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做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报告。
2014-12-29 11:29:07
2000年前我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于5%,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是10%,2010年的时候我们接近20%,2013年我们的份额已经接近28%了。
贸易竞争力指数,2005年之后我们出口多于进口,是往上走的趋势。经济危机之后比较平、比较缓慢。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是我们国家比较有优势的部门,而且时间段比较长,1992年大于1,现在达到2.1,在我们出口部门中是比较有优势的。
再看国际比较。2000年与美国、德国、日本相比处于弱势,我们市场占有率不到5%。到2005年,我们全面的超过这三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2010年,我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这三个国家总和还要多,后面继续延续了这种发展状态。贸易竞争力指数,趋势也是差不多的,2008年的时候我们超过了德国,但还弱于日本。2012年我们还弱于日本,2013年的时候,我们是最高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中国迅速往上走,日本总体趋势往下,美国和德国电子信息工业已经他们出口优势部门了。质量竞争力指数,除了个别的中国比较高或者接近他们,绝大部分我们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我们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在质量技术方面我们比较落后。
2014-12-29 11:32:31
中国电子信息工业发展趋势。我概括为四个趋势:一、研发投入向技术增长,但是增速下降10%左右。在2011年前,我们的研发投入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是2012年速度下降了。二、劳动生产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可望提高年均一万元美元。三、政策和市场驱动发展,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将加快。这两年每两三个月国家会出台一部和电子信息工业有关的政策,包括物联网、扩大信息消费、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等等,政策驱动比较明显,再加上驱动,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比如联想收购了美国一家公司做云计算的,中国联通也在进行一些重组等等。四、电子信息工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增速下降,如果算占销售收入比重现在还不到2%,这是很弱的,国际产业链我们处于低端环节,我们出口量很大,比重也很高,但是很多核心部件是进口的。
2014-12-29 11:33:29
为什么我们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整体来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大背景,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各国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尤其重视,而且这几年下来有些产业见到了效果。更重要的是需求方面、产业融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这正暗合了“双轨”战略的跨越,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和快速发展,新的产品内容和服务形式为电子信息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2014-12-29 11:37:46
下面有请产业布局室主任李晓华做“劳动力成本问题”的发言。
2014-12-29 11:40:58
我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制成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提高很快,经常在媒体上见到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些报道,比如说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可能以前工厂在中国,现在开始向美国转移。国外一些机构也非常关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麦肯锡2008年就报告,他们认为随着劳动力的成本上涨,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劳动力大幅度的提高,他们认为有一些劳动力成本高的产业可能重新回到美国。对劳动力成本问题关注比较多的系波士顿金融集团,他们在2011年、2012年、2014年发布了很多报告,整体观点认为在劳动在全部成本中占的比重比较小的产业,还有比较适合当地需求的产业有可能会从中国转移到美国成本更低的州。这是比较有影响力,比较吸引眼球的一分报告。他们构建了制造业成本指数,中国2014年的制造业成本达到了96。这是一个背景,所以我们想思考一下中国劳动力成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竞争力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
2014-12-29 11:41:52
(图)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到在2000年之后怎样速度在10%,这是制造业的,制造业的职工名义工资水平在2000年以后基本在10%-15%在增长,虽然和2006年前相比制造业工资增幅并不是特别大,但由于基数很大,工资上涨的绝对值更大,并不利于改变相对其他国家的工资差距。
分析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因素。一是补偿性的上涨,由于原来的法律和社保不健全,基于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工资上涨。二是结构型上涨,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不足关系发生变成造成工资上涨。三是倒逼型的上涨,生活成本,维持房价的部分上涨,推高了劳动力价格。
2014-12-29 11:43:01
我们比较了中国和一些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劳动力报酬。我们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都是来源于联合国数据库和年鉴。2004年中国的劳动力报酬超过了印度、印度尼西亚。2008年超过了墨西哥和菲律宾。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的制造业劳动力报酬是下降的,而中国的劳动力报酬还是有很大的增长。2007-2010年劳动报酬增长83.3%。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出现了增长,同时中国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重还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制成品的总和还是分产品来看都是在不断提高,虽然近年来提高速度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在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于劳动力的竞争力发生了什么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优势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绝对大小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二者共同决定了劳动成本的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可以总产出除以就业总人数。
2014-12-29 11:43:20
(图)表中可以看到2003年-2010年既是中国劳动力报酬大幅度提高的阶段也是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阶段。2008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快于平均劳动报酬的增速,但是2008年平均劳动报酬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单位劳动成本指标来综合衡量劳动成本、劳动竞争力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产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统一产业具有更低的单位劳动成本,就可以认为该国拥有劳动成本优势。由于单位劳动成本是平均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之比,意味着成本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工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创造出更多产出来提高,因此一个国家可以降低单位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提高成本竞争力。(图)这是中国2003年-2010年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情况,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个数字中国有很大提高,这表明了中国和其他的主要竞争国家的劳动力生产率的情况。(图)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了印度、墨西哥、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但是劳动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014-12-29 11:45:04
(图)这个标显示了中国和主要国家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中国、巴西是少数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上涨的国家,2010年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仍低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工业化国家以及墨西哥,但差距在缩小,但已经高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且差距在拉大。
我们做了一个简单总结,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大幅度上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单位劳动成本的上涨幅度并不大。人口红利的终结和人民群众要求更充分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是大势所趋,随着周边国家更低成本的国家政治趋于稳定、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趋于完善,他们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会显现出来。政策建议有几个,发挥人口素质红利,二是推动以资本替代劳动,提高中国工业物质装备水平,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是以致房价的过快上涨,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时间。再就是促进产业的工业能力和产品附加价值。我们的研究有几个局限性,由于缺乏2008年以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数据,用工业总产值替代工业增加值,但各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是不同的。不同制造工资成本所占比重,增加值率差别很大。工资准确的衡量应该使用小时报酬,使用人均报酬忽略了各国工作时间不同,中国工人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一线工人工作时间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以上是我的介绍。
2014-12-29 11:45:41
下面有请邓洲作关于“未来制造业”的发言。
2014-12-29 11: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