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阐述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需要有战略措施来实现。科学合理的战略措施,是成功的前提。战略措施和战略重点的选择,既要遵循生态现代化的规律,又要适合中国国情。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生态现代化,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不是单纯的污染治理,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以人为本,而是经济与环境互利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协调家庭、社会与地球(小家、国家与人类)的利益冲突,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国民经济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种利益的和谐统一(简称利益三统一)。然而,在传统观念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经典现代化是以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这是基于工业化和工业经济的传统做法。生态现代化,要求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现代化与环境退化的绝对脱钩,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步。由于中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所以,我们既需要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巨大环境损害,又要转变现代化模式,避免新的环境损害。转变现代化模式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环境损害。显然,我们需要完成三大任务: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现代化转型过程的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如果在2050年全面完成上述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那么,中国的天就将是蓝色的天,中国的水就将是清澈的水,中国的人就将是健康长寿的人。在此基础上,在21世纪后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将有可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战略,要求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是生态现代化战略的一种规划方案。未来20~50年是我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时期。要实现生态现代化路径图提出的目标,需要系统和全面的战略研究和系统工程设计,制定操作方案。这是一项需要众多专家和全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动态研究和适时调整。我们认为,未来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重点,需要考虑三个突破、三个布局和三个安全(图3-19)。
图3-19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要点示意图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三个突破
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生态现代化,就是这个道理的应用。它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
概要地说,生态现代化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人的行为,既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又受自身观念的支配。如果个人不能建立和具备现代生态观念,那么,人的行为模式的生态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基本特点是“三化一脱钩”,即经济的轻量化(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良性耦合,可以简称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主要特点是“三化一脱钩”,即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轻量化(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脱钩、生活质量与环境进步正向耦合,可以简称为生态社会。随着三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将逐步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四个核心目标:高效低耗、无毒无害、脱钩双赢、互利共生。显然,这些内容也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所以,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可以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三个领域为突破口,以“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从源头入手,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冲突,实现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真正实现环境管理模式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表3-48)。
表3-48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三个突破口和“三化一脱钩”
注:“三化一脱钩”是一个有机整体(表2-22),它们相互关联,内涵部分交叉,效果相互支持。逆向脱钩指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包括相对脱钩(环境退化速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和绝对脱钩(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指标零增长或负增长)。正向耦合指经济增长和环境进步实现良性互利耦合。
1、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系统分析了经济现代化原理,提出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其中,有些内容涉及生态经济,例如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绿色工业化道路等。从生态现代化角度看,经典经济现代化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经济生态化来解决。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建设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的轻量化(非物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良性耦合,是我国未来50年生态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五个转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国内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变。协调五个转变,实现经济生态转型,难度很大。如果获得成功,将彻底扭转经济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消除环境退化的经济源头。目前,中国经济的“三化”水平比较低(表3-48),要赶上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尚需40年左右,但部分环境指标已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
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阐述了未来50年中国生态经济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和12个监测指标。要全面完成基本任务,至少需要采取五项措施。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战略目标:在2020年,经济“三化”达到世界初等水平,全部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在2050年,经济“三化”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经济与资源、能源、物质和污染等完全脱钩,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良性耦合,部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基本任务:经济“三化”从世界低等水平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平,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关键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互利耦合;资源和物质生产率提高10到30倍,工业和经济废物密度下降90%左右,工业废水和废物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转型过程的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战略措施:采用绿色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实施污染治理工程、循环经济战略和绿色服务战略等五项措施,促进经济的“三化”转型。
关于五项战略措施,都有待专门研究。这里,简介它们的主要内容。
(1)继续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走绿色工业化道路,降低新增环境压力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简单地说,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的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和生态化修正,是工业化、经济信息化、经济知识化、经济绿色化、经济生态化和全球化的系统整合。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走绿色工业化道路,降低新建工业的环境压力。关于绿色工业化需要专题研究,它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环境风险较大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设施和生产设施的“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使用;
第三,新建工业项目的“三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环境管理标准;
第四,新建工业项目的园区环境,必须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第五,新建工业项目的废物处理和有毒有害物品管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
第六,新建工业项目的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和产品包装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环境风险较大的新建项目,必须建立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档案;
第八,鼓励新建工业项目,采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绿色工艺、面向环境的设计、生命周期评价、ISO14000认证、环保产业认证和环保产业标志等;
第九,鼓励新建工业项目,采用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战略;
第十,建立和实施环境责任制度,积极探索适度延伸企业环境责任的政策措施等。
(2)促进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降低工业污染
传统工业,特别是资源密集、能源密集和污染密集的传统工业,需要进行工业流程的环保再造,以控制和降低工业污染。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六种措施。
第一,对为传统工业提供环保产品的环保产品,以及实施环保技术改造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工业的环保再造。
第二,调整和完善环境税费、排放配额和排放许可证制度,相对提高企业污染排放的成本,相对降低企业污染控制的成本,提升企业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经济动力。
第三,制定和实施污染密集的产业、地区和流域的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允许排放配额和排放许可证的市场交易,但要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四,制定危险物品和有毒化学物品清单和申报制度,严格监控危险品和剧毒品的工业代谢和区域流动;相关企业的法人代表或总经理,应该成为企业的“环境责任法人”。
第五,政府环保部门,采用环保信息公开;鼓励和保护污染密集地区的居民,积极监督企业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六,鼓励相关企业申请绿色产品、环保产品、ISO14000和环保标志认证等。
(3)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清除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污染遗留
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在传统工业和污染工业集中的地区和流域,实施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清除历史遗留污染,并控制和减少新的污染发生。
(4)继续推进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
继续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鼓励循环经济园区和示范区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发展。
(5)实施绿色服务工程,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三化”转型
实施绿色服务工程,鼓励现代绿色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绿色服务业的范围包括:生态旅游、体育服务、健康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广告服务、培训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
绿色服务工程的具体方案,需要专题研究。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加快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降低服务业的能源和资源消耗;
第三,提高服务业的劳动和资源生产率;
第四,改善和提高服务业的工作环境质量;
第五,控制和降低服务业的废物和有毒有害物的排放;
第六,促进服务业废物的循环利用等。
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五个方面是重点内涵。但是,仅有这五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的生态转变,也是必须的。
2、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当务之急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系统分析了社会现代化原理,提出了我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其中,有些内容涉及生态社会,例如新型城市化的绿色城市化道路等。从生态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传统城市化产生的城市污染问题,可以通过社会绿色化和生态化来解决。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建设生态社会,实现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脱钩,生活质量与环境进步相互协同,是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综合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如果不能让人民认识和享受生态现代化的实惠,那么,生态现代化就将失去社会基础。没有全体国民的参与,生态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应该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认为,在未来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从生态现代化角度看,未来50年,中国社会还需要完成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从环境风险社会向生态安全社会的转变。所以,未来50年,中国社会将发生三个转变。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本期报告的主题是生态现代化,我们重点讨论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目前,中国社会的“三化”水平比较低(表3-49),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现在水平尚需要40年左右;而且人均物质和能源消费水平比较低,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脱钩的路还很漫长。
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阐述了未来50年中国生态社会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和12个监测指标。要全面完成基本任务,有五项措施是必须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战略目标:在2050年,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绿色生活和环境安全等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
基本任务:社会“三化”从世界低等水平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关键环境指标与生活质量实现良性偶合;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废水和废物处理率达到100%,人均服务消费提高50倍,环境风险下降20倍,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社会转型过程的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社会。
战略措施:采用绿色城市化道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和绿色消费工程等五项措施,促进社会的“三化”转型。
关于五项战略措施,都有待深入研究。这里,简介它们的主要内容。
(1)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建设绿色家园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出新型城市化战略,建议城市化、郊区化、城市信息化、城市知识化、城市绿色化、城市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协调发展,建设城乡平衡的绿色家园。通过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化道路,降低和控制新增加的城市污染。
绿色城市化道路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它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新建城区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新建城区如果有污染密集项目,必须实行建设项目与环保设施的“三同时”;
第三,新建城区必须实行供水、排水和废水处理的“三同时”,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
第四,新建城区必须建立废物收集和处理机制和基础设施,废物处理率达到100%;
第五,新建城区必须建立城市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预报制度;
第六,新建城区的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必须达到或高于国家二级标准;
第七,新建城区的公共卫生设施、城市绿化和环境设施必须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第八,鼓励新建城区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和废物循环利用;
第九,鼓励新建城区采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市等标准;
第十,鼓励新建城区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和实施环境责任制度,鼓励市民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发挥监督作用等。
(2)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
在现有城区和乡镇人口密集区,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普及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提高生活废水和废物处理率,提高人均绿化面积,逐步达到安全饮水、卫生设施、废水处理和废物处理的四个百分之百,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鼓励现有城区和乡镇人口密集区,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交通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鼓励新建和现有城区和乡镇人口密集区,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清洁“水源保护区”。同时,保证“水源保护区”的居民,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生活质量。
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和农村沼气工程,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能源结构。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享现代化成果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中国生态系统特点,划分中国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区。研究制定《国家地区开发法》,使区域开发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并严格依法管理。
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比例。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风景名胜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海洋环境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各类公园、各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当地居民能够享受现代化的成果。
在中央、省和市级财政建立三级生态补偿基金,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各级保护区的当地居民,能够达到国家或所在省市的平均生活水平;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能够与国家平均水平或所在省市的平均水平基本同步提高。同时要预防依赖心理的发生。
(4)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发挥城市服务功能,保障环境安全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利国利民。在未来50年,随着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推进,自然灾害的影响会逐步降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仍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应急、急救、援助、重建、保险、评估和统计制度,是需要研究的课题。自然灾害的预防,可以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提高环境安全性。
(5)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中国生态现代化,必须有市场支撑。虽然政府、环保专家和环保组织的引导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绿色市场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就有可能落空。
实施绿色消费工程,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鼓励有经济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居民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鼓励政府机构采用绿色采购政策,是扩大绿色市场的基础工程。
生态现代化的四方博弈模型假设:第一,一个开放市场上,一个商品有两个生产者、两种生产技术和两个消费者;第二,绿色生产者采用绿色技术和生产绿色商品,普通生产者采用普通技术和生产普通商品;第三,绿色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商品,普通消费者愿意购买普通商品;第四,两个生产者和两个消费者,将发生利益博弈,并有多种可能结果;第五,当绿色生产者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普通生产者、绿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物有所值的时候,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才能进行。
绿色消费工程的关键是诚信。绿色生产者必须保证绿色产品质量,政府和市场必须形成防止“假冒绿色产品”的机制,绿色消费者才会愿意支付绿色消费的“绿色费用”。
社会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五项措施,是必须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生态转变,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3、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关键所在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认为,国民素质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生态意识,就没有生态现代化。所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
目前,中国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收入水平,是当前的社会焦点。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国民经济和保护地球环境,是可以协调一致的。这就是生态现代化的理念。
在传统观念里,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产生环境破坏。如果用经典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个观点是可以修正的。如果采用生态现代化原理,可以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当然,达到生态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也涉及社会利益的调整。
中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否则将贻害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态现代化,就是解决现代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理论,而且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成功。生态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前进的方向,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最近几年,中国的污染问题和环境恶化,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科学理论和有效办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还将继续。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认为,提高国民生态意识已经刻不容缓,改变行为模式则是关键所在。
现代生态意识,以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谁签字谁负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社会进步与环境进步的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
建立现代生态意识,不仅要有环保和生态知识的普及,还要有法律基础、制度基础和科学基础。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建立国民现代生态意识。
(1)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
没有法律基础的生态意识,只是流动的社会观念,而不是法定的行为规范。借鉴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经验,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法定的行为规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岗位不同,责任有别。有些关键社会岗位,如企业法人代表、企业总经理、组织机构负责人、社团法人代表、环境评价工程师、工程设计师、环境审计员、环境质量监测员、行政首长、行政主管和环境管理官员等,这些岗位的行为效果和环境责任,大大超过其他社会岗位。所以,现代生态意识,应该首先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落实。
所以,建议适时修订国家《环保法》,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基本内容包括:关键岗位环境责任书、关键岗位环境审计书、环境责任20年有效期等。
关键岗位,上岗签订关键岗位环境责任书,离岗签署关键岗位环境审计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20年内有效。
(2)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
没有制度基础的生态意识,只有道德约束,没有行政约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树立现代生态意识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在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等级评价制度,也是有必要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识别出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关键项目(包括具有较大规模的项目);第二,定期对关键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评价周期可以考虑为5年到10年(特别关键项目每5年评估一次);第三,关键项目的关键岗位,采用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
(3)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奠定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
现代生态意识,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否则就会不切实际。现代生态意识,是关于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果人口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就会破坏合理的行为规范。所以,控制人口规模,是保证现代生态意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成功地实施了人口控制战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规模。尽管如此,目前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淡水资源的三个“钢性约束”,仍然没有解除(表3-50)。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人口密度低于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高于美国;人均耕地与英国相当,高于日本,低于德国、美国和印度;人均淡水与英国相当,高于德国和印度,低于日本和美国。而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资源的钢性约束仍将存在,中国三种资源的人均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3-50 中国人口和人均资源的估算
注:2010年至2100年的可耕地面积,是根据2000年可耕地面积,按1970~2000年年均增长率的计算结果。其中,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增长率为-0.2%,日本、印度和德国为零增长,世界平均增长率为0.2%。1900年和1950年人均可耕地面积,分别为1970年可耕地面积除以1900年和1950年人数。人均淡水资源,为2000年淡水资源除以各年人口数。如果按照中方案和低方案估算,中国2050年人口预计为13亿左右,2100年人口预计为10亿左右,中国人口峰值大约在2030年,约为14.5亿左右。
数据来源:UN 2004。World Bank 2005。
继续实施人口控制战略,控制人口规模。虽然人口控制是“一剂苦药”,并有“副作用”,会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与人口膨胀所诱发的社会危机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应该理性面对中国国情,积极寻求人口控制的“优化药方”,降低和化解它的“副作用”。未来20年是我国人口控制的关键时期。
(4)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
生态和环保教育,可以从上学开始。让中国的新生代,从小就认识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从小就了解他们生活的资源基础和生态条件,从小就意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
(5)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环境信息公开,既是对企业和政府的监督,也是对社会公民的责任。大家都来关心环境,大家都来监督环境,那么,那些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建议建立有毒物和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档案和排行榜,并定期公布有毒物和污染的排行榜。
发达国家,民间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政府环保组织,从冲突到合作,积极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政策制定,监督环境决策和环境政策的落实,维护公民的环境权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摘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