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3月11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

[中国网]:

委员们已经在会场内就座,大会很快就要开始。

(2007-03-11 08:41:52)

[中国网]:

巴德年委员代表9位委员联合发言,题目是“加快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的建设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

(2007-03-11 08:42:48)

[巴德年]:

我代表长期工作在医药卫生战线上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9位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

(2007-03-11 08:52:47)

[巴德年]:

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许多传染病得以控制,性病被根绝,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等机构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赞誉中国只用了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卫生保健问题。

(2007-03-11 08:53:17)

[巴德年]:

遗憾的是,时隔20年后,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WHO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2007-03-11 08:53:56)

[巴德年]: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90年代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的“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没有兑现。

(2007-03-11 08:54:37)

[巴德年]:

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卫生投入列入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科目,姑且不说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中国只为2.7%。而且,中国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2007-03-11 08:55:28)

[巴德年]:

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一直接近60%。其实,贵不贵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感受”。

(2007-03-11 08:56:39)

[巴德年]:

只有当自己不得不消费,而自己的经济条件又难以承受时,即刻就感到贵。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2007-03-11 08:57:27)

[巴德年]:

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2007-03-11 08:59:01)

[巴德年]:

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调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从而指明了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确定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基本属性,为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这一棘手难题,提供了政策依据,指出了光明前景。

(2007-03-11 08:59:53)

[巴德年]:

某些省市政府已开始行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天津市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已全面铺开,农民的年平均医疗保障金已达130元;南京市已宣布全市所有居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陕西省政府已把全省的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列入地方事业编制,解除了基层医药卫生人员的后顾之忧,并与李嘉诚基金会一起,逐个装备乡镇卫生院,确保农民兄弟就近看病,有医有药。

(2007-03-11 09:00:37)

[巴德年]:

2005年,我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比2004年净增国税5500亿。2006年比2005年净增国税超过8000亿,而2005年全国全部医药卫生总支出为6900亿。也就是说,仅一年间净增的国税就足以满足全国全部的医药卫生消耗。

(2007-03-11 09:01:47)

[巴德年]:

中国已有能力、有财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医药保健问题。当然,我国国大人多,用钱地方很多,确需统筹兼顾,但制订一个中国人口与健康的五年乃至十年规划和工作进度,以确保胡总书记的批示及早落实,建立起100%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水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

(2007-03-11 09:02:27)

[巴德年]:

现在的问题是中央财政主要投向何方?是像过去那样,主要投向城市,投向医疗机构,投向大医院,还是面向百姓,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得到国家的关爱,分享改革开放和国家富强的成果。我们主张中央财政主要投向建立健全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2007-03-11 09:03:13)

[巴德年]:

地方财政也应当主要投向医疗保障体系、乡镇卫生院的装备、社区医疗服务的装备和人才培训。至于属于国立、公立的大医院,也要加强管理,不得资产流失,确保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逐渐实行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地方政府管,收支两条线,平衡预算,合理收费。

(2007-03-11 09:03:52)

[巴德年]:

为了抓紧时间落实胡总书记的指示,让老百姓尽快得到实惠,必须加强领导,提高效率。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彻底地今不如昔。我国政府部门中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真可谓政出多门。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酿成推逶扯皮、失误和腐败。为此,我们建议下届政府设置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统筹管理国家的人口与医药卫生事业,并及早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保健法》。

(2007-03-11 09:04:26)

[巴德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我们期待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我国人口数量适中、人口结构合理、全体国民都享有医疗保障,国家有完整、系统、高效的卫生服务及应急体系,有较好的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多数国民身心健康。

(2007-03-11 09:05:30)

[巴德年]:

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中国人也有能力解决人口与健康问题。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世代健康的伟大民族,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07-03-11 09:06:03)

[中国网]:

丁文方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发言,题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 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

(2007-03-11 09:06:35)

[丁文方]:

贾庆林主席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上一年度的工作成就,确定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民族宗教工作既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民族和宗教界的委员,我们表示完全拥护,更要义不容辞地认真学好、领会好,并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好报告精神,从所属界别的特点出发,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作出贡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2007-03-11 09:07:20)

[丁文方]:

一、 以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

(2007-03-11 09:08:17)

[丁文方]:

以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民族工作的舆论引导和实践中,要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要用科学的历史观强化“多元一体、认知一脉”的理念,阐明我国56个兄弟民族不仅具有统一的疆土、经济、政治、文化及在上述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而且还有共同血脉的道理。

(2007-03-11 09:08:36)

[丁文方]:

再者,在舆论导向上,必须明确:中华民族的56个兄弟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在捍卫祖国疆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祖国发展中都作出了应有贡献,要宣传各民族、各宗教中的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各民族的荣誉感,增强对社会和祖国的责任感。

(2007-03-11 09:09:23)

[丁文方]:

二、 以促进宗教和睦为使命。

(2007-03-11 09:09:56)

[丁文方]:

宗教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之一。在宗教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中,一是对信教群众要强化公民意识,即:不管五大宗教中任何信教者,首先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要阐明其除了享受国家公民的权利,得到国家保护外,还应义不容辞地对祖国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促进祖国繁荣昌盛尽责尽力。

(2007-03-11 09:10:14)

[丁文方]:

二是要从心灵到行动上倡导:1.要在本宗教内倡导互信共存,消除教派矛盾。2.在传统兄弟宗教间倡导互爱共进,互相推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3.在信教公民与非信教公民之间倡导互尊共兴,同心同德,共同谋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作贡献。

(2007-03-11 09:11:05)

[丁文方]:

再者,作为宗教团体,必须引导信教公民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天职。要克服认识上的狭隘意识,提倡大局意识,增强是非观念:一要引导大家善于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要勇于理直气壮地制止非法;三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敢于协助有关部门打击犯罪。

(2007-03-11 09:11:46)

[丁文方]:

正是因为我国各宗教团体遵循了上述认识,所以今天才有了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所没有的,只有我们国家所独有的宗教和睦、风景这边独好的可喜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宗教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7-03-11 09:12:25)

[丁文方]:

其三,要通过阐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今实例,向广大信教公民证明:何时何地人与自然界,人群与人群之间协调和谐占主要地位,就会出现社会进步、百业兴隆、民族关系融洽、宗教团体及信教公民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大好局面。反之,就会出现社会倒退、百业衰败、民族分裂、宗教团体和信教公民遭到歧视甚至压制的景象。

(2007-03-11 09:12:54)

[丁文方]:

通过以上道理,让广大信教公民认识到:作为信教者,不但力争作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参与者,而且是其成果的必然受益者。这一认识的深入,必能充分激发信教公民投入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007-03-11 09:13:36)

[丁文方]:

三、 作为宗教人士,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引导广大信教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2007-03-11 09:14:07)

[丁文方]:

一是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意识,是最大限度团结八方、凝聚众志的思想基础。即在信教公民中,经常进行公民应有权利和必尽义务的教育,增强公民观念;大力宣传各宗教经典中有关爱国爱教的内容和爱国志士仁人的光辉事迹,增强信教公民的爱国自豪感、使命感。

(2007-03-11 09:14:40)

[丁文方]:

二是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保证。即以史为鉴、现实为例,使信教公民易懂、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繁荣昌盛的祖国,也就没有全国人民及广大信教公民安居乐业的今天;使人们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真理含义,深化热爱党的感情,坚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献力的理念。

(2007-03-11 09:15:25)

[丁文方]:

三是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1.坚定不移地相信信教公民中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勤劳善良的祖国大家庭中的优秀公民,绝不可因极个别人的不规行为而以偏概全。

(2007-03-11 09:16:32)

[丁文方]:

2.无论是正面开展工作还是处理疑难问题、解决某种社会矛盾、排除群体纠纷,都要首先把多数群众引导到正确的立场上来,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的大多数去解决问题。3.高度自觉地深入、联系群众,以达到了解社情民意,发挥好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尽到应有的职责。

(2007-03-11 09:17:03)

[中国网]:

万钢委员代表致公党中央发言,题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

(2007-03-11 09:17:34)

[万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7-03-11 09:17:53)

[万钢]: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对于我国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07-03-11 09:18:56)

[万钢]: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共中央站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突出矛盾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积极试点,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了东部先行、中西部和东北部积极跟进的良好局面,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07-03-11 09:19:47)

[万钢]:

一是各地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投入机制,努力形成以工促农、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2007-03-11 09:20:32)

[万钢]:

三是统筹城乡收入增长机制,通过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措施,保障农民获得多元化的稳定收入,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建立城乡居民低保制度,让农村居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007-03-11 09:21:12)

[万钢]:

应当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由此造成的城乡差别也难以很快消除,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建议:

(2007-03-11 09:21:44)

[万钢]:

一、 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各地的城乡发展规划要通过政协讨论与协商,人大审查通过,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的综合性。

(2007-03-11 09:22:07)

[万钢]:

城乡发展规划在内容上应注重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资源特征、社会需求和文化背景,构筑特色,着力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在时间上应由若干不同阶段组成,注重规划的阶段性;在措施上应采取综合性的重要举措,体现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实践上应与中央关于加快新农村发展的政策相衔接,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和咨询作用。

(2007-03-11 09:22:39)

[万钢]:

二、 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区域差异大,要区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类别,各自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相互间功能互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背景支持内源发展。

(2007-03-11 09:23:28)

[万钢]:

例如,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应当重点考虑承接城市部分职能转移,发展居住、服务、生产等特定功能;东部地区小城镇密集,应重点提升产业,完善功能,搞好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西部以及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应当重点考虑完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职能;风景名胜区应当考虑将风景名胜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与周边城镇和乡村发展紧密结合。

(2007-03-11 09:24:07)

[万钢]:

在具体做法上,建议选择条件较为适宜的地区建立实验区,不断积累经验,综合研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理论。

(2007-03-11 09:24:49)

[万钢]:

三、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明显落后。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结合市域、县域城乡规划搞好村庄布局,引导农民向中心村相对集中建房,并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每年集中对一批村庄进行整治,连续实施十几年,从整体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007-03-11 09:25:06)

[万钢]: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政府投入主要应用于农民个人无能为力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工程等,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要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农村优化生产结构,建立特色经济,促进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更快发展。

(2007-03-11 09:25:21)

[万钢]:

四、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城乡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城乡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要坚持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城乡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均衡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2007-03-11 09:25:34)

[万钢]:

统筹管理与合理配置城乡各种资源,把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上来。加强基本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人才、技术、设备方面等多方位支持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完善配套政策,使更多农民尽快享受这一惠民政策。完善农村科技推广普及系统,促进农业科技普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07-03-11 09:25:48)

[万钢]:

五、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要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城乡、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针对困难群众,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从低保、医疗、上学、住房等各方面给予救助。

(2007-03-11 09:26:05)

[万钢]:

通过户籍、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时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抓好农民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不断拓展收入渠道。

(2007-03-11 09:26:31)

[中国网]:

王建伦委员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题为“让我们关注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并普遍把其中的部分资金用于补贴残疾人的生产、生活。”

(2007-03-11 09:26:47)

[王建伦]: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残疾人和健全人都不用缴纳农业税,导致农村针对残疾人最主要的优惠措施消失;健全人还可以得到政府的生产性补贴,而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享受不到任何补贴;村集体由于不能继续提取社会和自然灾害减免资金,补贴残疾人的资金链条断裂。

(2007-03-11 09:27:22)

[王建伦]:

以上原因导致农村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们在武汉市调研时发现,农村健全人在农业税减免后,再加上政府的生产性补贴,年人均收入可以增加400多元。黄冈市的农村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年人均收入减少400~500元。在其他地方,调研组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

(2007-03-11 09:27:53)

[王建伦]:

针对上述农村残疾人收入普遍减少的情况,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低保或社会救助范围;对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残疾人,优先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纳入政府相关就业项目培训计划并扶持就业。部分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湖南省衡阳市规定,农村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收一事一议费,免除“两工”负担,对饮食起居需要护理的农村重度残疾人,免除其法定抚养义务人中一人的“两工”负担。

(2007-03-11 09:28:25)

[王建伦]:

湖南省华容县治河渡镇为每名残疾人多划拨1~2亩承包地,用于转租经营以增加残疾人的收入。湖北省对全省农村特困户普遍进行定额补贴,每人每年120元,全省13万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对象,在定补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补助60元,所需780万元经费由省财政、省福利彩票公益金各负担一半。武汉市对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定额补助30元,轻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定额补助20元。

(2007-03-11 09:28:59)

[王建伦]:

各地普遍反映,针对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残疾人收入减少的问题,国家没有出台优惠残疾人的政策,少数地方尽管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优惠内容太少,优惠力度太小,不能充分弥补农业税取消后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2007-03-11 09:29:22)

[王建伦]:

残疾人是社会困难群体中最为困难的群体,其生存状况之差是我们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的情况十分普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重度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中约有六成完全依靠家庭供养。有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的家庭,在原本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既要供养其生活,扶持其起居,还要承担其治病和康复的大量费用,导致家庭生活拮据,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其实,残疾人对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并不高。

(2007-03-11 09:30:00)

[王建伦]:

湖北省洪湖市一位李姓残疾人2006年底入住湖北省危房改造项目建设的新房,说是新房,其实门、窗等一些建筑材料都是旧的,房屋也没有粉刷,与周围邻居的楼房相比,只有一层的新房显得十分寒碜,但其亲友在恭贺新房落成的牌匾上却赫然写着“李府大厦落成”,李姓残疾人不停地表达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这件小事一直让我们思索很久。面对残疾人在生活、住房等最为基本的需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每一个健全的人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2007-03-11 09:30:39)

[王建伦]:

去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去年我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国家富了,财政收入增加了,有条件考虑对残疾人出台更多的扶助政策了。我们应当更多地考虑到他们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房住?能不能出门?能不能上学?能不能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可以说,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没有农村残疾人的温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2007-03-11 09:31:03)

[王建伦]: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针对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残疾人收入实际减少的问题,国家应当出台统一的扶助政策,按照农村残疾人的残疾程度不同给予定额补贴,经费来源应当由中央与省级财政共同承担。

(2007-03-11 09:31:17)

[王建伦]:

二、按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在全国农村建立低保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并对残疾人有制度性的照顾和政策上的倾斜。社会救助制度应当制定针对残疾人的救助标准和救助措施。

(2007-03-11 09:31:31)

[王建伦]:

三、全面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继续加大“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投入,并鼓励和号召社会力量参与。

(2007-03-11 09:31:44)

[王建伦]:

四、有子女但子女系未成年人、有父母但父母无经济来源的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应纳入“五保”供养范围。

(2007-03-11 09:32:02)

[王建伦]:

五、对于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农村残疾人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应当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残疾人就业。

(2007-03-11 09:34:31)

[中国网]:

窦瑞华委员发言,题为“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2007-03-11 09:34:50)

[窦瑞华]:

《瞭望》新闻周刊等媒体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发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在我国不少地方蔓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7-03-11 09:36:16)

[窦瑞华]:

“无直接利益冲突”指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者参与的社会冲突。如去年四川广安医疗事故冲突,江苏金坛集资纠纷,广州因交通事故导致群众围攻、民警流血牺牲等群体事件,参与者多数都与冲突起因无直接利益关系。

(2007-03-11 09:36:55)

[窦瑞华]:

“无直接利益冲突” 是伴随“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而且参与的人数大大多于“直接利益冲突”者,对“直接利益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更难解决。如果处理不当,会使事态扩大,甚至使“无直接利益冲突”变成更严重的“直接利益冲突”。2004年重庆万州“10•18事件”,因一临时工假冒公务员殴打进城务工人员,仅仅是三人之间的纠纷,却引发成为数千人参与、砸车烧车、冲击政府大楼的恶性群体事件。

(2007-03-11 09:37:32)

[窦瑞华]: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固然首先是因为相关的“直接利益冲突”没有得到及时妥善处理,说明政府相关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但更令人深省的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者?事实上,“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背后是有“直接利益冲突”的。这些参与者除部分人是路见不平或有起哄心理之外,多数曾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心有积怨,加之无畅通有效的表达渠道,从而以冲突的形式发泄不满。

(2007-03-11 09:38:31)

[窦瑞华]:

对底层群众利益的损害比较普遍。如,征地补偿对农民、下岗分流对职工、房屋拆迁对居民;垄断收费、权钱交易、分配不公等也引发群众普遍不满。万州“10•18”事件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参与者是无业人员,他们在移民搬迁、企业改制等过程中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心怀怨恨。听说“公务员”打人而且打人者还公然宣称“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花钱摆平”,特别愤慨。

(2007-03-11 09:39:04)

[窦瑞华]: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次多面广,矛盾焦点主要集中于权力部门。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表明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情绪异变,导致执政的民意基础在流失。如果不认真对待,任其发展,这些积怨将如高压岩浆寻求突破、高温干柴等待火星,后果不堪设想。

(2007-03-11 09:39:51)

[窦瑞华]:

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2007-03-11 09:40:32)

[窦瑞华]:

一、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解决好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特别重视解决好最困难、最落后地区群众的利益问题,并把是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作为衡量干部的政治品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7-03-11 09:40:49)

[窦瑞华]:

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热衷于表面形象、锦上添花、示范工程、采访报道,擅长于总结经验、运作视察、标榜成绩,却不重视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的工作。这种现象与不少上级领导的作风有关。喜欢看好的、听好的,不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会助长脱离群众、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2007-03-11 09:41:21)

[窦瑞华]:

改革必须坚持,但是应当使所有涉及者都能受益,否则就谈不上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有很多情形,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损害了群众利益。争相引资,亦不惜损害群众,让利给资方。方案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应该有与相关群众“换位思考”的良心!

(2007-03-11 09:42:03)

[窦瑞华]:

仅仅是号召“换位思考”可能对一些干部不起作用,应该建立一种干部既能当官又能有一定时间做老百姓的“轮官轮民”制度,并完善对干部的监督和考核。

(2007-03-11 09:42:38)

[窦瑞华]:

二、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表达机制。目前最缺乏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尽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各种方式为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呼吁,但在政协听不到他们直接的表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是总理视察时在农民家偶然了解到的。为什么没有其他正常渠道反映如此量大面宽而且久拖未决的问题呢?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弱势群体表达诉求的制度,让干部多下基层听取意见。纪委和监察部门的同志应参与这项工作,避免有的干部害怕群众揭短和承担责任而影响渠道畅通。

(2007-03-11 09:43:15)

[窦瑞华]:

三、及时妥善化解“直接利益冲突”,消除“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在诱因。为了使“直接利益冲突”及时妥善化解,有关部门要认真清理各种“扰民伤民”政策;要提高化解冲突的认识和能力;真正改进作风,特别要铲除那种你若不服就想方设法整你的“刁官”作风;政法机构要公正执法并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使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用法律资源。

(2007-03-11 09:44:16)

[窦瑞华]:

四、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帮助群众“有序维权”。电视、报纸等媒体要积极反映民情民意,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重庆电视台“天天630”节目,注重反映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很受干部和群众的欢迎。群众说他们的问题及时反映了,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干部说看到问题在哪里就跑快点去解决。这样避免了很多可能发生的冲突。

(2007-03-11 09:45:44)

[窦瑞华]:

五、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中的作用。人民政协具有团结面广、地位超脱、渠道畅通等独特优势,要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加强民主监督,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

(2007-03-11 09:46:11)

[中国网]:

阎洪臣委员代表农工民主党中央发言,题为“开发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007-03-11 09:46:27)

[阎洪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公共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得到整合,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自2003年开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使广大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农村卫生发展状况落后于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7-03-11 09:46:46)

[阎洪臣]:

而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短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适应性强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和是否能够畅通农村分享城市优良卫生人力资源的渠道。

(2007-03-11 09:48:35)

[阎洪臣]:

一、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2007-03-11 09:48:50)

[阎洪臣]: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卫生队伍的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农村严重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人力资源分布上看,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西太平洋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5.8人,卫生人力资源危机最为严峻的非洲地区每千人也占了2.3人。

(2007-03-11 09:49:06)

[阎洪臣]:

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4.96人和2.16人。从人力资源数量上看,2005年底,全国1633个县、3.55万个乡镇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7.1万人。在全国61.5万个行政村设立的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10.4万人、乡村医生86.4万人、卫生员5.3万人。

(2007-03-11 09:49:37)

[阎洪臣]:

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占1.05人。从人力资源学历水平上看,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以下学历的占21.8%。这就意味着,无论在整体数量、人员素质以及城乡分布差异上,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令人堪忧。

(2007-03-11 09:50:14)

[阎洪臣]: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2007-03-11 09:50:49)

[阎洪臣]:

2005年,我国高中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已达53.4万人,但该年卫生技术人员比过去只增加了6.73万人,县以下卫生技术人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1509人。由此可见,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并没有选择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到农村就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农村卫生院十年未进一个人,卫生人才出现断层。在政策导向上、在信息交流上,人才需求没有和供给形成对应。

(2007-03-11 09:51:28)

[阎洪臣]:

三、对策和建议。

(2007-03-11 09:51:54)

[阎洪臣]:

1.农村卫生人才建设问题是关系到农村卫生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必须在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宏观基础上明确当地农村卫生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研究合理调整城乡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方法,加快农村卫生应用人才的培养。按比例、多渠道,努力构建层次合理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2007-03-11 09:52:15)

[阎洪臣]:

2.保证农村卫生投入,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各级财政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性投资,建设标准化的农村卫生院,更新设备,改善在农村卫生院工作的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保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2007-03-11 09:52:44)

[阎洪臣]:

3.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要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拓宽适应基层需求的知识面。一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早期接触临床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三是强化临床技能培训;四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基层适用人才的课程体系。

(2007-03-11 09:53:02)

[阎洪臣]:

4.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利用函授、广播电视、网络教育、讲习班等方法培养和复训乡村医生,其重点应放在边远、贫穷、少数民族地区,以尽快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坚持将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地方年度目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计划。

(2007-03-11 09:53:58)

[阎洪臣]:

5.农村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在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方面,要不断强化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增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和监管。

(2007-03-11 09:54:22)

[阎洪臣]:

6.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要把城市卫生机构对县乡两级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抓紧抓好,逐步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士和执业医士的过渡,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

(2007-03-11 09:55:39)

[阎洪臣]: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谢谢!

(2007-03-11 09:56:08)

[中国网]:

周宜兴委员发言,题为“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并研究龙文化的根”。

(2007-03-11 09:57:14)

[周宜兴]:

我国文化资源积累的厚度很深、很重,但我们对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与文化资源的厚度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全世界的华人都自豪地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自有可记载的历史时期起,“龙”在中华各个民族中传承了三四千年。但时至今日,关于“龙”文化的根起源于哪里?它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还没有一个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令中国乃至世界信服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一大缺憾。

(2007-03-11 09:58:01)

[周宜兴]:

20世纪末,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断代工程,这是功不可没的一项历史文化工程。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存在。就在这个工程完成之日,就有智者提出,可否在断代工程之后,再开展一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7-03-11 09:58:24)

[周宜兴]:

2006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发布了《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报告中有关遗址考古发掘的文字部分945页,约120万字,文物遗存图版304页,计2000多幅照片,实有遗存文物约10000件)。

(2007-03-11 09:58:59)

[周宜兴]:

报告无可辩驳地证实,在8000~5000年前,在秦安大地湾,存在着我国新石器时期一个相当丰厚、相当进步的文明——大地湾文化(已知大地湾遗址总面积275万平米,现已发掘揭露的面积138万平米,仅是总面积的千分之五,其发掘潜力巨大)。国家已经立项,今年开工建设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并逐步恢复大地湾原始村落,复原8000年前的原始地貌,建立一个中华史前文明的研究、教育基地。那么,创造大地湾文明的历史代表人物是谁呢?这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终要回答的问题。

(2007-03-11 09:59:22)

[周宜兴]:

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肇始中华文明的第一人是太昊伏羲氏。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着从三皇五帝到清乾隆止的188位中国的帝王,太昊伏羲是188位帝王之首。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有伏羲创始文明的记载。伏羲早于炎帝、黄帝约2000年或者更早,是“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

(2007-03-11 09:59:47)

[周宜兴]:

这样算来,伏羲是在8000~7000年前,或者更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在黄河上游广大地域诞生的众多远古先贤的代表人物。伏羲(或者是若干代伏羲)是处于母系社会结束,父系社会形成过程中,一个欣欣向荣的,始创文明的伟大时期的历史文化人物。这个时期,也正是大地湾文化诞生并发展的时期。

(2007-03-11 10:00:09)

[周宜兴]:

“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不期相遇,它们诞生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它们在时间上是相重叠的。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们在空间上也是相重叠的。伏羲诞生在古成纪,成长在古成纪,古成纪即在今天甘肃省天水市辖区内,而秦安大地湾原始遗址也产生在古成纪。

(2007-03-11 10:00:38)

[周宜兴]:

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重叠,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它预示着传说中的伏羲文明,与地下发掘出的大地湾文明,可能是同一个历史文明的两种不同的表象与形态。它的现显可能会把我国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础上,再向前推3000年左右。8000年的文明史,会把我国的“软实力”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现在还难以预料。

(2007-03-11 10:03:02)

[周宜兴]:

伏羲是父系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以古成纪为中心的众多原始部落,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伏羲所创始十多项文明中,有一项是“立九部,设六佐,初创社会”。《三皇本纪》中说:伏羲“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2007-03-11 10:03:22)

[周宜兴]:

伏羲所设九部,都以龙师命名,每个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龙师图腾,于是九种互有差异的龙的图腾就出现了。显然中国的龙文化是由伏羲开创的,成纪一直被称为“龙城”,龙文化的根大约就在伏羲氏诞生、成长的地方——成纪。

(2007-03-11 10:03:38)

[周宜兴]:

把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重叠起来研究,是中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它需要新的观念与方法,为此得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2007-03-11 10:04:26)

[周宜兴]: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论怎么变迁,文化始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与精神,它在生活习俗的延续与发展中传承,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很难被异化,被征服,但它必须自觉,并不断地创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承下来的。因此,历史学的研究核心应当放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文化的产生、再现、发展与继承方面,更加重视思想与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力;而不囿于考证、修正、补充、完善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伪的论证方面。

(2007-03-11 10:04:52)

[周宜兴]:

二是对史料的认定要有新的观念。把文字记载的史料,考古发掘的史料,和保存在民间的传说史料,三者并重使用,相互补充佐证。在民间以口头文学承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在世间最鲜活、最生动、最浓厚的历史资源。

(2007-03-11 10:05:27)

[周宜兴]:

大量有关伏羲创始文明的传说,我们应当先接受它,在与“大地湾文化”相印证的基础上,去伪存真,确立其历史真实的部分。对伏羲所在时代的历史研究,应当把着力点放在以伏羲为代表的先贤们,在中华大地上创世文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远古文化这一核心上,挖掘并认知伏羲文化丰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

(2007-03-11 10:05:44)

[周宜兴]:

最后祝愿“中华文明深源工程”能得到支持,并取得成功。

(2007-03-11 10:06:01)

[中国网]:

陈正统委员代表台盟中央和全国台联联合发言,题为“挖掘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闽台文化交流”。

(2007-03-11 10:06:21)

[陈正统]:

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

(2007-03-11 10:06:53)

[陈正统]:

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厦门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活跃着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清朝康熙后期开海禁以后,闽南一带和客属地区大量移民台湾,带去了自身的文化并在台湾当地沿袭至今,使闽台两地形成具有许多共同特点的区域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

(2007-03-11 10:07:29)

[陈正统]:

如被台湾当局捧为“国剧”的歌仔戏,最初即是源于以闽南语为特征的锦歌、竹马戏等,明末清初传入台湾岛内,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合,逐步发展成歌仔戏,并于20世纪20年代回传入厦、漳一带,形成解放后定名的芗剧。其他诸如被台湾民众评选为“台湾意象”的布袋戏以及竹马戏、南音等民间艺术,在闽台两地同样隐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007-03-11 10:08:01)

[陈正统]:

闽台区域文化在两岸蓬勃发展,其根在福建。根据福建省第一批涉台文物普查资料的初步汇总显示,全省遗存着青、白礁慈济宫等珍贵的涉台文物史迹646处。这些文物史迹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的重要见证,有力地佐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7-03-11 10:09:06)

[陈正统]:

这些民间艺术、文物史迹都是台湾文化根源的历史印证和现实参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闽台文化交流向宽领域、高层次、纵深化方向发展,对于挫败陈水扁当局“本土化”、“去中国化”的分裂图谋,增进广大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建议:

(2007-03-11 10:09:21)

[陈正统]:

第一,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根据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规划,文化部将于2007年正式启动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国家级文化传承大师(人)命名工作。福建作为文化遗产大省,已基本具备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的条件。

(2007-03-11 10:11:03)

[陈正统]:

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不仅能促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也有利于保护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闽南文化保护区列入2007年首批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录,尽快推动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建立,从保护区的机构设置、启动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2007-03-11 10:11:17)

[陈正统]:

第二,启动涉台文物保护利用专项工程。加强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是维系两岸同胞的文化情结、反对“文化台独”的一项具有现实政治意义的重要工作。建议启动涉台文物保护利用专项工程,在福建省开展一次关于涉台文物史迹的普查工作,全面了解福建涉台文物史迹的分布情况,将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利用专项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由中央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涉台文物史迹的维护修缮和开发利用。

(2007-03-11 10:11:33)

[陈正统]:

同时,从长远考虑,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中界定专门的涉台文物概念,将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范畴之中,以法律的形式使之固定下来。

(2007-03-11 10:12:01)

[陈正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农村城市化等给文物保护,特别是那些尚不及或不足以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涉台文物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宝贵的文物史迹正逐渐湮灭。建议对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妥善保护文物史迹,坚持把文物单体保护、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结合,坚持保护、整治与利用相结合,使涉台文物“大树”变成涉台文物“森林”,从功能单一的史迹变成镌刻两岸血缘亲缘真实历史场景的文化区域。

(2007-03-11 10:12:13)

[陈正统]:

第三,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去过台湾的人普遍反映,台湾可以说是“无处不中国,无处不闽南”。台湾民众也普遍认为福建与台湾的语言习俗、风土人情都“没什么区别”,甚至连很多地名,如漳州寮、泉州厝、同安村等都一模一样。

(2007-03-11 10:12:30)

[陈正统]:

鉴于福建在涉台文化交流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建议给予福建特殊政策,设立闽台文化交流基金,有计划地组织文物展、族谱展、图书展以及歌仔戏(芗剧)、布袋戏、梨园戏等戏曲艺术赴台交流;加强两岸民间崇祀活动交流,统筹安排,引导崇祀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搭建闽台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增进岛内民众,特别是中青年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简化涉台文化交流项目的审批手续等,从而使福建这一融合两岸文化、沟通同胞情谊的前沿阵地更多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7-03-11 10:13:30)

[中国网]:

刘枫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言,题为“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

(2007-03-11 10:14:10)

[刘枫]: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两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保护好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2007-03-11 10:14:28)

[刘枫]: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我们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切实保护好京杭大运河,不仅具有丰硕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2007-03-11 10:15:09)

[刘枫]:

京杭大运河自开凿至今,虽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和社会演变,但其集航运、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功能,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是南北重物资运输和长三角经济的水上重要通道,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存众多,沿岸风光无限,景观独具魅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运河犹如一条晶莹璀璨的项链,沿河各城市就是这条项链上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2007-03-11 10:16:48)

[刘枫]:

2006年5月,由陈奎元副主席带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并邀请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建设、规划、南水北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全程考察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在杭州召开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起到了扬旗擂鼓、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03-11 10:18:11)

[刘枫]:

当前,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国务院已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也已将大运河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沿河不少地方也正在对运河实施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整治工程。但是,保护和申遗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临问题也不少。

(2007-03-11 10:18:39)

[刘枫]:

一是对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尚未引起国家层面和沿河各地的足够重视。二是长期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和整治,存在条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三是整体风貌日遭毁坏,山东济宁以北河段断流已有时日,一些河段污染严重,堵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古河道频遭破坏,运河上的古代水工建筑以及与运河相关的重要古建筑“建设性破坏”不止,沿河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消亡。

(2007-03-11 10:19:33)

[刘枫]:

四是尚未制定诸如《长城保护条例》这样的法规,保护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五是基础工作薄弱,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经费严重不足,保护力不从心;申遗进展缓慢,工作力度不够。

(2007-03-11 10:19:56)

[刘枫]:

我们迫切地感到,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高度重视,那么这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整体风貌还将继续遭受毁坏,直至消亡。那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愧对祖先,也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为此,我们建议:

(2007-03-11 10:20:20)

[刘枫]:

一、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007-03-11 10:20:39)

[刘枫]:

一是成立以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的京杭大运河管理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保护、申遗和开发利用工作,避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二是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和重点。

(2007-03-11 10:21:00)

[刘枫]:

三是全国政协牵头,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有关专家、沿河政府和政协参加的京杭大运河研究机构,对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协调和督促有关保护和申遗工作。四是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尽快制定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2007-03-11 10:21:31)

[刘枫]:

二、制定保护条例,依法推进保护。

(2007-03-11 10:21:52)

[刘枫]:

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保障。鉴于京杭大运河保护的紧迫性、严峻性,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对京杭大运河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保护规划编制、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保护工作监督检查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2007-03-11 10:22:20)

[刘枫]:

三、统筹考虑保护利用,科学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2007-03-11 10:22:42)

[刘枫]:

一是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古河道相衔接的设计方案。二是在充分利用古河道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对运河历史遗存和风貌的破坏,切实保护好运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运河文脉,使今日造福社会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成为明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加大治污力度,全面修复运河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再现千年古运河的整体风貌。

(2007-03-11 10:23:36)

[刘枫]:

四、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和申遗工作。

(2007-03-11 10:24:01)

[刘枫]:

一是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古河道相衔接的设计方案。二是在充分利用古河道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对运河历史遗存和风貌的破坏,切实保护好运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运河文脉,使今日造福社会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成为明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加大治污力度,全面修复运河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再现千年古运河的整体风貌。

(2007-03-11 10:24:17)

[刘枫]:

一是设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二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加大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宣传力度。建议中央电视台筹拍《中国大运河》专题纪录片,向海内外宣传京杭大运河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遗产价值。三是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全国开展“爱我中华,护我运河”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赋予大运河以新的民族时代精神内涵,让古老的大运河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07-03-11 10:24:52)

[中国网]:

张发强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题为“关于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意见和建议”。

(2007-03-11 10:25:07)

[张发强]:

再有516天,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随后还将举办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促进举办国体育的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也会带来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残奥会的举办也将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在全社会宣传、推广新的残疾人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7-03-11 10:25:25)

[张发强]: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因此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坚决支持北京办好2008年奥运会,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2007-03-11 10:26:00)

[张发强]:

一、高度认识举办奥运会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举办奥运会的综合效应。

(2007-03-11 10:26:14)

[张发强]: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类聚会和全球性的文化庆典。要努力发挥北京奥运会在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筹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作为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2007-03-11 10:26:29)

[张发强]:

在筹办过程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环境、交通、城市规划、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各项筹办工作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成为“运动员的赛场,老百姓的乐园”。举办奥运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对外交往活动。

(2007-03-11 10:26:45)

[张发强]:

举办奥运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对外交往活动。因此在筹办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宣传中国文化中“和谐”、“和为贵”的思想以及推动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和平、友谊、发展的良好的国家形象。

(2007-03-11 10:27:00)

[张发强]:

二、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与文化功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7-03-11 10:27:57)

[张发强]: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手段。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与文化功能,组织好各种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以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广泛进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7-03-11 10:28:48)

[张发强]:

(一)要精心设计、举办好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规划、组织好系列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培养和激发公众对中华文明的骄傲感、自豪感。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方面。

(2007-03-11 10:29:03)

[张发强]:

(二)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理想,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努力拼搏、奋斗,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2007-03-11 10:29:17)

[张发强]:

(三)要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素质,通过奥运会的舞台塑造中国人民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社会文明氛围。

(2007-03-11 10:29:31)

[张发强]:

筹备和举办奥运会为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广泛、深入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007-03-11 10:29:43)

[张发强]:

青少年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就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契机,立足素质教育,在青少年当中大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宣传普及奥运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球类、田径、游泳及其它项目的体育活动,建立地区和全国性的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制度,有效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

(2007-03-11 10:31:53)

[张发强]:

四、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和经济政策。

(2007-03-11 10:32:07)

[张发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体育消费的增加,体育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体育经济政策研究相对滞后,没有出台过全国性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亟需抓住筹办奥运会的契机,借鉴文化等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引导、扶持和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2007-03-11 10:32:24)

[张发强]:

各位委员,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谢谢大家!

(2007-03-11 10:33:30)

[中国网]:

金曼委员发言,题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07-03-11 10:33:42)

[金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07-03-11 10:36:08)

[金曼]:

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入超”,处于绝对输入国地位,是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007-03-11 10:37:04)

[金曼]:

一方面,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2007-03-11 10:37:57)

[金曼]:

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甚至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也很难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

(2007-03-11 10:38:14)

[金曼]:

另一方面,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现代化的包装,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2007-03-11 10:38:26)

[金曼]:

我从事艺术工作20多年,曾随不同艺术团到过近20个国家访问演出,演出时也多是面对自己的同胞,在过去,主要是慰问华侨、传达乡音。而在今天,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文艺作品,要面对外国受众,要靠质量取胜,要深入当地社会,要让当地的民众了解并喜爱,这才是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

(2007-03-11 10:38:39)

[金曼]:

当前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现实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西方和日韩的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在中国大有流行风靡之势,比如英国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在上海演出时,一下子售出96场票、而且价格不菲;美国的大片、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作品,对中国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很强的冲击。

(2007-03-11 10:38:53)

[金曼]: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在与西方专业化的文化运作较量中处于明显劣势。我们欢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要善于吸收其中的精华,但是我们更需要发展、丰富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2007-03-11 10:39:15)

[金曼]:

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入超”,客观上廉价为西方人培育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使我们文化工作者备受鼓舞。

(2007-03-11 10:39:29)

[金曼]:

如何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复兴,我提几点建议:

(2007-03-11 10:39:42)

[金曼]:

第一,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2007-03-11 10:39:54)

[金曼]:

第二,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2007-03-11 10:40:09)

[金曼]:

第三,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2007-03-11 10:40:29)

[金曼]:

第四,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7-03-11 10:40:43)

[金曼]:

第五,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2007-03-11 10:41:13)

[金曼]:

第六,要借助通晓国际文化市场和运作的国际化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优势,用符合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推介中国文化产品,传播中国文化。

(2007-03-11 10:41:32)

[金曼]:

民族要复兴,文化必须复兴。中国文化只有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文化大国,中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2007-03-11 10:42:06)

[中国网]:

郑兰荪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题为“遵循高教规律 培养创新人才”。

(2007-03-11 10:42:28)

[郑兰荪]: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高等学府曾有过大师辈出、星汉灿烂的时代,他们的学术创造和文化贡献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在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需要大师、呼唤大师的时代。遗憾的是,呼唤者谆谆,涌现者寥寥,我国经济强盛之势与现有思想、学术、文化原创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国家硬实力趋前,软实力滞后。在2006年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直面现实,提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发人深思。

(2007-03-11 10:43:24)

[郑兰荪]:

钱学森同志曾感叹,“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认为,钱老的观点在哲学、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同样成立。近一时期,民盟对高等教育问题继续进行专题调研,并分别在北京、南京召开了高教研讨会,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2007-03-11 10:44:46)

[郑兰荪]: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创新人才培养多停留于口号。调研发现,尽管培养创新人才列在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之首,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把资源和精力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上。

(2007-03-11 10:45:21)

[郑兰荪]:

二、教学改革乏力,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如,课程设置求新、求实、求精不够,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不尽合理,内容重复的政治课、负担沉重的英语课吞噬学生大量精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厌学情绪;学生缺乏实际上的选课权利;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仍居主导地位。

(2007-03-11 10:45:41)

[郑兰荪]:

三、行政化倾向严重,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未能确立。教育行政部门视高校为下属机构,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高校行政化、官本位意识很浓,教师位于学校管理底层,教授争当部处级领导的事屡见不鲜。行政干预越来越多,检查评估轮番不断,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不足。

(2007-03-11 10:46:02)

[郑兰荪]:

四、科技与人文创新评价体系偏差,缺乏宽松的学术创新环境。多数高校对科技与人文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往往只看科研成果的形式与数量,重论文,重奖项,并将之与职称、待遇挂钩,却与人才培养脱节。多发论文、快出成果的追求,导致急功近利、虚夸浮躁等不良风气蔓延,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污染了育才环境。

(2007-03-11 10:46:16)

[郑兰荪]:

五、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学校趋同,特色淡化。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平均年增25%,毛入学率已达21%,这样做,虽取得了高教大众化的可观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扩招的主流是升格形成的新校、非重点院校及各校增设的新专业,降低教学起点,影响教学质量;扩招助长了“贪大求全”,盲目追求“综合性、研究性”之风。许多大学因此失去个性和特色,专业趋同,千校一面;扩招还冲击了高职教育,导致实用型人才短缺。

(2007-03-11 10:46:30)

[郑兰荪]:

六、财政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制约高校整体水平提高。近几年政府通过211和985等工程对高教增加投入,受益最多的是教育部部属院校,特别是其中的部分研究生。90%的投入仅使10%的学生受益。这种失衡局面制约了高校整体水平提高。

(2007-03-11 10:46:46)

[郑兰荪]:

基于上述认识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2007-03-11 10:46:58)

[郑兰荪]: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要务。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乃至人类精神不可或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比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更为重要的任务,应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要切实转变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确保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事教学活动,特别是承担本科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2007-03-11 10:47:13)

[郑兰荪]: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一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逐步推进高考改革,努力扭转应试教育成风的不良倾向;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更新知识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方案,充分显现各校的传统和特色,扭转“过窄的专业素质、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弱的人文素质、过强的共性控制”等现象;三是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等。

(2007-03-11 10:48:02)

[郑兰荪]:

三、加快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在规模大小或院所系科设置,而在大学独立、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现代办学基本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要尽快走出规模求大的误区,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依法落实、适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由教育家管理学校;同时,切实发挥高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监督。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推进依法行政和教育法治建设,为高校自主办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7-03-11 10:48:24)

[郑兰荪]:

四、扎实提高高校科技和人文创新能力,端正学术风气,加强产学研结合。应尽快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和人文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和引导高校发挥自身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术管理,严格执行法规和奖励条例;遏制学术腐败,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7-03-11 10:49:48)

[郑兰荪]:

五、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分配机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增加对教育的总体投入,确保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活动的必需条件;广开渠道,努力改变目前大量高校因债台高筑而牵制和分散学校领导办学精力的现象;采取综合措施,把教师精力从争取项目和创收活动中解放出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让大多数学生从教学中真正受益。

(2007-03-11 10:50:03)

[郑兰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本”字说明位置重要,更彰显责任重大。办好高教,多出人才,确为国运所系、民意所重,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办好高等教育事业,需要认直研究、把握、尊重、顺应高教发展规律,包括研究大师辈出时代的成才环境,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适宜条件。我们应该在“精神、特色、内涵、质量”上多下工夫,使高教事业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思路与步调相协调,早日形成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2007-03-11 10:51:24)

[中国网]:

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进行完毕,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

(2007-03-11 10:52:05)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全国政协:一年1800多件提案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民幸福生活唱着过
全国政协委员吴敬琏:“全民炒股”现象不正常
政协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政协女委员建议 “妇女节”改名“女人节”
吴敬琏等27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取消利息税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商联界别讨论物权法草案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
政协中外记者招待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政协再开全体会 委员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