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偶像”改邪归正
《美国偶像》创办之初,曾被视为美国民众实现“美国梦”的电视版本。但是发展至今,节目意义逐渐变味。从最初的选拔人才发现新星,变成了如今的愚弄选手取悦观众。评委评价尖酸刻薄,选手们故意哗众取宠,观众沉迷在庸俗的笑料中,失去了对事物正确的评价能力。
许多观众对此表示愤怒。观众达西?莫奈特说:“你不觉得整个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吗?”
一位名为埃米特?金的选手曾经披露一些内幕,这些内幕让人看到《美国偶像》对社会上不劳而获思想的助长,以及它所引发的家庭教育的错位。
埃米特·金说:“在我们排练大厅里有很多年轻的孩子,他们既渴望成功又非常自负,在他们眼中,《美国偶像》就是成功的敲门砖,而选秀就是为了名与利,大家根本就不关心怎样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许多选手年纪还小,多数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判断能力。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也起到错误作用。我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一位妈妈把自己的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教她如何在舞台上骚首弄姿,吸引评委注意。”
《美国偶像》节目也发现了自己在社会影响方面的负面效应,它开始对此进行弥补,“偶像回馈”就是它特设的环节,目的是提高公众的慈善意识,筹集更多的资金做慈善事业。
2007年4月,《美国偶像》举办了一场慈善晚会,并将善款用于帮助非洲的贫困儿童及2005年遭受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的灾民。晚会中,《美国偶像》的六强选手同台高歌,每个人的投票筹款都直接用于慈善事业。在节目的号召下,群星云集,流行天后席琳?迪翁、2002年《美国偶像》第一季冠军凯莉?克拉克森等参与助阵。整场晚会引起巨大轰动,当天的观看人数超过格莱美颁奖典礼的收视人数。在两个小时特别节目中,共筹得约3000万美元善款。
“美国偶像”以此重新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李瑞、胡雪 张大诺)
“百万诗人”火爆中东
如果要评选当下阿拉伯世界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非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的真人秀《百万诗人》莫属。
比的是文学才华
与国际上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一样,《百万诗人》拥有令人熟悉的比赛要素:酬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平民选手;专业权威、言语犀利的评审考官;在海湾各国巡回设置多个分赛区;以电视观众的手机短信投票作为重要依据;还有高额巨奖、一举名的终极诱惑等等。
但这又不是普通的选秀活动,它最大的不同在于并非以唱歌跳舞等纯娱乐活动为内容挑选偶像,而是让参赛选手在舞台现场吟诗作赋,比拼各自的语言感染力、文学才华乃至思想境界。这个节目以保存和弘扬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为宗旨,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文化选秀”活动。
该节目设置了100万迪拉姆(约合27.3万美元)的大奖。自今年上半年在阿布扎比卫星台开播以来,节目热潮席卷海湾各国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吸引了上千万观众的按时收看和短信参与,甚至在7月份亚洲杯足球赛期间照样抢夺不少球迷的关注。
如一缕夏日清风
《百万诗人》的报名标准十分简单,凡是年龄在18~45岁之间,喜爱诗歌的海湾各国公民均可参赛,朗诵诗歌在20行以内即可。通过层层晋级赛之后,最后的总决赛前三名将分别获得100万、50万和30万迪拉姆的奖金,同时节目组赛后还将专门编辑出版一本优秀选手的精选诗集。
与许多选秀节目的花哨形式不同,《百万诗人》的比赛现场典雅素净,选手们一律穿着海湾地区传统的白色长袍,头戴红色或白色的阿拉伯头巾,台下也没有声嘶力竭的疯狂粉丝。选手们朗朗吟诵起原创的阿拉伯奈伯特诗歌,激昂时意气风发,低回时如泣如诉,声声抑扬顿挫,句句意境悠远,给人以知性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为了引导和提升观众们对诗歌的鉴赏力,节目专门设置了五位专业评审,其中有著名演讲家,还有专门从事诗歌研究的学术权威。他们对每位选手的语言表现、诗歌内容和思想内涵详加点评,不仅评判比赛,更起到了在广大电视观众中普及和推广阿拉伯诗歌文化的作用。
沙特观众瓦迪阿说:“我非常喜欢《百万诗人》这个节目!在看多了那些毫无深度的歌舞选秀后,《百万诗人》就像夏日的一缕清风,为我们带来阵阵凉爽贴心的惬意。”
阿布扎比电视台负责策划《百万诗人》节目的编导马兹鲁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事实证明,国际风行的真人选秀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娱乐节目,同样也可以做出艺术品位和人文深度。” (李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