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转调”指标之变
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在于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于此,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亦会做大的调整。
李新运在研究报告中建议,设置三次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将消费率或者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纳入“十二五”指标体系,从扩大内需和分配公平角度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
实际上,增加居民收入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同样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因为只有居民收入增加,才会有效扩大内需,进而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结构调整。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随之浮出水面。前述省发改委的内部人士向导报记者坦言,若想5年内使居民收入翻番,难度颇高。依此测算,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须达14.9%,但是这样的收入增幅对国内大多数省份而言,并不现实。
“预计在‘十二五’规划中,会争取使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他说。
“转调”同样涉及经济发展引擎的调整。“十二五”将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前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工业,这引发的问题显而易见———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在许多开发区,农民的土地转给城市开发,但相当一批失地农民仍然游走于城市边缘。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就医以及子女的义务教育,远未达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水平。
相对于诸多新增指标,GDP增速仍将是得以保留的重要预期指标。导报记者发现,在此前数个五年规划中,GDP增速规划目标明显低于实际完成值,那么“十二五”规划中,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会否相应调高?
李新运认为,GDP指标规划值低于实际运行数据,既有“留有余地”的考量,也意在体现引导作用。因为设置偏低的增速,可以弱化GDP导向。
在他看来,经济增速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较高的GDP增速做基础。改革开放32年(1978-2009年),全国GDP平均增速为9.8%,“十一五”前4年全国GDP平均增长10.7%。根据定量测算和定性分析,李新运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GDP增速设定为9%较为合适。
但基于前述原因,“预计‘十二五’规划中,会将年均经济增速指标确定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