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报告的几名学生正在探讨第二期的研究工作。本报记者夏永 摄
7名人民大学的学生,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后,历时15天完成了一份长达4万字的“震后恢复建议”,并送达了国务院。很快,国务院应急办要求几名学生加送几份,并请他们到中南海会谈。6月15日,学生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的信,对方表达了感谢之情以及进一步探讨的期望。
灾区学子心系家乡
动机
罗杰是人大行政管理系2007级的硕士生。他戴着一副眼镜,习惯穿衬衣、牛仔裤,个子不高,有些瘦弱。来北京上学已经5年了,言语间他依然难改四川口音:“这辈子恐怕都改不掉了。”
罗杰出生于四川巴中的一个小镇,紧邻重灾区广元。5月12日汶川地震时,罗杰的家乡也震感强烈。震后整整1个小时,他都无法跟家里取得联系,心急如焚。“手机,固话,固话,手机……全都是一片令人绝望的盲音。当时急得都忘了还可以试试发短信。”
16点,揪心的电话终于拨通了。电话那头的妈妈依然心有余悸:房子晃得特别厉害,墙都裂了。所幸的是,家人都平安无事。但罗杰还是放心不下,想赶紧回家去看看。
灾区的消息开始接连不断地传来,一个比一个惨烈。很多地方的受灾情况都比巴中严重得多。罗杰看得坐立难安,萌发出回四川当志愿者的念头。
就在这时,5月13日,罗杰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召集学院所有的四川籍学生召开会议。会上,该院书记秦惠民教授一边安抚学生焦虑的情绪,一边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行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听了秦惠民的话,罗杰冷静了许多,看看自己单薄的身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去灾区救援恐怕也出不了多少力。
不上前线只做报告
方向
捐了款、献了血之后,罗杰开始思考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灾区再做点事。他当时正跟导师唐钧教授主攻政府危机管理这个方向,正好可以学以致用。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罗杰立即跟自己的两个老乡联系。他们是行政管理系07级硕士生谭毅和法学系07级硕士生何耀。罗杰告诉他们自己想做一份灾后重建的研究报告,三个人一拍即合。
这时罗杰又碰到了一个满脸焦虑的老乡——德语系04级的本科生雷柳倩。她是成都女孩,正忙着为灾区四处搜罗帐篷,但收效甚微。一听罗杰的想法,她眼镜一亮,说:“我也要参加!”
随后,社会学系04级的本科生张冬凯、行政管理系05级的博士生刘伯志、行政管理系07级的硕士生刘承丞也积极加入。作为其中唯一非巴渝人士,天津人张冬凯说:“我们现在都是四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