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梨树花开》导演徐松子与小群众演员王晓洁在一起。当日,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在山东省阳信县万亩梨园开拍。这部电影主要以山东阳信县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线索展开。新华社发(李树坤 摄)
4月10日,摄制组在山东阳信一农家院拍摄外景。当日,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在山东省阳信县万亩梨园开拍。这部电影主要以山东阳信县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线索展开。该片由徐松子导演。新华社发(李树坤 摄)
推进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繁荣农村电影放映,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部署。2006年是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的关键一年。不少多年看不到电影的乡村重新挂起了银幕!
新格局——
电影放映空白区缩小 多元化放映网络形成
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依靠行政收费和计划分配的农村电影放映模式被打破后,解决农民看电影难便成了不绝于耳的社会呼声和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近年来,广电和文化部门进行了数字化放映、农村电影院线制改革和政府买服务机制的成功探索。广电部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村流动放映,建成了胶片转数字、压缩打包、卫星传输、地面接收、投影放映一整套数字放映系统,为电影走进居住分散的乡村提供了技术基础。
2006年,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在浙江、陕西、广东、河南、江西、湖南、吉林、宁夏8省(区)16个地市启动。这一年,8000余万名农村观众得以观看走进村口的电影。
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思路,以数字化放映为先导,组织股份制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市级(或省级)电影公司为龙头、各县级电影公司加入、乡镇放映队参加的农村数字电影经营新格局。到2006年底,试点省(区)组建了15家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11条跨省数字电影院线,活跃在各地农村的放映队已有3万余支,全年放映电影422万场,观众超过14亿人次。其中,大部分省区建立了以供片为纽带,集体与个体多元化的放映网络,电影放映空白区缩小,放映覆盖面明显扩大。
新问题——
服务体制尚不够健全 市场机制仍需要培育
在初建农村数字电影经营新格局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随之暴露:
作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政府的工作不够到位。过去,政府通过向农民收费来解决电影放映的经费问题,该政策取消后,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急剧萎缩。目前,虽然有了放映工程的推动与政府补贴,但还有很多地区没有把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列入当地政府工作的内容。此外,由于农村题材电影数量少,许多放映设备陈旧,使农村电影不仅少而且质量低,缺少吸引力。
从市场培育的角度来看,农村电影市场还不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农村电影运营的四类主体各有掣肘之弊:县级电影公司机构臃肿;乡镇文化站由于缺少经费,多已放弃电影放映工作;民营公司也由于资金匮乏而难以持续发展;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主力的个体放映队,由于效益差,年轻人多已转行。作为农村电影的观众,消费能力弱,从而进一步阻碍着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
新方向——
政府扶持是基本保证 市场运作是长效机制
为了鼓励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点地区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等文件,以政策支持的方式放宽了准入条件。此外,政府每场给予100元左右的场次补贴,为农民购买“一村一月一场”的公益服务。
试点地区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机制,有效调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积极性,激活了农村电影市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各院线公司则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主力军。《发展报告》以台州市的成功探索为例,指出市场运作是农村电影发展的规律与方向。台州市电影公司与各县(市、区)电影公司共同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完成公益电影下乡任务同时,积极拓展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和广告市场,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赞助、广告经营、有偿服务等多种机制,培育了良好的市场。
今年5月底举行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指出,今后3年我国将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体系,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建制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