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有一系列的结果产生,而且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的状态识别,来分析这些结果。首先,将分析领域分为3个:自然环境对现代化的生态响应、人类文明的经济转型(生态经济)和社会转型(生态社会);其次,将4个分析层次分为2个集合:生态效率和结构、生态制度和观念的时序分析。下面先讨论生态效率和结构。关于生态制度和观念的时序分析,将在第三部分专门进行。
在本报告里,生态效率指现代化过程中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相关的各种过程的效率,生态结构指现代化过程中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相关的各种组织和结构;它们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物理体现。现在分析的是有统计数据的那部分变化。本章第一节介绍了时序分析的方法和国家样本,这里讨论其结果。前面提到,生态效率和结构的时序分析,有工业文明时期(1760~1960年)和生态转型时期(1970年以来)两个历史尺度,以后者为重点。
1、生态效率变迁的长期趋势
在过去300年里,世界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态系统内部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包括生态效率的变迁(表1-15)。当然,变化的进程是不同步的,存在很大的国际差距和地域差异。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进入生态转型时期,而发展中国家尚没有完成工业化,两者的差距和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表1-15 1700~2001年生态效率变迁的基本事实
|
|
生态变量
|
长期趋势和特点
|
历史时间
|
18世纪
|
19世纪
|
1900~70年
|
1970~2001年
|
生态响应
|
资源
环境
生态
|
人口密度、人均化石能源生产、人均生态足迹等
|
上升,短期波动
|
人均国土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草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均森林面积等
|
下降,短期波动
|
森林砍伐率、人均工业废水BOD排放、人均空气污染、人均钢铁生产等
|
先升后降,波动
|
|
|
|
-
|
先降后升,波动
|
|
人均能源生产、人均矿产生产、人均CO2排放等
|
混合,有升有降
|
生态经济
|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绿色服务
绿色经济
|
土地生产率、谷物单产、物质经济效率、人均物质产值等
|
上升,短期波动
|
|
|
废物循环利用率等
|
上升,短期波动
|
|
|
|
-
|
下降,短期波动
|
|
化肥使用强度、工业有机废水排放强度、经济资源密度、经济能源密度、CO2排放/GDP等
|
先升后降,波动
|
|
|
|
-
|
先降后升,波动
|
|
|
人均木材生产、矿产生产率等
|
混合,有升有降
|
生态社会
|
生态城市
生态农村
绿色能源交通
绿色社会
生态安全
|
人均服务收入、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废物排放等
|
上升,短期波动
|
|
儿童死亡率、成人死亡率
|
下降,短期波动
|
|
|
城市空气污染等
|
先升后降,波动
|
|
|
能源效率等
|
先降后升,波动
|
|
|
电力使用效率、农村人口密度等
|
混合,有升有降
|
参考资料:World Bank 2005,OECD 2004,FAO 2005,UN 1954,1964,1986,2005,UNEP 2000。
注:混合变量包括两个部分:(1)地域变量,有升有降和地域差异;(2)趋势不明的变量,有升有降。
本章第一节把生态变量分为七大类:上升变量、下降变量、转折变量、波动变量、随机变量、地域变量和数值饱和变量。由于波动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国际可比性较差,所以,本报告重点分析其他五类变量。下面分别刻画各个领域生态效率的长期趋势。
(1)生态响应领域生态效率的长期趋势
上升变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图1-8)、人均化石能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等。
下降变量:人均国土面积、人均可耕地面积(图1-9)、人均草地面积(图1-10)、人均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均森林面积等。
转折变量:森林砍伐率、人均钢铁生产(图1-11)、人均水泥生产(图1-12)、人均工业废水BOD排放、人均空气污染等。
混合变量:人均CO2排放(图1-13)、人均糖生产、人均能源生产(图1-14)、人均矿产生产、人均铝生产(图1-15)、人均铜生产、人均铅生产、人均锌生产等。
饱和变量:略。
(2)生态经济领域生态效率的长期趋势
上升变量:农业土地生产率、谷物单产(图1-16)、有机农业比例、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物质经济生产率(图1-17)、人均物质产值、国土生产率、废物循环利用率(图1-18)等。
下降变量:略。
转折变量:经济物质密度(图1-19)、经济能源密度(图1-20)、化肥使用强度(图1-21)、工业钢铁密度、工业水泥密度、服务业木材密度、经济资源密度、经济钢铁密度、经济水泥密度、工业废水BOD排放强度(图1-22)、经济废气排放密度(CO2排放/GDP)(图1-23)等。
混合变量:人均直接物质投入(图1-24)、农药使用强度(图1-25)、人均木材生产、矿产生产率等。
饱和变量:略。
(3)生态社会领域生态效率的长期趋势
上升变量:预期健康寿命、人均服务收入(图1-26)、人均能源消费、人均电力消费、人均城市废物排放(图1-27)、人均家庭废物排放(图1-28)、城市废物和废水处理率等。
下降变量:儿童死亡率、成人死亡率等。
转折变量:城市空气污染、能源效率、电力传输损耗率等。
混合变量:农村人口密度(图1-29)、电力使用效率(图1-30)、人均粮食生产(图1-31)、人均粮食供应、人均糖消费、人均木材(锯木)消费、人均铝消费、人均铜消费、人均铅消费、人均镍消费、人均锡消费、人均锌消费等。
饱和变量:略。
2、生态效率变迁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生态变量的时间系列数据显示,几乎每一个生态变量的国际差异都非常大,具有极大多样性。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分析每一个变量的国际差距和世界前沿。而且,地域变量本身就存在地域和国际差异。下面,我们从生态响应、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三个领域,各选一个上升变量或下降变量为代表,分析它们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1)生态响应领域生态效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生态响应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对现代化的反应。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差异是巨大的,许多生态变量的国际差异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生态系统对现代化的反应不同所造成的,这些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决定的。所以,生态响应领域的许多变量,难以区分哪些是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国际差距,哪些是自然存在的国际差异。自然形成的国际差异,是现代化的约束条件,而不是现代化的后果。这里,分析人均国土面积指标的国际差异(表1-16)。它反映了世界用有限的土地,不仅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而且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首先,人均国土面积的世界前沿。人均国土面积的变化决定于两个因素:历史形成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一个因素是一种“历史因素”,第二个因素是“人为因素”。人均国土面积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识别,什么是“世界前沿”。
其次,人均国土面积的国际差异。不同国家的国土质量是不同的,有些国家可耕地和草原面积比较大,有些国家沙漠和高山面积比较大。如果不考虑质量因素,只考虑规模,那么,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均国土面积相差巨大,2003年最大相对差距约为670倍。人均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人均63万平方米,最小的国家约为人均1千平方米。
其三,人均国土面积的国家地位的转移。利用马尔可夫链原理分析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表1-17)。在1950年到2003年的53年里,17%的人均国土面积最多的国家降级,25%的人均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升级。
(2)生态经济领域生态效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生态经济的变迁,既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有关,也与国家的经济活动有关。生态经济的生态效率的时序变化的共性特点有:物质经济生产率提高、资源和能源生产率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提高、经济资源密度、物质密度和能源密度下降、经济废物密度下降等。这里,选用物质经济生产率指标为代表,分析其前沿、差距和转移概率(表1-18、表1-19)。
表1-18 1960~2001年物质经济生产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单位:2000年价格美元)
|
年
|
1960
|
1970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1
|
世界前沿
|
(最大值)
|
15888
|
30102
|
64942
|
46573
|
59087
|
76181
|
85830
|
87403
|
世界末尾
|
(最小值)
|
150
|
120
|
187
|
345
|
128
|
115
|
110
|
122
|
|
样本平均值
|
2923
|
4548
|
10592
|
16416
|
9625
|
9661
|
9828
|
9966
|
绝对差距
|
(极差)
|
15738
|
29982
|
64756
|
46228
|
58959
|
76065
|
85720
|
87281
|
标准差
|
3749
|
6825
|
14107
|
14844
|
14505
|
15413
|
16851
|
17165
|
相对差距
|
(倍)
|
106
|
250
|
348
|
135
|
462
|
660
|
782
|
718
|
变异系数
|
1.28
|
1.50
|
1.33
|
0.90
|
1.51
|
1.60
|
1.71
|
1.72
|
|
样本数
|
28
|
66
|
57
|
37
|
88
|
104
|
126
|
126
|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5。
表1-19 1970~2001年物质经济生产率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
1970年
分组 国家个数
|
1970年的分组和国家个数
|
31年平均转移概率(%)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合计
|
1
|
16
|
14
|
2
|
|
|
88
|
12
|
|
|
100
|
2
|
16
|
3
|
11
|
2
|
|
19
|
69
|
12
|
|
100
|
3
|
16
|
1
|
3
|
8
|
4
|
6
|
19
|
50
|
25
|
100
|
4
|
18
|
|
|
4
|
14
|
|
|
22
|
78
|
100
|
样本数
|
66
|
18
|
16
|
14
|
18
|
|
|
|
|
注:国家分组是根据国家数目的平均分组。第1组是生产率最高的国家,第4组是最低的国家。
首先,物质经济生产率的世界前沿。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1960年到2001年,在分析样本国家中,物质经济生产率的最大值,从大约15900美元提高到87400美元。
其次,物质经济生产率的国际差距。在过去的41年里(1960~2001年),物质经济生产率的最大绝对差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大约15700美元扩大到87200多美元,扩大了约5倍;最大相对差距,从100多倍扩大到700多倍。
其三,物质经济生产率的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利用马尔可夫链原理分析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表1-19)。在1970年到2001年的31年里,12%的高生产率国家(物质经济生产率最高组的国家)降级,22%的低生产率国家(物质经济生产率最低组的国家)升级。
(3)生态社会领域的世界前沿与国际差距
生态社会的变迁,既与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水平有关,也与国家社会政策和消费模式有关。生态社会的生态效率的时序变化的共性特点有:平均预期健康寿命延长、儿童和成人死亡率下降、物质劳动力比例下降、人均服务收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城市废物处理率提高、城市废水处理率提高、空气污染下降、人均物质消费具有地域差异等。下面,选择人均服务收入指标为代表,分析其世界前沿、国际差距和转移概率(表1-20、表1-21)。
首先,人均服务收入的世界前沿。在分析样本国家中,人均服务收入的最大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大约4400美元提高到25000美元。
其次,人均服务收入的国际差距。在过去的42年里(1960~2002年),人均服务收入的最大绝对差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大约4400美元扩大到25000多美元,扩大了约5倍;最大相对差距,从600多倍扩大到1800多倍。
其三,人均服务收入的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利用马尔可夫链原理分析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表1-21)。在1970年到2002年的32年里,24%的高服务收入国家(人均服务收入最高组的国家)降级,28%的低服务收入国家(人均服务收入最低组的国家)升级。
3、生态结构变迁的长期趋势
前面讲到,生态结构指现代化过程中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相关的各种组织结构。在过去300年里,世界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态系统内部的巨大变化,也激发了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生态结构的变化就是其主要内容(表1-22)。当然,变化的进程是不同步的,存在很大的国际差距和地域差异。国际差距和差异,既与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国家的应对生态转型的态度和行为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进入生态转型时期,而发展中国家尚没有完成工业化,两者的差距和差异十分明显。
表1-22 1700~2001年生态结构变迁的基本事实
|
|
生态变量
|
长期趋势和特点
|
历史时间
|
18世纪
|
19世纪
|
1900~70年
|
1970~2001年
|
生态响应
|
资源
环境
生态
|
|
国家保护区比例、淡水资源利用比例等
|
上升,短期波动
|
|
|
|
-
|
下降,短期波动
|
|
|
空气污染(SO2、NOX、颗粒物、VOC排放量)等
|
先升后降,波动
|
森林覆盖率等
|
先降后升,波动
|
|
可耕地比例、草地比例、农业用地比例等
|
混合,有升有降
|
生态经济
|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绿色服务
绿色经济
|
|
|
|
有机农业比例
|
上升,短期波动
|
物质经济比例、农业用水比重等
|
下降,短期波动
|
|
工业废水BOD排放量等
|
先升后降,波动
|
|
|
|
-
|
先降后升,波动
|
|
|
耕地使用、环保投入、资环损耗等
|
混合,有升有降
|
生态社会
|
生态城市
生态农村
绿色能源交通
绿色社会
生态安全
|
|
城市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比例、农村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比例、城市废水处理率、电力消费比例、长寿人口比例、服务收入比例等
|
上升,短期波动
|
物质劳动力比例、农村人口比例等
|
下降,短期波动
|
|
|
|
-
|
先升后降,波动
|
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
先降后升,波动
|
|
|
能源进口比例、环境安全等
|
混合,有升有降
|
参考资料:World Bank 2005,OECD 2004,FAO 2005,UN 1954,1964,1986,2005,UNEP 2000。
注:混合变量包括两个部分:(1)地域变量,有升有降和地域差异;(2)趋势不明的变量,有升有降。
(1)生态响应领域生态结构的长期趋势
上升变量:国家保护区比例、淡水资源利用比例等。
下降变量:略。
转折变量:空气污染(图1-32)、森林覆盖率等。
混合变量:CO2排放(图1-33)、温室气体排放(图1-34)、可耕地比例、草地比例、多年生作物用地比例、农业用地比例(图1-35)等。
饱和变量:略。
(2)生态经济领域生态结构的长期趋势
上升变量:有机农业比例提高等。
下降变量:农业用水比重、物质经济比例(图1-36)等。
转折变量:工业废水BOD排放(图1-37)等。
混合变量:耕地使用强度(图1-38)、环保投入、资源消耗比例(图1-39)、环境损失比例(图1-40)、海洋渔业比例、水产养殖比例等。
饱和变量:略。
(3)生态社会领域生态结构的长期趋势
上升变量:城市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比例、农村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比例、城市废水处理率、电力消费比例(图1-41)、长寿人口比例、服务收入比例(图1-42)等。
下降变量:物质劳动力比例(图1-43)、农村人口比例等。
转折变量: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混合变量:能源进口比例、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等。
饱和变量:20世纪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态变量的数值已经饱和,如城市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比例、城市废水处理率等,它们的数值已经达到或接近极限值(100%)。
4、生态结构变迁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在过去的300年里,生态结构的变迁是不同步的,生态结构变化的世界前沿、国际差距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存在很大的多样性。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能对每一个指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进行分析,只能以少数指标为代表。详细分析请参考第三节截面分析的结果。
(1)生态响应领域生态结构的国际差异
国家的自然环境是历史形成的,生态响应形成的生态结构变化,部分是人为的变化,部分是历史的延续。这里选用农业用地比例指标为代表,分析其变化(表1-23和表1-24)。
首先,农业用地比例的世界前沿。农业用地比例的变化决定于两个因素:历史形成的国土质量,土地利用的改变。第一个因素是一种“历史因素”,第二个因素是“人为因素”。农业用地比例的变化,难以判断什么是“世界前沿”,更多是国际差异。
其次,农业用地比例的国际差异。不同国家的国土结构是不同的,有些国家可耕地和草原面积比较大,有些国家森林和水体面积比较大。如果不考虑结构因素,只考虑比例变化,那么,世界不同国家的农业用地比例相差比较大,2002年最大相对差距约为12倍。农业用地比例最大的国家约为91%,最小的国家约为7%。
其三,农业用地比例的国家地位的转移。利用马尔可夫链原理分析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表1-24)。在1965~2002年的37年里,32%的农业用地比例最大的国家降级,11%的农业用地比例最小的国家升级。土地使用的改变是明显的。
(2)生态经济领域生态结构变化的世界前沿与国际差距
生态经济领域的生态结构的时序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物质经济比例下降、有机农业比例上升等。这里选用物质经济比例指标为代表,分析其变化(表1-25和表1-26)。
首先,物质经济比例的世界前沿。在生态经济中,物质经济比例越低,经济水平越高。在过去103年里,物质经济比例从43%下降到22%。
其次,物质经济比例的国际差异。2003年,物质经济比例最大相对差距约为4倍;物质经济比例最低的国家约为22%,最高的国家约为84%。
其三,物质经济比例的国家地位的转移。利用马尔可夫链原理分析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表1-26)。在1960~2002年的42年里,52%的物质经济比例最小的国家降级,39%的物质经济比例最大的国家升级。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剧烈的。
(3)生态社会领域的生态结构的世界前沿与国际差距
生态社会领域的生态结构的时序变化的特点是: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比例提高、长寿人口比例提高、服务收入比例提高、现代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物质劳动力比例下降等。这里选用长寿人口比例(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指标为代表,分析其变化(表1-27、表1-28)。
表1-27 1900~2003年长寿人口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
年
|
1900
|
1950
|
1960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世界前沿
|
(最大值)
|
9
|
12
|
12
|
14
|
16
|
18
|
18
|
18
|
19
|
19
|
世界末尾
|
(最小值)
|
2
|
3
|
2
|
2
|
1
|
1
|
2
|
2
|
2
|
2
|
|
样本平均值
|
5
|
7
|
5
|
6
|
6
|
6
|
7
|
7
|
7
|
7
|
绝对差距
|
(极差)
|
7
|
9
|
10
|
12
|
15
|
17
|
17
|
17
|
17
|
17
|
标准差
|
2
|
3
|
3
|
3
|
4
|
4
|
5
|
5
|
5
|
5
|
相对差距
|
(倍)
|
5
|
5
|
6
|
8
|
13
|
15
|
12
|
11
|
11
|
10
|
变异系数
|
0.46
|
0.44
|
0.54
|
0.61
|
0.67
|
0.68
|
0.68
|
0.69
|
0.69
|
0.69
|
|
样本数
|
12
|
18
|
130
|
131
|
131
|
131
|
131
|
131
|
131
|
131
|
表1-28 1960~2003年长寿人口比例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
1960年
分组 国家个数
|
2003年的分组和国家个数
|
43年转移概率(%)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合计
|
1
|
32
|
28
|
3
|
|
1
|
88
|
9
|
|
3
|
100
|
2
|
32
|
4
|
18
|
9
|
1
|
13
|
56
|
28
|
3
|
100
|
3
|
32
|
|
7
|
15
|
10
|
|
22
|
47
|
31
|
100
|
4
|
34
|
|
|
8
|
26
|
|
|
24
|
76
|
100
|
样本数
|
130
|
32
|
28
|
32
|
38
|
|
|
|
|
|
注:国家分组是根据国家数目的平均分组,第1组是长寿人口比例最大组,第4组是最小组。
首先,长寿人口比例的世界前沿。在过去103年里,长寿人口比例从9%上升到19%。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在20世纪里,人类生活质量获得巨大进步。
其次,长寿人口比例的国际差异。2003年,长寿人口比例最大相对差距约为10倍;长寿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约为19%,最小的国家约为2%。
其三,长寿人口比例的国家地位的转移。利用马尔可夫链原理分析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表1-28)。在1960~2003年的43年里,12%的长寿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降级,24%的长寿人口比例最小的国家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样是显著的。(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