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启:地区现代化的客观事实、重要启示和理论

2011年01月31日15: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地区现代化 地区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世界现代化 排名 新人类发展指数 新人类 发展指数 HDIN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现代化报告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5)城乡差距的波动和缩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一般而言,城乡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发达国家城乡的经济差距已经很小,而农村拥有更好的自然环境,城市居民向郊区和农村迁移,农村居民的多数是非农民;发展中国国家城乡经济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农村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农村人口继续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农村。

发达国家如美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工业化开始的时候,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在工业化结束时,城乡经济差距缩小;信息化启动后,城乡经济差距出现波动;城乡的自然环境的差别始终存在。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和工资高于农村,但是,农村的健康状况比城市好。当时城市卫生条件比较差,人口密度很高,1830~189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的预期寿命缩短了,1900年城市人口预期寿命比农村平均少10岁,城市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高于农村;在20世纪之交,美国城市和农村的健康差距开始缩小;直到1940年左右,美国城市健康状况才赶上农村(Kim,Margo 2003)。20世纪中期,美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缩小。由于交通和环境等问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率受到影响,高收入的城市居民向郊区和农村迁移,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同时,美国农村人口减少,农业提高了效率,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部分补偿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损失;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差距缩小。1975年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市与非都市(城市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为1.1比1。在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地理距离的重要性下降,但城市和农村获取和应用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一定差距,知识和技术扩散需要时间,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出现波动。

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差距的变化,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在工业化早期和中期,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比较大。目前,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比较明显。在工业化后期,预计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将缩小。在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初期,城乡差别可能会扩大,城乡的“数字鸿沟”几乎不可避免。随着第二次现代化的推进,这种差距可能会缩小。

(6)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缩小现象普遍存在,收入分配需要政府调控

毫无疑问,现代化应该给全社会增加福利,而不是只增加少数人的福利。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长期存在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不平等将遵循“马太效应”,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调控的力度不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也有差异。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早期收入不平等扩大,中期是短暂的稳定,后期收入不平等缩小(Kuznets 1955)。虽然目前仍然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是,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已经获得了大量事实的支持(陈宗胜 1994)。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巨大转变:70年代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缩小的趋势停止,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USCB 2002);7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扩大(ONS 2003);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比利时、瑞典、荷兰、芬兰、意大利和德国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Förster,Pearson 2002)。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的经济学家(Piketty,Saez 2001)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并不构成对库兹涅茨“倒U”形模型的挑战,而是出现了新情况,是由新的工业革命和创新引起的,这种不平等扩大到某个点后,也会开始缩小。

如果美国经济学家的上述观点成立,那么,需要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进行扩展。应该把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新特点加进来。

事实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是一个形象化比喻,美国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发展轨迹,并不是一条平滑曲线,而是一个具有“倒U”形特点的波浪形曲线。如果加上70年代以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未来的缩小,可以设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曲线是一条周期性衰减的波动曲线,知识化过程的波幅将小于工业化过程。

(7)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个阶段

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美国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和分散两个阶段。在工业化过程中,地区人口、生产要素、工业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这种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城市积聚提高了经济效率。在工业化后期,或者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的郊区化非常明显,1960年中心城市和郊区人口比例就基本持平,城市人口密度快速下降,人口空间分布进入相对分散阶段。美国学者认为,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是城市人口分散化的重要原因。毫无疑问,信息化进程将推动城市人口的分散化。2000年美国50%的人口生活在郊区,30%的人口生活在中心城市(Hobbs,Stoops 2002)。

如果说美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化是基本同步进行的,那么,美国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散化则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次浪潮是城市人口的郊区化,第二次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郊区化(Glaeser,Kahn 2001)。在19世纪末,美国城市人口就开始向郊区迁移,到1960年,63%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中心城市,51%的都市居民住在郊区。人们在郊区居住,在中心城市工作。随着城市人口的外迁,工作岗位也向郊区迁移。20世纪末,美国150个都市,平均18%的人口和26%的工作集中在城市中心区(3英里内环内),65%的人口和57%的工作分散在距离城市商业中心区5英里以外的地区。美国学者还发现,商业服务如银行业相对比较集中,制造业相对比较分散,知识信息密集的产业相对比较集中(Glaeser,Kahn 2001)。

(8)发达国家地区现代化过程具有两个大阶段和多种发展模式

同国家现代化一样,地区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必然存在一些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划分,既是人为的,也是客观的。因为划分标准是人根据客观事实制定的。在地区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地区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也有差异。例如,美国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两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存在本质的差别。

一般而言,国家和一级地区现代化阶段的划分,可以根据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进行,参考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级地区现代化阶段划分,由于二级地区产业结构与现代化水平的相关性下降,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理的划分方法,可以参考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就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划分。

(9)地区发展水平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具有一定的共性

在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地区差距始终存在,地区差距的扩大和缩小现象始终存在。先进地区,部分保持了领先地位,部分退步了;中间水平的地区,或上或下;后进地区,部分赶上先进地区,部分仍然是后进地区。那么,地区相对水平位置的转移概率有无规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一般而言,地区相对位置保持原位的概率大约为70%左右,地区相对位置上升或下降的概率大约为30%左右。欧洲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证明这个观点(Cuadrado-Roura 2001;Basile et al. 2001;Neumayer 2002)。欧盟109个地区,1977年人均GDP最低的地区,1994年仍然保持最低水平的约占70%,地位上升的约占30%;1977年人均GDP最高的地区,1994年仍然保持最高水平的约占48%,地位下降的约占52%。欧盟117个地区,1988年人均收入最低的地区,1998年仍然保持最低水平的约占94%;1988年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1998年仍然保持最高水平的约占76%。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相对水平的转移概率也存在这种共性。

如果先进地区不努力,有可能会退步;如果落后地区努力,有可能会进步。落后地区拥有赶上先进水平的可能性,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