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容
包容是海派管理的一大特色,海纳百川的开放情怀是其区别于其他管理流派的独特之处。这种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善于学习。海派管理是通过学习,不断吸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流派。不难发现,海派管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代的严密,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善于学习使得海派管理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特色。
善于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是海派管理的一种管理理念,这种包容精神使得海派管理能够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合作对象,并擅长与竞争对手共生共存,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善于合作也使海派管理具有多样性,人们很难用一种模式高度概括海派管理的特点。
善于服务。海派管理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其开放性与服务性,长期以来,上海是中国制造业的“老大哥”,服务全国是海派管理的传统,技术输出、管理输出、人员输出等等成为海派管理的发展模式之一。
二、创新——探索求新的不懈精神
在博采众长之中实现创新是海派管理的又一大特色,海派管理的创新有二大特点:一是改良创新,而非简单的“引进创新”,或“拿来主义”,不少“舶来品”到了上海,都经过一番创新改造,成为“中西合璧”的海派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创新的韧性,海派管理中有一种不断求新、不断探索的精神,从中国民族工业起源时大胆的市场创新,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习欧美管理经验的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学习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的创新,80年代学习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模式,直到90年代浦东的开放创新,海派管理从未放弃对创新的尝试和实践,并总是走在开放创新的前沿。如浦东开发中,上海敢于创新,创造出了“化土地资源为资本资源”的滚动开发新模式,成功地实施了浦东的开放开发战略。
三、稳健——不急不躁的经营风格
海派管理在创新中显现出稳健的经营风格,进取与稳健在海派管理中得到和谐统一。上海曾经是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典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生产,在管理上也形成了按部就班的稳健风格,有人说上海企业太小心,缺少冒险精神。其实不然,曾经是“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有着太多的冒险故事。但是,上海的企业家更懂得企业经营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更懂得注重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率与实际效果。海派管理所具有的“实惠型”稳健,实际上是其风险较强和善于应对市场风险的具体体现。
四、精细——精耕细作的生产流程
上海人的细腻是有口皆碑的,海派管理的精细也是有目共睹的。海派管理所擅长的精耕细作在其生产流程和产品上显露无疑,而其文化渊源则是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稻作农业是最集约化的农业,水利、施肥、插秧每个环节都需要精耕细作,不得马虎。在工业化社会中,这一文化得到传承,逐步形成了海派管理精细化的生产和管理风格。同时,海派管理还吸收了现代日本精益生产(L ean Production,LP)的文化,既要求精良、精确、精美,也强调利益、效益的细分等等。因而,海派管理的精细是中西合璧式的精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精细:在注重细节和质量的同时,能够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
五、规范——严格健全的制度建设
“与上海企业做生意放心”,是海内外经贸、投资者同一的感受;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海派管理的规范与诚信。严格健全的制度建设是海派管理——直坚守的原则,通过规范的制度保证经营的正常开展,通过严格的程序保证管理的运行,通过公正透明的操作实现效率的提升……,尽管在合作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的前期准备时间,但合作的成功率就比较高,合作过程中的摩擦也比较少,这些都得益于严格健全的制度建设。在这样的管理文化氛围中,上海城市运营的总体效率比较高,经营风险较低;同时,发生在上海的大案要案较少。
六、负责——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海派管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与上海国有企业发展和长期处于全国“龙头”地位相关。海派管理崇尚社会责任意识,在管理中既摒弃了传统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弊病,又传承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上海的企业能够善待职工,注重职工的社会保障,一般不拖欠工资,职工有较强的安全感。同时,海派管理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体现在关注企业之外的社会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断地交流融合发展中,管理文化的地方特色都将被淡化。新沪商的管理文化,也必然会与新浙商、新苏商、新徽商、新闽商、新晋商……文化一起,各取所长、各消其短,最后汇合成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又富有现代色彩的新华商管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