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强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培育县域发展新优势。
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品位。积极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加强城市风貌建设,编制城市总体设计、钦州港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开工建设嘉兴街地下综合管廊、茶山江大街等项目,加快安州大道建设,打造提升白石湖兰亭街商业圈、沙井岛旅游集散基地、滨海岸线景观带等城市功能区,打通白石湖片区、沙井岛片区、辣椒槌片区路网。推进“一环六横六纵七通道”主干路网建设,贯通金海湾大街以北的环路、通富路等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有效解决市区停车难、交通堵点等问题。加大对城中村及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力度。抓好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建成河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加快实施郁江调水工程、大马鞍水库扩容工程,保障城区用水安全。实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江滨公园钦江西岸、子材公园等公园景观以及大榄江湿地公园建设,加大河西片区绿化改造力度,增加城市绿量。探索引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快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智慧社区、智慧健康等项目,尽快建成“数字城管”。开展宜居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加快灵山、浦北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推进钦北新城建设,全面建成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加大陆屋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力度,力促龙门红椎小镇、坭兴陶小镇、大寺飞翔小镇、钦州港海上牧场浪漫小镇等创建成为国家或自治区级特色小镇。开工建设浦北至北流高速公路,推进灵山县绕城公路、滨海公路环茅尾海支线九鸦至茅岭段前期工作,加快石埇至钦州二级公路、新城至小董二级公路等建设,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加快完善村屯公路网络,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灵山、浦北县城的快速通道,构建一小时城市生活圈。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
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建立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县区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开展联合招商,提升县域整体竞争力。实施县域工业提升工程,完善提升灵山工业区、浦北工业集中区、钦北皇马工业园、钦南金窝工业园,申报创建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建设灵山陆屋机电产业园、浦北林木循环经济产业园、钦南食品科技园、钦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县域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电、林木深加工、生物医药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设,支持实体商业创新发展,撬动县域消费升级。推进八寨沟、五皇山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龙武庄园、石祖生态园、白石湖公园、九佰垌等创建4A级景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擦亮“世界长寿之乡”等金字招牌。
(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用乡村振兴来统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条短腿,着力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稳定粮食产能。落实“三权分置”,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改革。健全县(区)、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改革工作。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用有奔头的产业、有吸引力的职业留住农村年轻人口,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聚人气、添活力。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提升发展灵山百年荔枝、浦北佳荔水果产业、钦南虾虾乐、钦北那蒙特色苗木、钦州港大蚝养殖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争取创建更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继续创建全国、全区休闲渔业品牌,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大蚝、荔枝、火龙果、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钦州大蚝、钦州富硒米、灵山荔枝、浦北芋头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共建共享美丽乡村。深入开展“美丽钦州·宜居乡村”活动,推进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文化乐民等专项活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灌区节水改造、便民候车亭、中心村电网改造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全市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厕所革命”,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农村垃圾专项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努力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水平。重视乡村规划,强化古村落保护,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