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 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实现星箭分离,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0月6日午11时0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开始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32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通过这次“太空刹车”,嫦娥二号结束奔月飞行,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周期12小时的椭圆轨道,成为我国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为其最终进入工作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开路先锋,嫦娥二号相比嫦娥一号有什么改进、其承担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各大系统的特点为何、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未来怎样……本报今日将就一系列有关嫦娥二号的问题进行全景式解读。(详见本报今日A1~A4版)
□本报记者 张巧玲
10月4日,刚刚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回京,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再次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尽管已不再担任嫦娥二号任务的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但欧阳自远自始至终都没有松懈过牵挂“嫦娥”的心弦。
“我非常想和你谈谈,嫦娥二号的使命与任务到底是什么,嫦娥二号的科学目标和几个技术突破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了,公众才会对嫦娥二号的使命和任务有更深入的了解。”欧阳自远说。
“嫦娥二号”发射瞬间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嫦娥二号”发射瞬间的情景(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