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如果说,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是我们过去面临的国际环境,那么,世界生态现代化的现实,就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国际环境;世界生态现代化的未来,则是我们明天要面对的国际环境。所以,我们需要关注世界生态现代化的今天和明天。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现实水平,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首先,单个指标或单个领域的水平。其次,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其三,生态现代化阶段的进程。
1、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单指标和单领域的现实水平
单个生态指标的分析,可以按生态响应、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三个领域来分析,也可以按生态效率、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等四个层次来分析。所以,单指标分析可以和单领域分析结合起来。在第一章里我们分析了90多个生态指标的特征,就是按三个领域和四个层次来分析的。这里,以生态响应、经济与环境脱钩为例,略做说明。
首先,生态响应领域的水平(表3-2)。生态响应指自然系统对现代化的响应,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第一章包括生态响应的时序分析(22个指标)和截面分析(25个指标),第四章的生态现代化评价包括10个生态进步指标。
其次,经济与环境脱钩的水平(表3-3)。最近年OECD国家39个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率平均为52%。其中,绝对脱钩率为33%,相对脱钩率为19%。28个国家脱钩指标个数和指标脱钩率都与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显著相关。日本等18国的脱钩率超过50%,芬兰等7国脱钩率超过70%(图5-2)。发达国家环境进步与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有关。
2、世界生态现代化指数的现实水平
本报告第四章对过去34年世界生态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定量评价。其中,关于2004年世界生态现代化的评价结果,反映了世界生态现代化的现实水平。
2004年,118个国家获得评价结果,其中大约有58个国家已经进入生态现代化,约占国家总数的49%。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值为97分,最小值为33分。瑞士等15个国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西班牙等37个国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巴西等40个国家处于世界初等水平,中国等26个国家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其他14个国家没有评价结果。
2004年,世界五大洲的生态现代化水平,欧洲最高,美洲紧跟其后,亚洲排在第三,非洲排在第四,大洋洲只有3个国家参加评价(表3-4)。2004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中等水平的国家,欧洲约有27个,美洲有15个,亚洲有6个,非洲有2个,大洋洲有2个。
表3-4 2004年世界生态现代化水平的地理分布
分组
|
合计
|
国家(个数)
|
比例(%)
|
|
国家数
|
%
|
非洲
|
美洲
|
亚洲
|
欧洲
|
大洋洲
|
非洲
|
美洲
|
亚洲
|
欧洲
|
大洋洲
|
先进水平
|
15
|
13
|
-
|
1
|
1
|
13
|
-
|
-
|
5
|
5
|
32
|
-
|
中等水平
|
37
|
31
|
2
|
14
|
5
|
14
|
2
|
6
|
64
|
23
|
34
|
67
|
初等水平
|
40
|
34
|
18
|
5
|
8
|
10
|
-
|
58
|
23
|
36
|
24
|
-
|
最低水平
|
26
|
22
|
11
|
2
|
8
|
4
|
1
|
35
|
9
|
36
|
10
|
33
|
合计
|
118
|
100
|
31
|
22
|
22
|
41
|
3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注:根据生态现代化指数进行国家分组(详见第四章)。欧洲国家包括前苏联解体后的新成立国家。
3、世界生态现代化阶段的现实水平
2004年,世界大约有58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其中,丹麦等10个国家处于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期,瑞士等48个国家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2004年,进入生态现代化的国家比例,美洲约为59%,欧洲约为49%,亚洲约为46%,非洲约为45%,大洋洲约为33%(表3-5)。
4、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国家特征
首先,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有多种模式。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进程不同步,2004年有些达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期,有些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有些尚没有进入生态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的特点不同,欧洲国家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北美国家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有些发达国家只是现代化的部分生态修正。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现代化有多种选择。发展中国家是生态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它们基本是学习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的地域性创新。2004年,已经有41个发展中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其中7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期。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继续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向生态现代化转变。第二种是在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有选择地推进生态现代化,实质是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第三种是综合生态现代化,走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相对而言,第一种选择是保守的,第二种选择是比较稳妥的,第三种选择是积极的和有希望的。(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