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尽管生态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但是,现代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现代化的反作用,存在于现代化的全过程中。为了加深对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的认识,有必要追溯它的历史过程。所以,生态现代化的截面分析,应该覆盖现代化的全过程,包括18~20世纪的300年。前两期中国现代化报告的经济和社会截面分析包括18世纪的2个历史截面、19世纪的2个历史截面和20世纪的3个历史截面分析。下面分析这7个历史截面的生态效率和结构特征。关于生态制度和观念的截面分析,将集中在本节第三部分讨论。
1、20世纪的3个截面
20世纪的截面分析,选择1980年、1960年和1900年三个截面。1980年是生态现代化的初期,1960年是工业现代化的结束,1900年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纪之交。
(1)1980年截面
1980年截面分析,按1980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组,选择50个生态变量进行分析。50个生态变量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互关系见表1-45。1980年截面,50个生态变量的世界前沿与国际差距与2001年截面有很大不同,40个生态变量的截面特征与2001年基本一致。
表1-45 1980年生态变量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
正相关的变量
|
负相关的变量
|
相关不显著的变量
|
合计
|
生态响应
图1-58
|
人均能源生产
人均CO2排放
人均工业有机废水
|
|
人均国土面积、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
人均矿产生产、农业用地比例
水源工业污染、人口密度
可耕地比例、草地面积比例
|
14
|
生态经济
图1-59
|
化肥使用强度、谷物生产单产
农业土地生产率、物质经济效率
|
工业废水密度
物质经济比例
经济水泥密度
经济能源密度
|
纸品循环利用、服务业木材密度
土地资源生产率、矿产资源生产率
经济钢铁密度、经济铜消费密度
经济CO2排放强度
|
20
|
生态社会
图1-60
|
长寿人口比例、服务收入比例
人均服务收入、人均糖消费
人均粮食生产、人均能源消费
|
儿童死亡率
成人死亡率
电力传输损耗
物质劳动力比例
|
农村人口密度、电力使用效率
能源进口比例、人均服务消费
|
16
|
合计
|
16
|
8
|
26
|
50
|
生态响应领域:12个变量的截面特征与2001年相同,2个变量特征不同。人口密度指标,2001年为正相关变量,1980年为不相关变量。草地面积比例指标,2001年为负相关变量,1980年为不相关变量。
生态经济领域:13个变量的截面特征与2001年相同,5个变量特征不同,新增加2个变量。纸品循环利用、土地资源生产率和矿产资源生产率,2001年为正相关变量,1980年为不相关变量。经济废气排放密度和环境损失比例,2001年为负相关,1980年为不相关。
生态社会领域:15个变量的截面特征与2001年相同,1个变量特征不同。人均服务消费变量,2001年为正相关变量,1980年为不相关变量。
(2)1960年截面
1960年是世界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点。在1960年前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并先后进入非工业化轨道。
首先,根据人均国民收入把国家分成9组。其次,选择生态响应等3个领域的36个变量进行分析。其三,分析和比较1960年截面的特征(表1-46)。
1960年截面,35个生态变量的世界前沿与国际差距与1980年和2001年截面有很大不同;28个变量的截面特征与1980年和2001年截面基本一致,7个变量的截面特征与1980年和2001年截面有差别(表1-47);新增加1个变量。其中,生态响应领域,人口密度、人均可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比例等3个变量的截面特征有差异;生态经济领域,耕地使用强度和国土资源生产率等2个变量的截面特征有差别;生态社会领域,农村人口密度和服务收入比例等2个变量的截面特征有差异。
表1-46 1960年生态变量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
正相关的变量
|
负相关的变量
|
相关不显著的变量
|
合计
|
生态响应
|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能源生产
人均CO2排放
|
|
人均国土面积、人均草地面积
农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
|
9
|
生态经济
|
物质经济效率、人均物质产值
|
耕地使用强度
工业水泥密度
物质经济比例
|
服务业木材密度、经济CO2排放强度
|
14
|
生态社会
|
长寿人口比例、人均服务收入
|
农村人口密度
儿童死亡率
成人死亡率
电力传输损耗
物质劳动力比例
|
能源使用效率、电力使用效率
能源进口比例、服务收入比例
|
13
|
合计
|
11
|
8
|
16
|
36
|
表1-47 1960年、1980年和2001年生态变量截面特征的差异
生态变量
|
1960年截面
|
1980年截面
|
2001年截面
|
人口密度
|
相关不显著
|
相关不显著
|
正相关
|
人均可耕地面积
|
正相关
|
相关不显著
|
相关不显著
|
草地面积比例
|
相关不显著
|
相关不显著
|
负相关
|
耕地使用强度
|
负相关
|
相关不显著
|
相关不显著
|
土地资源生产率
|
相关不显著
|
相关不显著
|
正相关
|
农村人口密度
|
负相关
|
相关不显著
|
相关不显著
|
服务收入比例
|
相关不显著
|
正相关
|
正相关
|
(3)1900年截面
1900年的统计数据非常少,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数据更少。1900年截面, 14个生态变量与人均GDP的相互关系见表1-48。14个生态变量的世界前沿与国际差距与2001年截面有很大不同,4个生态变量的截面特征与2001年基本一致。
表1-48 1900年生态变量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
正相关的变量
|
负相关的变量
|
相关不显著的变量
|
合计
|
生态响应
|
|
|
|
2
|
经济领域
|
人均钢铁产量、人均硫酸产量
|
物质经济比例
物质劳动力比例
|
|
5
|
社会领域
|
|
人口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
服务收入比例
|
3
|
合计
|
6
|
4
|
4
|
14
|
注:1900年没有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改为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生态变量。
4、小结
在20世纪的100年里,生态变量的变化是巨大的,而且变化是有逻辑的。在正常情况下,20世纪多数生态变量的变化,是相对连续的和可以预期的(表1-49)。
表1-49 生态变量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关系分类 单位:个
|
2001年
|
1980年
|
1960年
|
1900年
|
合计
|
正相关的变量
|
37
|
16
|
12
|
6
|
71
|
负相关的变量
|
24
|
8
|
8
|
4
|
44
|
相关不显著的变量
|
41
|
26
|
16
|
4
|
87
|
合计
|
102
|
50
|
36
|
14
|
202
|
注:1900年为生态变量与人均GDP(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的关系。
2、19世纪的2个截面
19世纪的截面分析,选择1870年和1820年2个截面。187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始年,182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向欧洲扩散的开始。
(1)1870年截面
根据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提供的1870年的人均GDP(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数据,我们把47个国家分成9组,然后分析生态变量与人均GDP的关系(表1-50)。由于国家样本和生态指标都比较少,这种分析只有参考意义。
表1-50 1870年生态变量与人均GDP的特征关系
|
正相关的变量
|
负相关的变量
|
相关不显著的变量
|
合计
|
生态响应
|
|
|
|
|
经济领域
|
人均钢铁产量、人均硫酸产量
|
物质经济比例
物质劳动力比例
|
|
5
|
社会领域
|
|
长寿人口比例
|
人口死亡率、服务收入比例
人均糖产量
|
6
|
合计
|
4
|
3
|
4
|
11
|
(2)1820年截面
根据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提供的1820年的人均GDP(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数据,我们把47个国家分成9组,然后分析生态变量与人均GDP的关系(表1-51)。同样地,由于国家样本和生态指标都比较少,这种分析仅供参考。
3、18世纪的2个截面
关于18世纪的统计数据,更是少而又少。我们选择1750年和1700年2个截面。
(1)1750年截面
1750年截面的主要特点有四个。首先,城市化已经起步。其次,长寿人口比例的提高已经开始,瑞典长寿人口比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2%。其三,平均预期寿命比较短,瑞典为38岁。其四,18世纪末,制铁工业已经起步(表1-52)。
(2)1700年截面
1700年截面的主要特点:首先,城市化已经启动,荷兰城市化达到34%;其次,物质劳动力比例下降已经启动,荷兰物质劳动力比例下降到73%;其三,人均GDP的国际差距非常有限(表1-53)。由此可见,现代化的结构转变,在17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
小结:18世纪和19世纪,世界现代化的前沿无疑在欧洲,荷兰、英国和瑞典走在世界前列,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也最先发生在欧洲。在18世纪,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在19世纪,现代化扩展到美洲和亚洲,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扩展到世界。化学工业、制糖工业和煤炭工业等,对环境的影响在扩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环境和发展的冲突逐步受到重视,欧洲国家如英国开始制定环境法律。(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