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航天工程:天文专家的“嫦娥奔月”生活

2010年10月08日11: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卫星 环月轨道 绕月 嫦娥二号 椭圆轨道 天文专家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华网上海10月8日电(记者罗争光)在以航天专家为主的嫦娥工程专家队伍中,有一群天文专家担负着"为卫星定位和导航,确保它始终位于正轨"的任务。他们利用"超级望远镜",为嫦娥二号在奔月过程中顺利"变道"和"刹车"精确测定轨道。

    他们便是嫦娥工程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测轨分系统的科研人员。在上海天文台,这些天文专家们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嫦娥奔月"生活。

    熬夜,"面临大战,难以入眠"

    6日11时6分,嫦娥二号卫星完成了探月征程上的一次严峻考验--第一次近月制动。42分钟后,VLBI指挥中心响起"报告:VLBI数据判断卫星被月球成功捕获"的声音,卫星已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看着嫦娥二号在月亮面前成功"刹车",上海天文台台长、VLBI测轨分系统总指挥洪晓瑜脸上的紧张瞬间化为轻松的笑容。

    而几天前,2日12时25分,嫦娥二号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洪晓瑜同样兴奋得连连拍手。"我们都是熬夜等待那一刻到来。"洪晓瑜说,"观看了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很高兴。本来大家可以短暂休息,2日凌晨3点进场执行VLBI观测任务即可。然而,尽管各项工作准备已非常充分,但'大战'来临,大家还是难以入眠。"

    据了解,嫦娥二号发射升空以来,上海天文台VLBI数据处理和指挥中心内很多科研人员都与洪晓瑜一样坚守在操作台。40多名科研人员分两班倒,差不多每天凌晨3点半就进场准备并展开卫星观测,然后将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提供卫星轨道的数据。每天傍晚,中心的指挥负责人员还要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布置第二天的任务。而且,一旦北京中心作出调整安排,上海方面必须随时跟进。

    65岁的嫦娥工程VLBI测轨分系统总体技术组指挥蒋栋荣坚持到一线,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让大家"既欢喜又担忧"。"欢喜的是,有他在VLBI数据处理中心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担忧的是,老人家身体不好,为了嫦娥二号顺利入轨一直撑着。"洪晓瑜说。

    负责运行管理指挥工作的王广利研究员,全力投入到技术开放和运行管理工作,从嫦娥二号发射至今已经几次通宵工作。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探月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经过18天时间飞行最终进入环月轨道。在那次探月任务中,由上海天文台牵头、首次应用了为卫星做测轨工作的VLBI技术,与中国国家航天测控网一起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精密测、定轨任务。这也是该项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探月工程的实时测轨工作。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