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北京的商业街,人们都不难想起商厦林立的王府井、车水马龙的西单和正在升级改造的前门大街……
叹今日之繁华,溯京商源头,这些街道在古时候可没有今日熙熙攘攘的客流。而曾经商贾聚集的一条条古商业街,虽时过境迁,难寻其踪,但它们在京商发展沿袭的过程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
交通因素
为商业街演变主因
在京商发展历史上,商业街的演变受政策和交通因素影响居多,这一原理与今日商业街区的形成相同。
金代檀州街商业街:由于中都每年对漕粮的需求多达百万石,大量漕粮和日常生活用品均需要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进中都,货物码头集中在城北,逐渐形成了以檀州街(今三庙街、喜欢斜街)为核心的金中都城市市场区。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北京历史上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
元代钟鼓楼商业街:元代漕运的发展使临近积水潭的钟鼓楼地区成为大都著名的集市贸易中心。这里货物齐全、交易活跃,钟楼附近区域是当时城市中最富庶、繁华的地方;鼓楼附近有多种商业店铺、歌台酒馆,从针线、果木,到面粉、柴炭和各种器物用具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明代棋盘街商业街:由于明代皇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东移,因此,明代北京的商业中心也由钟鼓楼一带南移到前门的朝前市以及东四、西四一带,形成了棋盘街商业中心。
清代外城商业街区:清代外城商业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北城有以琉璃厂为中心的文化商业街区,中城有买卖高档商品的正阳门大街,东城地近运河,是外地物资进京的通道,布帛菽粟交易发达,南城的金鱼池和天桥等地是禽鱼花鸟市场,西城的骡马市、回族聚居区牛街,都与牛羊屠宰业关系密切。
清代琉璃厂商业街的发展源于大量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当时汉族官员多住在琉璃厂附近,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周边,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琉璃厂区域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书贾们借机涌入京城,设店开肆,图书交易异常活跃,直接促成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
古商业街
铭刻于现代城市版图
商业街区作为一种结构单位,是商业的载体,吸引凝结着众多商家,为京商文化的形成和繁衍起到了传承作用。今日的现代城市版图中依旧铭刻着古老商业街的痕迹。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教授认为,商业街见证了京商的兴起和变迁,留下了京商独有的文化和历史。
如:作为古代商业中心区的前门大街一直都是老字号企业聚集地,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前门大街聚集的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活动,更是文化活动。而且作为北京商业黄金三角组成部分,其目前正在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其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作为京商文化最集中的载体区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北京核心商业区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和吸引力。
盛极一时的钟鼓楼、琉璃厂,虽已经不是商业核心区,但是其仍然聚集着大量的商业企业,服务于区域甚至全国的消费者,而且其沉淀的文化和历史更使其在北京众多的商业街区中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鼓楼、琉璃厂上千年的历史变迁,逝去的是过客,留下的是文化,它们虽不是包罗万象的商业街,却仍是最具有北京区域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古老的文化气息与现代商业的融合,使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张力,在北京商业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