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吗”、“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日前,一项关于“我心目中的英雄”的网络调查显示,九成的人不认同“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英雄的时代”,超过八成的人认为,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六成多的人则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专家认为,网络随机调查可能没有社会学调查那般严谨,但还是为我们了解广大网友、尤其是青少年网友的英雄观提供了一个参照。
英雄观从“高大全”走向多元化
此次调查由中国新闻网发起,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调查,其中六成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回答“哪个中国人的名字会使你想到英雄”时,接近半数的人选择了“毛泽东”,在6个候选人中排名第一。当问到“你心目中的英雄属于哪种类型”时,除了伟人领袖,回答最多的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这说明社会尽管在不断发展,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对正面人物的景仰没有太大改变,伟人领袖、传统英雄形象的固有影响力依旧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调查结果透露出了当代英雄观的一个新变化: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中有着闪光点的人,都可认为是时代的英雄。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市场经济时代依然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而且事实上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成为英雄的机会。只是人们的英雄观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高大全”走向了平民化,从过去的单一性走向了多元化。也就是说,英雄不再是没有人情味或“神化”的人物,英雄也可以有缺点,人们更追求的是个性化的英雄;此外,也不再是全国只向一个英雄学习,而是各行各业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次,都有自己的英雄。这种观念的转变,实际上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以人为本。
在此次调查中,对于“您所欣赏的英雄人物最打动您的是哪一种品质”,排在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 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直勇敢;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张颐武说,“这反映出当代社会的英雄观,首先是建立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基础上的”。
树立英雄形象也需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当时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主义英雄形象。然而,本次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对他们的事迹“很熟悉”。孙云晓表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景仰的英雄,树立英雄形象也需要与时俱进”。张颐武则认为,“革命年代敢于牺牲的英雄、计划经济时代的劳模英雄与市场经济时代合法致富的英雄,都是并行不悖的,没必要把英雄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狭窄。”
此次调查也把演艺明星刘德华列为英雄人物的备选,这也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的倾向。孙云晓认为,偶像和英雄榜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偶像往往是个人的选择,英雄榜样则往往来自社会的塑造,代表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青少年往往有自己的偶像,我们应注意挖掘偶像身上的榜样力量与英雄品质,对此进行引导。
张颐武也认为,政治、道德领域的楷模与文娱体育领域的楷模,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性质。前者代表着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后者则主要是一种个人青春期的选择。如果非得把二者“非此即彼”地摆在一起进行选择,并不可取。当然,二者也并不矛盾,一个人既可以喜欢毛泽东,也可以同时喜欢刘德华。厘清这些概念,我们的英雄观才会更宽广包容,更有生命力。
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时,要注意真实可信,张海迪的榜样力量之所以经久不衰,关键在于这个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同时,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也要鼓励青少年,善于从生活的平凡处,从平凡人的奋斗中,发现英雄品质,学习英雄精神。(吕绍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