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启:地区现代化的客观事实、重要启示和理论

2011年01月31日15: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地区现代化 地区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世界现代化 排名 新人类发展指数 新人类 发展指数 HDIN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现代化报告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3、地区现代化理论

地区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地区现代化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种分层理论。地区指国家内部区域。地区现代化是地区层面的现代化,它既有现代化的共性,又有一定特殊性。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基本适用于地区现代化。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国家现代化的简单“缩小”,而是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和结构弹性。

中国学者何传启认为,地区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等(表2-64),其中,一般理论包括地区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五个方面内容。

(1)地区现代化的定义

地区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区层面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首先,地区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

地区现代化的内涵:地区现代化是地区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地区竞争,是地区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前沿过程,是地区现代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复合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地区竞争、地区分化和地区分层。

地区现代化的外延:地区现代化包括地区整体的现代化、地区六个领域的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的相互作用等,包括地区部门现代化、城市、农村、山区和平原地区现代化等。

一般而言,地区现代化指地区文明的世界前沿和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等。它既是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又是发展中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它既是发达地区的目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这个水平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发展中地区的目标: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个水平是一个变化的目标函数。

其次,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现代化是地区现代化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地区现代化必须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地区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地区现代化不是国家现代化的简单“缩小”。在一级地区(相当我国的省),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过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二级地区(相当我国的县),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具有多样性。

地区现代化既是地区行为,也需要国家调控。国家内部的地区现代化,地区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需要国家从国家现代化的整体优化出发,进行调节。

地区现代化包括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从政治角度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地区的政治现代化是由国家政治决定的。一般而言,没有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地区的政治现代化,虽然地区也可以进行政治制度创新,不同地区政治现代化程度也有差别。缺少政治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国家现代化;缺少国家政治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地区现代化。

地区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不同领域情况不同。在经济领域,地区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转变是有弹性的,国家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转变是必须的。在社会领域,地区现代化中的城市化和郊区化是有弹性的,国家现代化中的城市化和郊区化都是必须的。

其三,地区现代化与地区发展的关系。

关于发展没有统一定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新发展观》中提出“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认为:发展不同于增长,也不同于进步。增长是规模的扩大,进步是收益的一般扩大,发展涉及结构的优化。发展或者说经济发展,需要从三个层次来把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结、各部门之间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都有机遇获得效力和能力。在三个层次上的优化是发展的基本要求(佩鲁 1987)。

一般而言,发展不等于现代化;现代化以发展为基础,以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18世纪以来,地区现代化包括地区发展、地区转型和地区竞争。地区现代化与地区发展的关系比较复杂,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有所不同(表2-65)。

(2)地区现代化的过程

首先,地区现代化的两大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地区现代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简称为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等。第二阶段简称为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过程;地区第二次现代化不是终点,将来还有新变化。

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弹性的;城市化和郊区化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弹性的;但是,社会和文明转变是必然的。

其次,地区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地区现代化的一般特点包括非线性的、加速的、多途径的、路径依赖的、不同步的、长期的、进步的、全球的、有风险的、有副作用的等。

地区现代化过程是一连串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每一次经济和社会转型都需要支付社会成本,并伴随着巨大风险。如果转型失败,将发生现代化的断裂,甚至倒退。

地区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地区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

地区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比较普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模式是: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库兹涅茨“倒U”形模型描述的现象,从扩大到缩小;当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时,收入分配不平等缩小的趋势停止,收入不平等可能出现扩大和波动。

地区现代化的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比较普遍的地区差距的变化模式是: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地区经济相对差距出现威廉姆斯“倒U”形模型描述的现象,从扩大到缩小,但地区经济绝对差距是扩大的;当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时,地区相对经济差距有可能出现扩大和波动,地区经济绝对差距继续扩大和波动。

地区现代化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比较常见的地区城乡经济差距的变化模式是: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城乡经济差距从扩大到缩小;进入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时,城乡经济差距有可能出现扩大和波动。

地区现代化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与分散。比较常见的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变化模式是: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时,人口和经济活动出现分散化的趋势。

地区现代化的工业化和非工业化。如果把工业化看成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那么,地区工业化是必须的。如果把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那么,地区工业化有很大弹性,不是绝对的。非工业化是经济和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在二级地区有比较大的弹性。

地区现代化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如果把城市化理解为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形式,那么,地区城市化是必须的。如果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那么,地区城市化有很大弹性。生活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城市文明。郊区化既是城市文明的扩散,又是城市文明的新发展,而且有较大弹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