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

2011年08月31日15:2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途径 扶贫开发工作 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 坝系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 六盘山地区 旱作农田

第四章 任务与途径

一、强力推进生态移民扶贫攻坚工程,有效减少贫困地区人口

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紧密结合沿黄经济区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13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采取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向川区和非农领域转移,有效减少中南部地区人口,缓解中南部地区的生态和资源压力。按照山川结合、城乡结合、有地无地结合、宜工宜农结合、集中插花结合的思路,通过土地开发适度集中安置、在沿黄城市、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务工移民周转租赁住房等多种方式,把居住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宜人居、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的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的7.88万户34.6万贫困群众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靠工业的区域。着力培育和发展致富产业,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特色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移民示范区。

生态移民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上解决”的思路,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整合资源,统筹移民住房、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整村搬迁,稳步推进。移民安置以有水有土安置为主:一是开发土地集中安置。山区通过库井灌区、扬黄灌区节水改造、新建水源工程,对宜农荒地进行规模开发,集中安置。川区结合黄河金岸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中北部土地整理、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重大项目,挖掘利用川区土地资源,调剂国有农林牧场耕地,安置移民;二是适度集中就近安置。迁出县(区)在乡镇范围内,选择靠镇、近水、沿路的区域,采用集雨补灌措施对原有耕地进行改造,就近适度集中安置;三是因地制宜插花安置。根据各地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插花安置部分移民。争取到2015年,建设安置区234个,安置25.95万人,占移民总规模的75%。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新格局。 

劳务移民以建设务工人员集中安置区,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核心,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为主要手段,以有较强务工能力的农民家庭为对象,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就业转移,建立起促进贫困地区人口向沿黄城市带、城镇转移的长效促进机制。本着有利于务工家庭稳定安置的根本要求,落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平等的公共服务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做好就业岗位协调,提供就业信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务工者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劳务移民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失业困难救助等问题,在中南部贫困地区与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城镇、农业产业基地之间形成顺畅的劳动资源配置和人口迁移通道。按照“便于就业、集中居住”的原则,安置点主要规划在沿黄城市周边,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区附近和贫困地区的市、县城区、中心集镇。到2015年,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劳务移民安居保障租赁住房85万平方米,安置移民2.01万户8.65万人,占移民总规模的25%。

教育移民主要通过县域内、县域外和区外三个途径实现。将中南部地区初中优秀毕业生选拔集中到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并实施教育资助帮扶政策;生态移民地区初中未考上高中、宁夏六盘山高中和育才中学未考上大学的学生自愿到区内职业院校上学,实行免费教育。不断扩大生态移民迁入地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中心城市和接受生态移民教育的地区建设标准化中小学,为移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便利;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生态移民迁入地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全面建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每个地级市建成一个综合性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二、深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规划从2011年起,用10年时间,对全区具有发展条件的1118个贫困村进行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每批实施期为两年,分5批完成。“十二五”期间,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西部大开发“六到农家”的新要求,提升标准,增加投入,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结合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统一规划,集中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村均整合项目资金200万元,分期分批扶持122个乡(镇)的6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整村推进工作以县(区)为组织实施单位,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 鼓励和支持打破地域界线,开展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探索整村推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加强整村推进后续发展,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力争通过2年建设,使整村推进贫困村产业开发有新突破,基础设施和人居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新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

三、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

以高效节水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固海、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水灌区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在中部干旱带,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施种养业和集雨补灌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在南部山区,围绕“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加快生态农业、黄土丘陵山区设施农业和林草一体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在中南部地区打造清真牛羊肉、草畜、马铃薯、红枣、葡萄、硒砂瓜、中药材、优质杂粮、冷凉蔬菜产业集群,初步建成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力抓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优势;着眼于农民家家能干的小产业、小产品,在有条件的村组发展“短、平、快”的加工致富项目,打造“一村一品”。着力开发贫困片带不宜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特色小产业,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村”。到2015年,发展集雨补灌和覆膜保墒150万亩,节水扩灌高效农业105万亩,种植优质小麦、玉米330万亩,小杂粮250万亩,马铃薯400万亩,饲养羊800万只,牛170万头。力争使农民在草畜、马铃薯、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左右。

四、深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坚持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移相结合,依托沿黄城市、重点城镇、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走市场化、技能化、品牌化、产业化路子,强化技能培训、组织管理、维权服务、形象塑造等关键环节。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长期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壮大专业化劳务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队伍。重点打造电工电焊、清真餐饮等一批劳务品牌和福建、新疆、沿黄经济带等一批劳务基地。加速推进劳务输出由季节型向常年型、分散型向集中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到2015年,实现年劳务输出就业70万人(次),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

五、全面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切实解决贫困农户借款难问题

在完成“千村互助资金扶贫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整乡、整县推进,将农垦贫困场队、生态移民村全部纳入互助资金覆盖范围;扩展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投入渠道,争取每个村由平均25万元增加到40万元左右,增加受益人口,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借款难问题;积极探索引进金融资本与互助资金叠加的运作机制,壮大互助资金使用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对特别贫困农户的扶持政策,力争使更多的贫困农户得到互助资金项目的扶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村级互助资金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深入开展以工代赈扶贫工程,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以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通过库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基本农田、淤地坝坝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稳产高产农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防灾抗险能力,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生活质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贫困乡村长远发展为目标,结合“三河源”水源保护工程,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水田林草路村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群众出行方便为目标,完善贫困地区乡村交通网络,延伸路网通达深度,提高农村路网服务能力。重点解决自然村组道路建设、县乡断头路、小型独立桥梁涵等。在优先解决贫困人口行路难问题的基础上,统筹做好乡村出口路以及为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村市场建设等配套的乡村道路建设。到2015年,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9平方公里,新建乡村道路2095公里。

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建设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和南部山区百万亩库井灌区高效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塘坝、蓄水池、水窖、土园井等小型水源工程1.3万处,推广库坝、窖(井)、池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联合应用,发展零星小片节灌面积3-5万亩。加快建设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解决固原市原州区等4区(县)44个乡镇609个行政村112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加快完成盐环定扬黄续建、同心下马关和中卫兴仁综合供水工程、固海扩灌十一泵站以后人畜饮水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进固原市、盐池县、中宁县、同心县等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中南部剩余6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实现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加快重点支流、中小河流、小山洪沟、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能力;重点抓好六盘山地区公路建设和生态移民区公路建设,大幅度提高中南部地区公路交通保障能力。到2015年,贫困地区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乡镇有客运站,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招呼站;结合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在南部山区新修高标准旱作农田132万亩,基本实现坡地梯田化和人均3亩旱作基本农田的目标;加大危房危窑改造力度,到2012年,力争完成15万户,使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全部的危房危窑得到改造,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住房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八、加大生态治理与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坚持生态优先,把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退耕还林与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核心,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围绕生态移民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项目和大六盘山生态经济圈建设,完成退耕地造林350万亩,荒山造林375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10条,新建骨干坝467座、除险加固267座,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大力建设生态工程,在中部干旱带重点实施封山禁牧与草场封育,建设中部防沙治沙生态带。在南部山区重点实施六盘山“三河源”水源保护工程,加快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九、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积极吸纳贫困农民转移就业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大幅度向中南部倾斜,加快城镇化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以建设宁南及陕甘宁地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大固原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服务配套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固原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煤电联产、新能源基地及新型建材的开发建设,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加快中南部9个县城建设,按照“立足实际、特色突出、基础完善、功能齐全、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要求,把山区县城建设成为承接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辐射带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城镇;依托交通干线和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位条件好、产业优势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强的中心镇,吸引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到2015年,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0%。

十、加强教育科技事业建设,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扩大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基本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有效解决“大通铺、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贫困地区优质教育建设步伐,完善以示范性高中为骨干的普通高中办学体系建设,每个县(市)建成1-2所标准化普通高中学校,争取新增劳动力普遍达到高中文化水平;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沟通对接机制,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落实好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切实保障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益,使更多贫困学生得到良好教育;继续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积极开展贫困乡村农业技术培训、优良品种推广、科技信息发布和科技示范活动,大力推进良种良法和适用技术向贫困农户辐射扩散,不断提高科技对扶贫开发的贡献率。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科技培训,使之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骨干力量。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

十一、加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趋势,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构建覆盖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贫困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民文化家园等惠民工程;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医疗和康复服务设施条件,努力缩小中南部地区与川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实施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政策,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抓好农民工参保工作,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完善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地区农村低保人口进行动态管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

十二、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努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南部地区仍处于生育高峰的爬坡和控制人口数量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继续深化“少生快富”工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扩大覆盖范围,认真实施“少数快富”千户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努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收入水平;积极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协调发展。到2015年,“少生快富”工程项目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同时基本建成35万生态移民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中南部地区出生政策符合率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力争控制在11‰以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宁夏扶贫开发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