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聚宝盆”
保护与开发并重,海洋战略性产业兴起
当前,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一直是传统三大海洋支柱产业,但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清洁能源的发展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潮汐能发电量在世界前几位。
不过,新兴海洋产业占整个海洋经济的比例还相当小。以2008年为例,海洋电力业只占0.06%,海洋利用业是0.06%,海洋生物医药业占0.48%,海洋油气业也只有7.14%。而且,海洋经济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问题也不少。“海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认为。
海洋资源按分布可分为国家管辖海域资源和国家管辖外海域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滨海湿地资源、海洋能源等。在国家管辖外海域资源,我国在太平洋中部已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可满足年产300万吨多金属结核、开采20年的资源需求。
我国是海洋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包括海洋能源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专家举例说,比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两倍。深海生物基因资源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深化近海、拓展深远海,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说,对近海资源应从重开发、轻保护向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对国家管辖外海域资源,应充分利用现有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给予的权利,扩大国际合作,扩大国际海底区域和深海资源领域,为未来深远海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做好技术、装备等各项准备。
“地心游记”
从深部找出路,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基地正在筹建
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勘探水平不高,开采利用率也比较低,这是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地质学界和地质工作者队伍中,正兴起一场地质找矿大突破的讨论和技术实践。“揭开地球深部的奥秘,把视野延伸到深部,才能更加有效地寻找资源、减轻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表示。
“我们就是要立足国内找矿,目前地表浅矿几十年找下来基本上都找完了,只能往深部走。世界一些矿业大国已经达到2500米到4000米,我们的探矿深度目前一般就到500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主任刘建明研究员说,在地球深部,仅固体矿产资源就包括非金属、金属矿产,同时还有地下水、地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
“目前正处于由地表矿向深部矿的转型期,原有的技术理论很难适用,必须创新。”刘建明认为。被形容为“地球探针”的超深钻探技术是探究地球深部的一个途径,可用来实现地质科学研究、深部资源勘查、自然灾害预测等重大发现。除了“地球探针”,在探地技术上,最关键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找矿,也可以应用到地球深部的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能源勘察方面。
但我国这项技术仍比国外落后不少,先进装备都是购自国外。刘建明说,不研制自己的装备,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如果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结果就很糟糕。
刘建明透露,目前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基地的建设正在筹划中,希望结束此前“研而不发”的局面,设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研发基地,将自主的地球物理探测装备搞上去。 (本报记者 余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