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别了,福利分房

2013年11月08日18: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福利分房 炒房者 1980年 招拍挂 希望房价 1998年 投资性购房 经济适用房 平抑房价 意见

对于那一时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曾多次参与国家房改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国家房改方案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顾云昌有着更多的感受,他目前的身份是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

顾云昌说,福利分房年代建房难,分房更难。为什么进行房改,因为原来的住房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住房的解决。有一个数据,解放初期我们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但到了1978年我们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却只有3.6平方米,反而下降了。这其中虽然有城市人口增加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建设速度跟不上,同时仅仅依靠国家财力解决问题是不行的。

据他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始讨论住宅的属性问题,有关它到底是商品还是福利品,讨论了好几年,一些大的经济学家都参加了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住宅必须走商品化道路,但商品化道路怎么走,各方分歧意见很大。

当时房改大概有这样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以租金改革为起点,因为租金太低,必须改革低租金,如何改革低租金,举行了很多次研讨会。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烟台、蚌埠等城市的方案就是以租金改革为重点,试图通过租金改革促使我们住房制度的改革。但提高租金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时老百姓的收入很低,支付不了怎么办,那么就要增加补贴。提高多少租金,增加多少补贴,这在当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几轮之后方案才最终定下来,里面的过程非常复杂。

第二种思路是不以租金改革为主,而是以住房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出售公房为重点。当时借鉴了新加坡、英国等国的经验,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

“不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中国房地产改革的总设计师也是邓小平。”顾云昌说,实际上我们房改方案最终的实现都是按照邓小平1980年关于住房和建筑问题的讲话来做的,他在1978年就说,要动员个人手里的钱解决住房问题,个人建房可以,买房也可以。到了1980年的时候他说,要鼓励大家买房,新房可以卖,旧房也可以卖。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对于低收入者给予补贴、抵押贷款等。这实际上把我们房地产住房分配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即原来是住房实物分配,后来则是住房货币化分配。

住房商品化时代:首付20万,住上87平方米大两居

有关房改的这一指导思想,在时隔18年后终于变为现实。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通知还要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房原则上只售不租,同时要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进入了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时代。

“我是2000年以后才参加工作的,没资格参加福利分房。不过政策改变后,我有了更多的选择。”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吴先生与妻子2007年初购买了一套位于北京西四环附近的两居室,87平方米,首付20多万,每个月还银行贷款3000多元,对于这对小两口来说还算可以负担。

“房子虽然不大,但比起我爸妈他们单位分的房子,户型、小区、物业都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工作4年攒够了首付,目前我们两个每月收入在1万多元,还完房贷还能有不少用来生活、投资和储蓄,我觉得我们并不是别人口中说的"房奴"。”吴先生高兴地说。

在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看来,福利分房制度的打破使城镇居民对住房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在福利分房制度下,职工获得住房的主要途径是单位按职级、工龄等因素分配的公房,这使得城镇居民在职业的选择以及再选择上面临极大的束缚。而市场化改革则使居民打破了这种束缚。

城镇住房的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催生了住房金融业务,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迅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整年全国金融机构个贷(不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达到32000多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达到27000多亿元,按此计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整个个人贷款的80%以上。

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住房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2006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1平方米。在住房数量增长的同时,居住质量明显提高,住房功能不断改善。

房改可谓是个潘多拉魔盒,带来了房市繁荣、居住改善,也带来了房价扶摇直上。

21世纪的头三年,全国房价年涨幅还在百分之三四,可到了2004年以后,房价犹如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上海、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的部分房价甚至在短短一年内翻一番。同时,各地“地王”也纷纷登场。

一批投资、投机人士也从中尝到了甜头,获利颇丰。在北京某商业银行工作的胡女士,熟识她的人都由衷赞叹她的眼光。从90年代末开始,她就开始把买房作为投资了,现在,她已经拥有两套别墅、一套高档住宅了。但胡女士坚决否认自己是炒房者:“一开始,并没想着投资,只是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自己住。后来慢慢发现自己住的这套房子价格涨了不少,和老公一商量,觉得北京的房价应该还能涨,我们狠下心把所有积蓄拿出来还借了点债,又买了一套。果然不出一年,那套房子总价就涨了十几万。就这样,我们开始把买房子当成一种投资。我们不是炒房,应该说北京这些年飞涨的房价和当时投资的勇气给我们带来了财富。”

这期间有关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争论,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楼市很可能会重蹈当年海南、北海等地的情形。在争论尚未平息之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接踵而至,2005年3月至2006年间,“国八条”(《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国六条”(《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国十五条”(《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以及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限外令”、加息等政策纷纷出台。

在国家“组合拳”政策效应下,楼市开始出现积极变化,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回落之势。但进入2008年,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渐浓,成交量持续低迷。有关楼市是否出现“拐点”、政府应否救市等又成为热门话题。

尽管争论声不断,楼市走势尚不明朗,但专家认为,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房价的大起大落应该是国家的主基调。部分城市楼市出现调整不应该看作是不好,而应该看作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是向好的、健康的方面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力争做到“双防”,既要防止房价快速反弹,也要防止房价大幅下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