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广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和现代化意义上的扩展和应用。这种扩展和应用,以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规范和要求为特色。在前六期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我们分别阐述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分阶段理论和几个分领域理论。参照这种理论模式,结合第一章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我们对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三个方面的“拓展”:(1)研究内容的甑别和扩展,(2)适用范围的扩展,(3)理论结构的系统化重构,形成广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元理论、亚理论和相关理论)等(表2-17),涵盖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态现代化两大类型。根据荷兰学者摩尔的观点,生态现代化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处于第三阶段(表2-9)。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属于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论中的一种理论。它既是一种理论探索,也是实证研究。
表2-17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
理论
|
主要内容
|
一般理论
|
元理论
|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
分支理论
|
全面生态现代化
|
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现代化(目前发达国家)
|
|
综合生态现代化
|
综合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现代化(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
|
|
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
|
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修正(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
|
|
分领域理论
|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生态现代化
|
相关理论
|
自然科学的有关原理
|
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
|
|
技术科学的有关原理
|
有机农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化学等
|
|
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
|
资源和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公民社会、生态社会等
|
|
人文科学的有关理论
|
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环境哲学、环境历史、生态文明等
|
|
综合学科的有关理论
|
系统科学、发展研究、反思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
|
注:发展中国家受到生态现代化的影响,有些国家将被动接受生态现代化的若干观念,如环境管理等,出现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有些国家主动采用生态现代化,出现工业化和生态化并存的局面,这就是综合生态现代化。由于第一种情况(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是被动的,本报告不作分析。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报告不可能全面分析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全部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事实上,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分析,包括许多生态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和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理论的观点)。所以,下面重点阐述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一般理论,然后分析发达国家的全面生态现代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综合生态现代化。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一样,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也包括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表2-18),以及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规律和模型等。
表2-18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元理论)
要素
|
基本内容
|
定义
|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它包括生态质量的改善、生态效率的提高、生态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变化,以及相关国际地位的变化
|
过程
|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末,广义生态现代化包括全面生态现代化、综合生态现代化和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等三个类型,具有15个主要特点,遵循10个基本原理和10个基本原则
|
结果
|
生态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现代化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等,基本标准是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
|
动力
|
生态现代化的动力包括生活质量(后物质价值)、生态安全、知识创新、生态意识、生态运动(公民社会)、生态政治、企业环境责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非物化、国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贸易等。动力机理可以用创新驱动模型来描述
|
模式
|
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历史、地理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在21世纪有三条基本路径:全面生态现代化、综合生态现代化和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基本模式有:环境议程、工业生态学、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园区、绿色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
注:广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扩展和应用,是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论中的一种理论。简要地说,生态经济是一种生态合理和环境友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是一种生态合理和环境友好的社会,生态文明是一种生态合理和环境友好的绿色文明。
1、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在本报告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讨论了生态现代化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其中包含生态现代化的定义,它是针对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分析的。在第二章第二节,我们介绍了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研究,包含生态现代化的多种定义;它们多数是一种环境社会学解释。这里,我们要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对广义生态现代化进行理论界定。
(1)基本定义。
广义生态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在环境领域的反映,或者说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同于经典现代化时期的偏利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正相关),而是一种互利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有四层涵义。首先,一个历史过程;其次,一次生态革命;其三,一种生态转型;其四,一种国际竞赛。四层涵义进行组合,可以产生多种定义(表2-19)。
表2-19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定义
序号
|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定义
|
特点
|
1
|
生态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以及相应国际地位的变化
|
强调过程
全面定义
|
2
|
生态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次生态革命,它是生态学原理的全面渗透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行为模式等的生态合理的变革
|
强调变化
一般概念
|
3
|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发展模式,其特征是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双赢
|
通俗定义
|
4
|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作用,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
|
通俗定义
|
5
|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逐步脱钩的历史过程,也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
通俗定义
|
(2)基本范畴。
广义生态现代化研究,需要区分和识别它的内涵、外延和边界。
内涵:生态学原理全面渗透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世界现代化的生态革命和生态转型。
外延:世界现代化各领域的生态转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等。
边界:广义生态现代化是一个三维概念。首先是时间维度,它指1970年以来的一种生态转型。其次是分领域维度,包括生态响应、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三大领域。其三是分层次维度,包括生态效率、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等四个层次(表1-1)。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就是它的三个判据。凡是同时满足和符合上述三维条件的现代化内容,都属于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范畴;否则,就不属于广义生态现代化的范畴。
(3)概念模型。
广义生态现代化非常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可以建立简化的概念模型。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实质是一种发展模式,其要点是:现代化与环境退化逐步脱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环境保护达到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
生态现代化包括许多基本概念,有些概念来自生态学,有些来自经济学或社会学,有些来自现代化研究。许多基本概念没有统一定义(表2-20)。
表2-20 生态现代化的五个基本概念
概念
|
基本涵义
|
生态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
|
生态学原理全面渗透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世界现代化的深刻变化
|
生态转型(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
向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环境友好、人地和谐的类型的转变
|
非物化(dematerialization)
|
降低物质和能源密度(物质比例)的过程,如生产和消费的非物化
|
绿色化(greening)
|
降低和消除对环境和健康伤害的过程,环境可接受或环境友好
|
生态化(ecologization)
|
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进现代化模式的生态合理的转变过程
|
注:dematerialization和 immaterialization是两个相关的词,有多种翻译方法。前者翻译为“非物化”(或非物质化、轻量化等),原意为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少的能量、较少的物质或较轻的物质。后者翻译为“去物化”,原意有两种:弱去物化,指在消费时选用非物化的商品;强去物化,指在消费时用非物质商品(服务、信息和社会关系)代替物质商品。两者的结合,导致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密度和物质比例的下降。表中的定义为其引申意义。非物化要求能源的脱碳,即降低总能源中碳能源(化石能源)的比例。
生态现代化的五个基本概念,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部分交叉的。例如,非物化(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之间,有部分交叉。一般而言,非物化和绿色化是生态化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些基本概念,不仅没有统一定义,有些概念还有多层含义(表2-21)。尽管如此,这些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清晰的。
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广义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模型。
假设(Ⅰ):生态进步指自然环境与现代化的互利耦合的生态响应
假设(Ⅱ):经济生态化指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的经济转变
假设(Ⅲ):社会生态化指社会变迁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的社会转变
假设(Ⅳ):国际相关地位变化指国家生态效率和生态质量的国际地位变化
那么:生态现代化 = 生态进步 × 经济生态化 × 社会生态化 × 国际相关地位变化
或者:生态现代化 = 生态进步 × 经济生态化 × 社会生态化 × 国际竞争
生态现代化是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国际相关地位变化的交集。
生态现代化研究,还需要注意各类行为主体的差异。例如,世界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农业和工业、以及家庭与企业的生态现代化的差异等。
(4)基本要求。
虽然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比较抽象,但生态现代化的要求比较具体。概括地说,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三化一脱钩”,即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具体讲:生产和消费的非物化和绿色化,经济和社会的生态化,现代化与环境退化脱钩(表2-22)。
表2-22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三化一脱钩)
(5)数量模型。
生态现代化不仅需要定性描述,还需要定量刻画。
根据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定义,它是六个方面变化的集合,可以用下式表示:
Mel = { Melq, Mele, Mels, Melin, Melid, Gelr }
其中,Mel 指广义生态现代化,{}指生态现代化的各种变化的集合,Melq指生态质量的现代化,Mele指生态效率的现代化,Mels指生态结构的现代化,Melin指生态制度的现代化,Melid指生态观念的现代化,Gelr指国际相关地位的变化。
根据广义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模型,它可以采用下式表示:
Mel = { Melq } ∩ { Eel } ∩ { Sel } ∩ { Gelr }
其中,∩ 指交集,Eel为经济生态化,Sel为社会生态化,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所以,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一般数量模型,可以用下列方程组和判据表示:
其中,ΔX指生态质量的提高,ΔY指经济生态化的进步,ΔZ指社会生态化的进步,Δ指变化,t为年份;ΔX/Xm指生态质量相对水平的变化,Xm指生态质量的世界先进水平;ΔY/Ym指经济生态化相对水平的变化,Ym指经济生态化的世界最新水平;ΔZ/Zm指社会生态化相对水平的变化,Zm指社会生态化的世界先进水平;Melq 指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定量变化,Melt指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相对水平。
数量模型:生态现代化是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的几何平均值。
生态现代化的数量模型,为定量评价生态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5)基本类型。
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把生态现代化分为多种类型(表2-23)。当然,这些是基本类型,还有很多细分的类型。
表2-23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类型
|
分类依据
|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类型
|
1
|
基本内容
|
全面生态现代化、综合生态现代化、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
|
2
|
应用领域
|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个人行为、企业、机构等的生态现代化
|
3
|
空间尺度
|
全球生态现代化、欧洲生态现代化、国家生态现代化、地区生态现代化等
|
4
|
启动先后
|
先发型生态现代化、跟进型生态现代化、后发型生态现代化
|
5
|
知识来源
|
创新型(内源的)、跟进型(综合的)、学习型(外源的)、被迫型(外源的)
|
2、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广义生态现代化可以分为工业化国家的全面生态现代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综合生态现代化两大类型。由于不同国家生态现代化的不同步,不同国家又相互影响,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层次的分析。
(1)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内容。
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丰富的。可以从范围、阶段和要求等三个角度来分别表述。
首先,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范围(表2-24)。主要包括:各类行为主体的生态转型,各个层次的生态转型,各个领域的生态转型等。
表2-24 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范围
主要方面
|
基本内容
|
各类主体的生态转型
|
10类主体:世界、国家、地区、城市、农村、部门、企业、机构、家庭和个人
|
各个层次的生态转型
|
(1)4个研究层次:生态效率、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等
(2)8个现实层次:技术、效率、结构、组织、制度、政治、观念和文化等
|
各个领域的生态转型
|
(1)6个研究领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管理和个人行为等
(2)12个分领域: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绿色服务、绿色经济、生态城市、生态农村、绿色能源交通、绿色社会和生态安全等
|
其次,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阶段。生态现代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表2-25)。
表2-25 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阶段
|
大致时间(根据发达国家的进程)
|
基本特点
|
第一阶段
|
20世纪70~80年代
|
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环境运动、经济与环境退化相对脱钩
|
第二阶段
|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
|
相对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态意识、经济与环境退化绝对脱钩
|
第三阶段
|
21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50年代
|
高度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互利耦合
|
第四阶段
|
21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末
|
现代化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
|
其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具体要求(表2-26)。主要包括:一般要求、基本要求(三化一脱钩)和各个领域的要求等。
(2)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点。
前面归纳了世界现代化的生态效应和生态转型的36个长期趋势和基本事实以及10个启示。其中,10个启示,可以看成是世界生态现代化过程的10个特点(表2-16)。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10个特点是: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复杂的、进步的、转型的、系统的、渐进的、不平衡的、很难逆转的世界趋势等。
生态现代化的内容和结果,可看成是它的特点,即生态现代性。例如,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等。
归纳起来,生态现代化过程大约有15个特点(表2-27)。
表2-27 生态现代化过程的15个基本特点
特点分类
|
基本特点
|
过程特点
|
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复杂的、进步的、转型的、系统的、渐进的、
不平衡的、很难逆转的世界趋势
|
生态现代性
|
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
|
(3)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在环境领域的反映,它必然遵循现代化的基本原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遵循10个基本原理,包括进程不同步原理、分布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地位可变迁原理、行为可预期原理、路径可选择原理、需求递进原理、效用递减原理、状态不重复原理和中轴转变原理。这10个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生态现代化(表2-28),它们分别涉及生态现代化的行为、路径、进程、分布、结构、结果、需求、效用、状态和中轴变化。
其次,生态现代化的学科基础很广泛,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学科等。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有不少是适合生态现代化的(表2-29)。
其三,生态现代化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则(表2-30)。
表2-30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10个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
基本内容
|
预防原则
|
环境治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创新原则
|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机制
|
效率原则
|
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
不等价原则
|
同一环境、资源和经济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
|
非物化原则
|
降低经济和社会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和密度,提高经济与生活的效率和品质
|
绿色化原则
|
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社会的行为模式与结构的无毒无害化、减少废物排放和清洁环保
|
生态化原则
|
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结构与制度的生态转型(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
|
民主参与原则
|
环境决策的科学化、社会化和民主化
|
污染付费原则
|
采用经济手段,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
|
经济环境双赢原则
|
促进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进步的协同等
|
(4)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工具
生态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个社会实践。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态相关的科学技术、分析工具和科学模型,如生态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模型、决策模型等。这些分析工具,有些本身就代表了生态现代化过程的某种特点或规律。
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工具,可以大致分为五类(表2-31)。
第一类:现代化研究的坐标分析方法,包括文明时间表(表1-6)、生态现代化周期表(表2-32)、生态现代化坐标系(图2-6)和生态现代化路径图(图2-7)等。
第二类:环境管理的有关方法,如环境议程、压力-状态-反应模型(图1-4)等。
第三类:生态科学的有关方法,如生态系统评价、物质流分析(图1-5)等。
第四类:社会科学的有关方法,如资源管理、环境税收、绿色GDP等。
第五类:生态现代化的综合分析。当然,这种分类是相对的。
图2-6 生态现代化的坐标系
图2-7 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示意图)
注释:人类文明中轴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文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横轴刻度:原始文化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文明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文明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文明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圆圈代表四个时期新生产力的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的发展周期。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的综合研究方法可分为四组(表2-33)。第一组:概念化方法,建立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一些关键概念模型。第二组:生态决策方法,生态现代化的过程决策的有关模型。第三组:系统调控方法,生态现代化过程的系统调控的有关模型。第四组:综合评价方法,生态现代化的进程评价和监测评价等。
表2-33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综合分析方法
注: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很多研究方法,如环境议程等,这里不重复叙述。生态现代化涉及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绿色服务、绿色经济、生态城市、生态农村、绿色能源和交通、绿色社会、生态安全等12个分领域的变化,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方法,需要专门分析。
第三组方法:系统调控方法。
生态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可以按照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进行调节。由于生态现代化是人类活动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其复杂程度是非常高的。所以,系统调节也是非常复杂的和困难的。
EM11. 生态现代化的系统调节模型。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生态友好的调节。在人类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从偏利耦合转向互利耦合,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
对生态现代化的系统调节,包括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状态识别和反馈调节(图2-13)。状态识别包括生态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状态识别。反馈调节包括生态系统调节(压力适应和人工恢复等)和人类活动的调节(观念、制度和科技等)。
图2-13 生态现代化的系统调节模型
注:R为资源,E为环境,ES为生态系统,EA为经济活动,SA为社会活动,ED为经济发展,SD为社会发展,ID为观念变化,II为制度创新, ST为科技变化。
人类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两大部分。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时候,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演化。人类活动是一种人类行为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有人类活动的时候,自然系统的演变有两个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变迁也有两个影响因素:环境约束和发展水平。关于人类生态系统的系统调节,就是生态现代化过程的系统调节(表2-34)。调节的目标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
表2-34 人类生态系统的系统调节模型
|
内部调节
|
外部调节
|
|
调节因子
|
调节方式或结果
|
调节因子
|
调节方式或结果
|
自然生态系统
|
自然因素、环境压力
|
自适应、自恢复
|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
生态恢复
|
人类活动系统
|
观念、制度、科技等
|
绿色化、生态化
|
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
|
非物化、环境友好
|
EM12. EKC曲线和环境压力模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关系。
在EKC分析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环境压力多为具体的环境指标。其次,环境压力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环境政策和制度有关。在一定程度上,EKC反映了生态现代化的环境路径。具体内容见第一章第四节。
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模型,是一个概念模型,反映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与环境压力的关系。其中,现代化水平可用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环境压力指人类活动的总环境压力。
环境压力的主方程为:
I = P×A×T = 人口×(GDP/人口)×(环境压力/GDP)
其中,I为环境压力,P为人口,A为人均GDP,T为单位GDP的环境压力。
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可以降低环境压力。
所以有,
I生态现代化 = I – I技术创新 – I制度创新 – I结构生态化
于是,我们可以描绘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压力曲线(图2-14)。
图2-14 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模型
注:I为现代化的环境压力。IELM为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I生态现代化)。I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导致的环境压力下降,I制度创新为制度创新导致的环境压力下降,I结构生态化为结构生态化导致的环境压力下降。
EM13. 物质流分析模型。
物质流分析是从社会代谢理论或工业代谢理论演变来的。它是按生物生理代谢的原理,分析社会或工业过程中,物质的代谢和流动。物质流分析可以在多个层次上进行,例如:国家、地区、城市、部门、产业、产品和某个具体物质等,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物流分析。
物质流分析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分析工具。具体模型见第一章第一节(图1-6)。在经济物流周期中,物质有九种存在状态:原材料、生产过程、使用过程、运输或储存、废物排放、废物处理、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等。生态现代化,需要提高物质利用效率、降低物质密度和废物密度、鼓励废物的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
EM14. 环境管理系统模型。
生态现代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管理是生态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对环境系统的调节。环境管理有许多技术和方法,如环境议程、环境统计、环境管理系统等。它们都与生态现代化有直接关系,或者说,它们也是生态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环境管理系统,是对环境系统的一种系统调节和管理。环境管理系统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建立,例如,世界、国家、地区、城市、部门、企业和机构等。环境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环境信息、环境机构和组织(个人)、环境法规、环境规划、环境战略和操作系统等(表2-2)。
环境管理系统,是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
EM15. 生态现代化的结构转变和转变指数模型。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生态转型过程,包括非物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等。这些转型,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结构转变模型和结构转变指数模型,来反映和分析生态现代化的实际进展。
生态现代化的结构转变模型(以绿色化为例)。
生态现代化的绿色化结构转变模型。绿色化的特点是:现代化的绿色要素增加,非绿色要素减少,绿色要素超过非绿色要素,绿色要素的比例趋向饱和(图2-15)。绿色要素,可以是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制度和绿色观念等。
生态现代化的结构转变指数模型(以绿色化为例)。
生动现代化的绿色化转变指数模型,它是一组生态现代化的绿色指数。例如:
生态现代化的绿色生产指数 = 绿色生产者/总生产者
生态现代化的绿色消费指数 = 绿色消费者/总消费者
生态现代化的绿色经济指数 = 绿色的GDP/总GDP
生态现代化的绿色政策指数 = 绿色政策/总政策。
第四组方法:综合评价方法。
EM18. 经济与环境脱钩指数。
生态现代化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指标的增长脱钩,包括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两种。具体内容见第一章第四节。计算方法如下(OECD 2002)。
DR = (EP/DF)阶段结束/(EP/DF)阶段开始 DI = 1 - DR
其中,DR为脱钩比例,EP为环境压力指标,DF为驱动因素,DI为脱钩指数。
DR小于1,表示脱钩;DR大于1或等于1,表示没有脱钩。
例如,1990年到2000年期间,GDP和CO2排放,经济与环境脱钩指数的计算为:
DR =(CO2排放/GDP)2000/(CO2排放/GDP)1990 DI = 1 - DR
经济与环境脱钩指数,有一些局限性。它不能区分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如果国家经济负增长,脱钩指数的意义就需要仔细辨别;资源的价格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反映;国际贸易和环境压力转移,会影响结果;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比简单脱钩要复杂得多。
EM20. 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函数。
环境压力的主方程为:
I = P× A × T = 人口×(GDP/人口)×(环境压力/GDP)
I = P× IP = 人口×(环境压力/人口)
其中,I为环境压力,P为人口,A为人均GDP,T为单位GDP的环境压力,IP为人均环境压力。
根据生态现代化的系统调节模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适应的恢复功能),可以部分抵消环境压力;人类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降低了环境压力。
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从环境压力的主方程的有关参数中独立出来,可以得到:
I ELM = P× IP - ER - EP
其中,I ELM 为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P 为人口,IP为人均环境压力,ER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抵消的环境压力,EP为人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减少的环境压力。
生态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现代化与环境压力脱钩,可以得到:
ΔI ELM = 0 或者 ΔI ELM < 0
环境压力的增量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生态现代化的第二个目标:现代化与自然环境互利耦合,可以得到:
I ELM = 0 或者 I ELM ® 0
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等于零,或者趋向于零。
生态现代化的生态平衡方程为:
f ( IP, ER, EP ) = 0
f为函数,IP为人均环境压力,ER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EP为人工环保和生态建设。
上面,我们简介了20种方法或模型,这些只是生态现代化过程研究的部分方法。
(5)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的分层结构
广义生态现代化大致包括:各个行为主体、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生态转型。广义生态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横向结构(分领域)和纵向结构(分层次),这就形成了一个结构矩阵(表2-35)。生态现代化的过程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表2-35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研究内容的结构矩阵
|
研究领域和不同层次
|
|
生态响应
|
生态经济
|
生态社会
|
生态政治
|
生态文化
|
生态文明等
|
行
为
主
体
|
世界
|
|
|
|
|
|
|
跨国地区
|
|
生态观念
|
|
机理研究
|
|
|
国家
|
|
生态制度
|
|
评价研究
|
|
|
国内地区
|
|
生态结构
|
|
战略研究
|
|
|
产业部门
|
|
生态效率
|
|
模式研究
|
|
|
企业
|
|
生态质量
|
|
方法研究
|
|
|
机构
|
|
等
|
|
等
|
|
|
家庭
|
|
|
|
|
|
|
个人
|
|
|
|
|
|
|
3、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结果和目标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结果,可以从世界、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层次来刻画;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更多是针对国家和地区生态现代化而言的。因为,关于世界的广义生态现代化目标的讨论,难免有点理想主义的味道,它是不可操作的。国家和地区的广义生态现代化目标是客观存在的,它能否实现,如何实现,是需要专门研究的课题。
(1)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结果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结果,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
首先,六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就世界而言,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结果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生态转型的完成,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二是自然环境的改善,环境压力趋向最小;三是生态效率的提高;四是生态结构和生态制度的成熟;五是生态观念的成熟和普及,六是生态相关国际差距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适用于国家和地区。
其次,生态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生态现代性,目前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自然化、现代化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互利共生等。随着生态现代化的进步,生态现代性的新特点还会出现。
其三,两类国家的动态平衡。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结果也是动态变化的。在某一历史时刻,大约只有20%左右的国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它们属于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大约80%左右的国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属于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可以降级为非现代化的国家,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可以升级为现代化国家;两类国家的地位升降,处于动态平衡中。
(2)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和地区的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方面是国家和地区自身的生态现代化,一个方面是追赶、达到和保持生态转型的世界先进水平。自身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是完成生态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与环境退化的脱钩。由于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需要制定不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广义生态现代化有两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政策目标。
第一个目标: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脱钩;
第二个目标: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个目标:完成某个历史阶段的特定阶段目标,属于政策性目标。
(3)广义生态现代化目标的特点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四个目标有不同特点。
第一个目标的特点:理论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完成,但完成的时间有先后。
第二个目标的特点:符合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只有2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8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属于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部分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能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属于相对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国家。这个目标始终是一个动态目标,而且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地位可变迁原理,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可以降级为非现代化国家,相对非现代化国家可以升级为现代化国家;地位转移有一定的概率。
第三个目标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目标都会也应该有所不同。
(4)广义生态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够实现,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第二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概率问题。在任何时候,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多数国家不可能实现第三个目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说,20%的国家和地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那么,就有80%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政策问题。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有关,也与各种内外因素有关。
4、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影响因素是限制因素,有些影响因素是动力因素。生态现代化的动力因素,来源于国家的各个方面。
(1)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模型
研究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首先需要建立动力模型。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模型:
生态现代化 = 生态进步 × 经济生态化 × 社会生态化 × 国际相关地位变化
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因素(动力因素),例如
生态进步:生态意识、环境知识创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环境压力下降等。
经济生态化:生态意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非物化、企业环境责任等。
社会生态化:生态意识、环境运动、生活质量(后物质价值)、环境政治等。
国际地位变化:生态意识、国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环境贸易和转移等。
在这些动力因素中,有些是原动力,有些是派生动力。
原动力:生活质量(后物质价值观)、生态安全、知识创新等。
派生动力:生态意识、生态运动(公民社会)、生态政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环境责任、结构非物化、国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贸易等。
归纳起来,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是:3个原动力和9个派生动力(图2-17)。
所以,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Melp =( Pels + Pqol + Pki )×( Peli + Pelm + Pelp + Pced + Pti + Pii + Psdm + Piep + Piet)
其中,Melp指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Pels 指生态安全的作用力,Pqol 指生活质量的作用力,Pki 指知识创新的作用力;Peli 指生态意识的作用力,Pelm 指生态运动的作用力,Pelp 指生态政治的作用力;Pced 指企业环境责任的作用力,Pti 指技术创新的作用力,Pii 指制度创新的作用力,Psdm 指结构非物化的作用力,Piep 指国际环境政治的作用力,Piet 指国际环境贸易的作用力。
(2)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原理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有12个之多,那么,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广义现代化理论认为,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力资本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国家创新体系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生态现代化。所以,可以建立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
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根据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引入新东西、引入新概念和制造新变化,新是指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知识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它指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某种新知识,或首次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一种新组合和新组合首次应用。从知识创新到现代化的链式关系,就构成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
生态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同样适用于生态现代化,也是生态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图2-18)。简要地说,在生活质量和生态安全需要等的推动下,发生生态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它们推动了新科技、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生态现代化的进步;全过程每一步都有反馈调节,形成循环推动的反馈环。
图2-18 生态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简化模型)
注:虚线为信息反馈,实线为作用路径。
广义生态现代化过程中,先行国家和后进国家,其动力会有所不同。先行国家,创新的作用比较大;后进国家,学习的作用比较大,国际环境政治和贸易的作用比较大。
5、广义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
广义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时间跨度和道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现代化,必然有自己的路径和不同阶段的模式。路径指在生态现代化的起点与终点(目标)之间的道路,它具有方向性、阶段性和结构特征。模式是生态现代化的路径的一个截段,是生态现代化的各个关键要素的一种组合(配方),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现代化的某一个阶段,取得明显的成功或失败,人们就会把这个阶段的路径及其特征归结为“一种模式”,并给模式命名。模式是生态现代化的经验和实践的代名词。
在21世纪,生态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图2-19),它们都有细分路径和多种模式。
图2-19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三条基本路径
(1)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三条路径
根据生态现代化的起点和终点的不同,可以把生态现代化路径分为三条基本路径:全面生态现代化、综合生态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每一条基本路径又有许多的细分路径。例如,全面生态现代化路径的细分路径,至少包括12个分领域的路径(表2-23)。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其实分别是这12条分领域路径的“包络线”。
根据路径可选择原理,生态现代化没有标准路径,没有最佳路径,只有合适的选择。因为,每一条路径的适用性不同,同一条路径对不同国家是不等价的,没有一条路径是对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适用的。合适路径的选择,既受国家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地理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制度和偏好的影响。而且,路径的可选择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和起点依赖性,路径选择与现代化成就有紧密关系,路径选择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
(2)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多种模式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模式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可以创造不同的成功模式和失败模式。这些模式又成为后来者研究、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在21世纪有三条基本路径,与之对应的是三类基本模式。第一类是非物化、绿色化和生态化三结合模式。第二类是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结构生态化三结合模式。第三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管理三结合模式。在三种基本模式里,又有许多的亚模式。
广义生态现代化包括生态效率、生态结构、生态制度、生态观念等的现代化,涉及现代化全部领域的生态转型。广义生态现代化的模式就是这些生态转型要素的某种组合。一种模式就是一种要素配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需要不同的要素配方。适合于某个国家和地区某个历史阶段的要素配方,可能不会完全适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广义生态现代化的规律性,先行国家的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一些模式,往往成为后进国家的参照,但不能完全照搬或重复,因为后者与前者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6、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分支理论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包括:全面生态现代化、综合生态现代化、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不同领域的生态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生态现代化,可以直接采用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全部原理;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其实就是被动地接受生态现代化的辐射,采用生态现代化的部分原理。所以,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综合生态现代化。
综合生态现代化,是综合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协同。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包括综合现代化,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也有综合生态现代化,它们是对应的。事实上,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组路径,是一组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可能选择的路径,是广义生态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图2-19)。
在21世纪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生态现代化(个别发达国家没有进入);发展中国家有三种情况:刚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也没有对生态现代化做出响应的、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但对生态现代化做出积极响应的。
在21世纪前50年,发达国家只能继续推进生态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第一,直接采用生态现代化,适合于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第二,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对第一次现代化进行生态修正;第三,同时推进综合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结构生态化并进。第三种选择就是所谓的“综合生态现代化”,它是综合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合成,是一条新型生态现代化路径。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不同,终点(赶上发达国家的时间)也不同,所以,综合生态现代化不是一条路径,而是一组路径。
我们可以借鉴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方法,构建综合生态现代化理论。综合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其中,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与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有关内容是重合的。所以,我们重点分析综合生态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表2-36)。
表2-36 综合生态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要素
|
基本内容
|
定义
|
综合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的一条基本路径,它是综合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一种有机结合,主要包括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降低农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改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以及相关国际地位的提高
|
过程
|
综合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以及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它遵循综合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基本特点是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结构生态化的三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逐步脱钩
|
结果
|
追赶和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包括现代化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互利耦合,实现非物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等。完成标志是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
|
动力
|
主要动力包括经济增长、教育发展、生活质量(后物质价值)、生态安全、知识创新、生态意识、生态运动(公民社会)、生态政治、企业环境责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非物化、国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贸易等
|
模式
|
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时期,综合生态现代化需要不同的路径和模式
|
综合生态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选择,是综合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复合体。它要求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结构生态化,降低农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逐步赶上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生态现代化。
综合生态现代化需要完成三个转变(图2-20)。首先,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其次,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这是综合现代化的要求。其三,从物质文明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是生态现代化的要求。生态文明既是知识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知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文明是知识文明在文明与环境关系方面的一种表现形态。
图2-20 综合生态现代化的示意图(文明结构变化)
综合生态现代化需要面对两大挑战。首先,综合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耦合;采用多大力度的生态现代化是合理的,将因地因时而异。其次,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冲突;国际环境政治和环境贸易,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此外,发达国家是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开始生态现代化的,或者说是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开展生态现代化的。所以,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小,环境压力较大。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相对而言,综合生态现代化的难度,要大于发达国家的全面生态现代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且,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将增大这种挑战。(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