省考古所等处搬迁来的文物,走的则是其他线路,它们除了最后要经过这五重"关口",在文物运送途中还有武警保护及摄像头全程监视。
最难搬文物 "镇馆之宝"
在综合馆二楼展厅内,记者看到,曾侯乙墓墓主内、外棺已陈列在内。仅外棺就重达7吨多,这两个庞然大物是如何运进来的呢?
王红星介绍,早在新馆设计之初,就已提前考虑到部分体积较庞大文物"进馆"问题。因此,在新馆部分外墙砌好之前,工作人员先将文物运送进去,再将墙面修砌完整。
运送难度大的又何止曾侯乙墓墓主的两具棺材?这次文物大搬家,"镇馆之宝"编钟的搬迁更受瞩目。据了解,编钟仅钟架就有7米多长,最大的一口钟更是重达206公斤。
据介绍,曾侯乙编钟其实是65口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上,如同组合玩具一样可以拆装。届时,工作人员将把整套编钟分拆开来,化整为零,搬到新馆后再重新组装。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将分拆后的编钟运入新馆展厅?因为体积庞大的编钟无法乘电梯进入展厅。
对此,王红星说,9月初,编钟馆将开始闭馆,启动编钟搬运,届时可能将动用吊车运送编钟。搬迁将于9月4日开始,15日完成。编钟迁入新馆后,观众站在二楼可俯瞰编钟全景。搬完后的编钟馆经过清理、维修后,将成为重要的临时展馆--"特展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