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重构中国扶贫战略

2010年10月11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穷人 扶贫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规划 1986年 数学模型法 科学发展观 1983年 社会偏好 贫困人口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4.各级政府强力主导。

政府主导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最大特色,应不断强化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政治导向。

一应强化公共舆论。不少人对“贫”和“扶贫”理解狭义,一提到扶贫开发,就认为是送送温暖,搞搞救济。既然13亿人都吃饱了穿暖了,就无贫可扶了,扶贫机构也就无事可做了。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这样的舆论更加越来越有市场,就连一些扶贫工作者自身也充满疑虑:扶贫到底还要不要搞?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贫”字拆开即“分贝”(分钱),可见,造成贫困的原因就是分配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自然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财富也是守恒的,有富就有穷,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扶贫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全社会都应正视现实,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国力的增强,财力的提高,扶贫标准的调整,贫困人口规模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扶贫对象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扶贫任务不是越来越轻,而是越来越重;扶贫工作不应越来越弱,而应越来越强。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也曾语重心长告诫社会“要懂得穷人经济学”,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在扶贫会议上呼吁“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扶贫声音在公共领域不是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弱;扶贫工作不是渐入中心,而是已被边缘化。当务之急,国家应在公共舆论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做出最坚定的政府承诺,传递出最明确的信息,表达出最强烈的政治意愿:构建和谐社会,贫困群体最需要关心!贫困地区最需要扶持!扶贫工作最需要加强!应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结束,下一个十年纲要开始实施的关键时期,召开一次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自2001年以来,10年间未召开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强化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政治导向,对各级和社会各界提出明确要求,着力营造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扶贫事业的良好环境。

二应修正社会偏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价值观混乱、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漠、潜规则盛行等种种社会乱象相伴而生,“媚富鄙贫”的社会偏好大行其道。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在一些人心目中,贫困成了穷人的罪过,社会只是“怒其不争”,连“哀其不幸”的同情都变得十分吝啬。其实,只要我们对贫困的原因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对于分散的个体贫困,老病残、文化低、技能差、目光浅、“等靠要”思想严重等是造成贫困的内因,但是,对于区域性群体贫困来说,外因却成了决定的因素。一方面,外力拿走的太多——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为现代工业“虹吸”的对象,在区域畸形发展和马太效应的双重影响下,生产要素均向发达地区流动,形成对农村尤其对贫困地区掠夺式挤压;另一方面,外力给予的太少——贫困地区成为被现代文明冷落、遗忘甚至遗弃的角落,与“备受优待”的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面对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欠缺的公共服务。外力造成的严重不公与巨大失衡,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在现代社会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不利的一面,他们为摆脱贫困而付出的努力,往往比非贫困地区还要大得多。因此,应加强引导,让社会明白,富人和穷人是互相塑造的,没有穷人就没有富人,穷人是富人致富的基础。从而规正社会对“贫困”的错误理解,在全社会达成一个共识: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现行体制下的现实中国,在发生群体性贫困的区域,贫困不是穷人的错,扶贫是对穷人的补偿。

三应健全制度保障。扶贫工作需要两大支撑:一是政策和法律保障;二是系统的理论建构。资源配置相对平等、发展权利均衡分享、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是减贫的重要拉动因素,需要制度保障和法律约束;改善穷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穷人发展能力、帮助穷人寻找机会是减贫的关键切入点,需要综合性的发展政策和专门的减贫计划来保障。扶贫立法应加快进度,使扶贫工作早日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中国扶贫学应作为一部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规划,对贫困的标准体系及扶贫开发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测体系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深入探讨研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科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