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布“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2007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73.38,比2006年提高4.32个分值。
其中,市民等车拥挤现象改善最明显,下降了10个百分点。据了解,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是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外籍人士在内的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综合水平的体现。
■等车拥挤现象改善最明显
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显示,无论是候车,还是行走,人们的拥挤、加塞等不文明现象明显下降。
在公共卫生方面,乱扔垃圾的发生率由2006年的5.3%下降到2007年的2.86%,下降2.44个百分点;随地吐痰的发生率由4.9%下降到2.54%,下降2.36个百分点。
在公共秩序方面,等车拥挤现象的发生率由15%下降到5%,下降10个百分点;加塞现象由6%下降到1.5%,下降4.5个百分点;行人横穿马路现象的发生率由11%下降到2.5%,下降8.5个百分点。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发生率由11%下降到3%,下降8个百分点。
在公共交往方面,市民彼此谅解、宽容,相互友好帮助的现象明显增多。据观测,遇到陌生人问路时,95%的人能够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比2006年的90%提高5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71%提高24个百分点;说脏话粗话、用语不文明现象由2006年的3%下降到1%,比2005年的10%下降9个百分点;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的发生率由2006年的80%上升为95%,比2005年的76%上升19个百分点。
■文明指数包括公共卫生、文明秩序2007年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五个方面。从2007年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数据看,市民在公共卫生、公共秩序方面的文明行为进步幅度较大。
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水平增长说明,在市民公共行为规范尚不完善时,政府的组织与“在场指导”有显著作用。今后,还需要市民的自觉文明行为。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整体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文明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继续改进。
如赛场公德仍是足球场上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好运北京”测试赛的督测,尽管场馆硬件条件很好,观众的体育知识和现场气氛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