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必须适合中国国情。由于生态现代化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分析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现实条件,还要分析历史过程和未来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本节所说的中国生态现代化,大部分内容是指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生态现代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生态现代化需要专门分析。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回眸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与中国环境史或生态史的关系非常紧密。近年来,中国环境史或生态史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研究论著正在涌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系统历史回溯,需要大量的生态史和思想史研究。显然,那样做就会超出本报告的范围。所以,我们仅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概要地陈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简史。
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分析,可以沿着三条线路进行。第一条线路是按层次分析:按生态效率、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二条线路是按方面分析:按生态进步、生态转型和国际地位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条线路是按领域分析:包括生态响应、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3个分领域和12个子领域。我们选择从生态观念、生态制度、生态结构和生态效率等四个层次,简介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1、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起源
就像世界生态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生态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从1840年算起,中国现代化已经有160多年历史。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清朝末年的现代化起步、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中国生态现代化,是在全面现代化阶段逐步发生的。
在全面现代化阶段,随着现代生态意识的传播,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世界生态现代化的许多做法被采用。根据生态现代化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判断,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兴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现代环保的探索期、现代化的生态修正和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图3-3),中国生态现代化大致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主要事件
|
|
现代化生态修正
1978~1998年
|
生态现代化起步期
1998年以来
|
1998年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00年发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
|
1978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
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三同步”和“三统一”
1984年成立国家环保局(1998年升级为国家环保总局)
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
现代环保探索期
1949~1977年
|
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
1963年发布《森林保护条例》
1972年派团参加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拟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等
|
图3-3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起步
首先,现代环境保护的探索期。环境保护,不是新事物,而是自古有之。相对而言,古代环保的范围比较窄,更多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现代环保的范围比较宽,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污染防治等。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资源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并制定了一些管理法规,如《森林保护条例》和《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等。1972年联合国召开首次人类环境大会,中国派团参加。197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促进了现代环保的发展。
其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1978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环境保护作出宪法规定。1979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为建设“三同步”和效益“三统一”)。1984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随后的10年里,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治。这些措施,是对第一次现代化内容的局部修正。它们也是生态现代化启动的前期准备。
其三,生态现代化起步期。1998年,中国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建设。同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级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年国家发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现代化与生态建设,开始走向协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到1996年,中国农业与化肥消费、工业与有机废水污染、经济与能源消费、经济与CO2排放等指标,已经达到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图3-3)。这是生态现代化起步的数量标志。
2、中国生态观念的变迁
生态观念,一般指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生态观念随着时间推移而变迁。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非常有限,对自然力量充满畏惧,而且人口密度和资源压力都相对比较小。在农业社会,森林砍伐和开荒种地,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由于农业文明的地理差异和进程不同步,生态观念就具有了地域和文化特点。在工业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频繁,生态学和现代生态意识逐步产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从地区现象,上升为国家现象和世界问题;同时现代科技发展也引发全球性思考。随着知识革命和生态革命的推进,发达国家先后开始了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转变。在生态现代化理论中,现代生态观念指现代社会关于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
如果说,传统社会的生态观念是传统生态观念,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那么,现代社会的生态观念是现代生态观念,是关于人类发展、世界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传统生态观念,主要基于有限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愿望。现代生态观念,则以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等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现代化过程包含从传统生态意识向现代生态意识的转变。
(1)中国生态观念的历史变迁
从广义现代化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表3-15),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远古时期)、农业社会(古代时期)和现代化阶段;现代化阶段又包括现代化起步、局部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等三个小阶段。在不同阶段,中国的生态观念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成有所不同。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同其他地区的原始部落居民一样,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他们需要与动物竞争生存空间。在农业社会,中国生态观念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流派(王如松和周鸿 2004),包括儒家的稳定共生、道家的师法自然和顺应自然、法家的积极进取和管理、阴阳家的系统思维和循环转化、医家的天人合一和辨证思维等。在现代化阶段,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顺应自然、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观念各有市场,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原理等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生态观念逐步成为主流观念。
表3-15 中国生态观念的历史演变
中国生态观念的历史分析,可以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思想分析维度。通过历史文献和思想史的比较研究,鉴别生态观念的历史变迁。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其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献数不胜数。生态观念变迁的历史文献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纯朴的生态观念,很多时候是一些思想家或历代先贤的个人观点,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特定人群及阶层中产生了影响;它们可能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观念,而且可能与当时社会实践有很大距离,甚至是与社会实践相冲突的。
第二个维度是实践分析维度,分析中国环境变迁的实际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态观念。这种研究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宋豫秦等 2002);中国历史沿革与环境变迁紧密相关,受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影响,当然,人口规模和频繁战争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实践中,既有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法规,也有大规模的环境破坏(王玉德 1996)。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既有环境保护的科学理论和法规,如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也有大范围的环境破坏(金鉴明 1991)。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在过去的4000多年里,中国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整体退化、局部改善(表3-16)。显然,这种局面需要彻底扭转。
表3-16 中国生态变迁的历史趋势
资料来源:孙鸿烈主编 2005(本表由原书的表1-4-1、表1-4-2、表1-4-4合并而成,并增加、调整和改动了部分内容。森林覆盖率反映的是森林规模,没有体现森林质量的差别)。樊宝敏,董源 2001。
中国生态观念的历史分析,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在中国社会里,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并不是一个罕见现象。所以,生态观念的研究,仅有历史文献分析是不够的,还要有事实检验。实践维度的分析能够提供相对令人信服的生态观念变化的知识,但研究难度大,历史数据很难获取。两者相互验证,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总体而言,中国生态观念是一个演进过程。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态观念有所不同。从有关文献资料和中国环境变迁的实际结果来看,中国的传统生态观念,更多是“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的三元复合体;在不同时空和不同阶层,三元复合体的结构特征有所不同,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实质内涵有所演变。从表现形式看,中国历史显示,没有单一的生态文化,只有多元的生态观念。中国的现代生态观念,与世界趋势基本同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环境运动和国际环保合作,以及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中国现代生态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实质影响。生态现代化将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2)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观念
中国现代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清朝末年的现代化起步、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在现代化的三个阶段,中国的生态观念在逐步变化。
首先,现代化起步阶段。生态观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传统的生态观念,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现代工业开始推进,风水迷信依旧盛行,生态和环境继续恶化。
其次,局部现代化阶段。尚没有证据显示,生态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局部工业化和现代化,加速了环境变迁,频繁战争加剧了环境退化。
其三,全面现代化阶段。中国的生态观念逐步发生变化,现代生态意识逐步成为主流观念。首先是生态学和现代生态意识得到广泛传播,我国生态学家如马世骏等做出重大贡献。其次,国际环境运动对中国产生实质影响。其三,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加剧,粮食安全受到特别关注。其四,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和破坏。其五,现代化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其六,环境保护成为国家法律,生态建设成为国家规划。
3、中国生态制度的变迁
生态制度是关于生态和环境的相关法规和管理机制,它与生态观念是相互促进的。虽然古代社会也有环境保护制度,但现代生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才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专题研究。关于生态制度变迁的研究,目前尚非常薄弱。
自古至今,中国各个朝代都有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和管理措施(3-17)。但是,现代生态制度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1949年以来,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00多项,同时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有660多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现代法规体系。迄今中国已经参加50多项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条约(国务院新闻办 2006)。
中国现代环境管理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73年。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2年成立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级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也参与环境管理。在此期间,各级政府建立了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中国已经基本形成现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国家计划和措施。例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县、ISO1400国家示范区、环保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环保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消费与环保认证、《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科技关键技术研究、绿色技术和新能源研究、全国生态现状调整等。近年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中国现代生态制度建设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但环境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4、中国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的变化
如果说,生态观念和生态制度的变化是定性的,那么,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的变化就是定量的。在本报告里,生态效率是生态学中的生态效率概念的推广,生态学的生态效率指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转换效率。本报告的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是指现代化过程中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相关的各种效率和结构,如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环保效率、资源结构、污染结构、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结构等。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分析,可以是单指标分析,如第一章分析了100多个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指标;也可以是综合分析,如第四章的生态现代化指数(包括30个评价指标)。由于历史数据有限,我们主要分析全面现代化阶段的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的变化。
(1)中国生态效率的现代变化
中国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就必须持续提高生态效率。反映生态效率的指标很多,如土地生产率、淡水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物质生产率、粮食单产、森林生产率、环境保护的效率等。生态效率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管理水平、现代科技、人力资源素质和国际环境等紧密相关。这里选用耕地资源、农业土地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和物质经济效率为代表,简要说明生态效率变迁。
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主要指标。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在过去30多年里有所下降(表3-18)。随着可开垦荒地的减少,城市化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未来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会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超过日本,略高于英国,低于印度、墨西哥、法国、美国和世界平均值。2001年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可耕地面积,没有显著关系。
表3-18 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变化 单位:公顷/人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比例
|
中国
|
0.14
|
0.12
|
0.11
|
0.10
|
0.11
|
0.11
|
0.10
|
0.11
|
0.11
|
100
|
印度
|
0.32
|
0.29
|
0.27
|
0.24
|
0.21
|
0.19
|
0.17
|
0.16
|
0.15
|
140
|
墨西哥
|
0.51
|
0.43
|
0.38
|
0.34
|
0.31
|
0.29
|
0.28
|
0.25
|
0.25
|
224
|
日本
|
0.06
|
0.05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3
|
32
|
德国
|
0.16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0.14
|
0.14
|
0.14
|
130
|
法国
|
0.39
|
0.34
|
0.33
|
0.32
|
0.32
|
0.32
|
0.32
|
0.31
|
0.31
|
282
|
英国
|
0.14
|
0.13
|
0.12
|
0.12
|
0.12
|
0.12
|
0.10
|
0.10
|
0.10
|
88
|
美国
|
0.91
|
0.92
|
0.86
|
0.83
|
0.79
|
0.74
|
0.68
|
0.63
|
0.61
|
555
|
高收入国家
|
0.50
|
0.50
|
0.47
|
0.46
|
0.45
|
0.43
|
0.40
|
0.39
|
0.38
|
344
|
世界平均
|
0.39
|
0.36
|
0.33
|
0.30
|
0.28
|
0.27
|
0.25
|
0.23
|
0.23
|
207
|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6。注:比例为最后年(2002年)中国与其他国家数值的比例,后同。
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用地),在过去30多年里在上升(表3-19)。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墨西哥,但低于印度、英国和美国,与日本、德国和法国的差距非常大。农业土地生产率,发达国家内部的差异也很大。
中国能源生产率(GDP/能源消费),在逐步提高。中国能源生产率,高于印度,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都比较大(表3-20)。2002年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差约4倍。
中国物质经济效率(工农业增加值/工农业劳动力),过去40多年在提高。2001年中国物质经济效率,高于印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表3-21)。
表3-21 中国物质经济效率的变化 单位:2000年价格美元/人
|
1960
|
1970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1
|
比例
|
中国
|
150
|
209
|
269
|
-
|
450
|
777
|
1093
|
1161
|
100
|
印度
|
309
|
349
|
-
|
-
|
482
|
550
|
601
|
618
|
53
|
墨西哥
|
-
|
5501
|
5992
|
-
|
6423
|
7668
|
9390
|
9110
|
785
|
日本
|
9541
|
26592
|
41257
|
45749
|
59087
|
57171
|
63398
|
63064
|
5432
|
德国
|
-
|
-
|
-
|
-
|
-
|
32725
|
36770
|
37065
|
3193
|
法国
|
-
|
-
|
23471
|
26446
|
35832
|
40192
|
47463
|
48590
|
4185
|
英国
|
-
|
-
|
24492
|
27981
|
35249
|
40111
|
46566
|
47181
|
4064
|
美国
|
-
|
-
|
37071
|
42493
|
47716
|
53625
|
64376
|
62402
|
5375
|
高收入国家
|
-
|
-
|
29774
|
33968
|
39859
|
42416
|
49610
|
49199
|
4238
|
世界平均
|
-
|
-
|
2992
|
2968
|
4529
|
4841
|
5185
|
5067
|
436
|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6。
(2)中国生态结构的现代变化
生态结构反应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结构。生态结构的变化,既有自然变化的因素,也有经济活动的影响,与生态效率紧密相关。提高和改善生态结构,是提高生态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下面,农业用地比例、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比例)、污染结构(工业有机废水)和环境损耗比例为代表,简析生态结构变化。
农业用地比例指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反映国土质量、土地结构和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用地包括可耕地、多年生作物用地(包括果树地)和永久牧场。2002年中国农业用地比例,低于英国和印度,超过美国和德国,超过世界平均值和发达国家平均值(表3-22)。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农业用地比例在上升,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用地比例在下降。这说明发达国家注重土地保护和合理使用,同时土地生产率在提高。
表3-22 中国农业用地比例的变化 单位:%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比例
|
中国
|
38.1
|
40.3
|
43.1
|
46.6
|
53.2
|
57.0
|
57.3
|
58.8
|
59.4
|
100
|
印度
|
59.6
|
59.9
|
60.8
|
60.7
|
60.9
|
60.9
|
60.8
|
60.8
|
60.9
|
103
|
墨西哥
|
51.3
|
51.2
|
51.5
|
51.9
|
52.4
|
54.2
|
56.2
|
56.2
|
56.2
|
95
|
日本
|
19.1
|
18.3
|
17.1
|
16.5
|
16.1
|
15.6
|
14.9
|
14.4
|
14.2
|
24
|
德国
|
56.0
|
54.5
|
53.9
|
53.1
|
52.3
|
51.7
|
49.7
|
48.9
|
48.6
|
82
|
法国
|
61.8
|
59.1
|
58.8
|
57.7
|
57.2
|
55.6
|
54.6
|
54.0
|
53.7
|
90
|
英国
|
81.3
|
78.3
|
77.1
|
76.7
|
75.4
|
75.6
|
72.1
|
70.4
|
70.3
|
118
|
美国
|
47.6
|
47.4
|
47.0
|
46.7
|
47.1
|
46.6
|
45.9
|
45.1
|
45.0
|
76
|
高收入国家
|
37.9
|
38.1
|
38.1
|
38.0
|
37.8
|
37.3
|
36.8
|
36.2
|
35.9
|
60
|
世界平均
|
36.9
|
37.4
|
38.0
|
38.3
|
39.1
|
39.9
|
38.3
|
38.5
|
38.5
|
65
|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6。注:农业用地包括可耕地、多年生作物用地(园地)和草地。
可再生能源包括六种能源:燃料和废物能、水能(水电)、地热、太阳能、风能、海洋潮汐能等,不包括化石能源和核能。可再生能源比例指可再生能源占初级能源供应(TPES)的比重。在过去30年里,中国可再生能源比例在下降(表3-23)。
工业有机废水污染(工业废水的生化需氧量)是衡量工业水污染的重要指标。在1980~2001年期间,中国工业有机废水排放,经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最大值为1997年的每小时约354吨。2000年,中国工业有机废水排放量,大约是美国的3倍、英国的10倍、法国的21倍、墨西哥的21倍和印度的4倍(表3-24)。
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环境损失指CO2排放的损失和避免颗粒物排放的预期成本,环境损失比例指环境损失占国民收入(GNI)的比例。在1970~1990年期间,中国环境损失比例在上升;1990年以来环境损耗比例有所下降(表4-25)。2003年,中国环境损失比例,大约是美国的5倍、日本的6倍、英国和德国的10倍、法国的16倍、墨西哥的3倍。
(3)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变化
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可以通过生态现代化指数来反映。生态现代化指数包括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的30个关键指标。本报告第四章评价了过去34年的世界生态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到1970年以来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变化(表4-19)。1970年以前世界尚没有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
在1970~2004年期间,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在提高,从25分提高到42分,提高17分;世界排名从1990年第92位提高到2004年第84位,提高8位。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相比,绝对差距为57分,相对差距约为1.4倍;与世界平均值相比,绝对差距为17分,相对差距约为0.4倍。根据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程度,中国大约在1996年前后进入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目前中国的生态现代化,不是全面生态现代化,而是综合生态现代化。
4、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中国生态现代化,从现代环保的探索、现代化的生态修正到生态现代化的起步,已经有30多年历史。大致可以说,中国生态现代化基本与世界同步,但生态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比较大。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环境灾害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水平比较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造成的环境压力并存;另一方面是我国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有限,经济冲动远远超过环保压力。现在就总结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还为时过早。但简要的历史经验的分析,可以为后面的战略分析做准备。
首先,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战略转型。中国生态现代化并不是一种“自然演化”,而是人为的和被迫的,更多是一种应急反应。简单地说,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压力,环境压力对经济社会有反作用力;环境压力有起有伏,环境压力的反作用力时高时低;对环境压力的高反作用力的及时反应,就是应急反应。这是生态现代化后进国家的普遍现象,也是生态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早期现象。目前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大国际差距,与此不无关系。如果我们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从被动的“应急反应型”转向主动的“预防创新型”,那么,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成功,就是可以期待的。
其次,中国生态现代化遵循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生态现代化包含生态效率、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的深刻变化,包括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模式的生态转变,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变等。显然,中国生态现代化必然包含这些内容,并遵循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现代化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这就决定中国生态现代化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必须要探索适合中国现代化水平和地理条件的新型道路。我们认为,中国可以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
其三,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建立高效的环境立法和执法机制。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体系。虽然已经有了环境立法和执法部门,但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动态的,环境立法需要跟上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执法和管理不到位,没能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的发生。所以,我们需要完善环境立法和执法的机制,提高环境管理的法治水平。
其四,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统计和评估机制。中国已经建立了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观测、环境统计和环境评价制度。但是,目前的环境统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与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需要是有差距的。科学的环境统计和环境评估,是实施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建议编辑出版《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鉴》,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评价,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其五,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的国家。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比较严重,但是,西部是中国的淡水资源和矿物资源的战略基地。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一些湿地、山区、森林地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它们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的发展,需要考虑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于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同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其六,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建立民主合作机制。过去20多年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政府行为占主导地位,环保专家发挥重要作用。污染企业往往与政府发生冲突,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民间环保组织(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合理发挥;社区居民缺少环境信息,常常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污染企业与环保部门,“地下交易”行为时有发生。生态现代化,需要全民参与。如果能够建立信息公开、民主参与、全民合作的环境保护新机制,那么,控制环境恶化是可能的。
其七,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建立环境诚信机制。环境管理以环境监测统计为基础,环境监测统计以诚信为基础,诚信以民心人心为基础。在过去20多年里,在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统计过程中,欺瞒欺诈、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形象工程等现象,可谓屡禁不止。尽管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但造假者仍不乏其人。建立环境诚信机制,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罚的现象;真正做到,守法为荣,违法则罚。其实,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八,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度。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保护环境。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有些关键的社会岗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将产生比普通人更大的环境风险或环境后果。对于这些岗位,需要建立环境责任制度,约束当事人的环境行为。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度,需要杜绝集体负责集体不负责的现象,做到定岗定责,责权到人。重大环境决策,谁签字谁负责,并适当追究长期环境后果责任。
其九,中国生态现代化需要理性和坚持不懈。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理想和实干的结合。目前,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的生态现代化,环境质量在不断改善,将来的环境还会更好。中国的生态现代化,虽然已经起步,但前面的路还很漫长。2004年我国生态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大约为118个国家的第100名。我们要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大约需要50年;要达到发达国家未来完成生态现代化时的水平,就需要更长的时间。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完成,农牧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很严重,许多地区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压力将大于环境保护的压力。生态现代化涉及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转化、局部利益和全民利益的平衡。所以,我们要有实现生态现代化的理想,也要非常理性和理智地处理各种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发展的蓝天,没有蓝天的发展,都不是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奋斗之路。喊口号喊不来现代化,实现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