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重构中国扶贫战略

2010年10月11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穷人 扶贫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规划 1986年 数学模型法 科学发展观 1983年 社会偏好 贫困人口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扶贫谁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采取政策普惠扶贫,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986-2001年为第二阶段,自上而下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展有组织、有重点的专项扶贫;2002年自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开始,为第三阶段,扶贫主体由原来单一的专门机构变为各主要涉农部门,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目前,扶贫规模也由2009年底的3597万人扩大到1.5亿人,扩大到4倍多。扶贫开发进入第三阶段后,专门扶贫机构这匹“小马”,已无力拉动扶贫开发这辆“大车”,同时,由于扶贫主体的多元性和扶贫认识的模糊性,导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目标多重,使扶贫成效欠佳。分清职责,公共需求职能部门管,个性需求扶贫机构管,统一目标,合力攻坚,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大扶贫”格局,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1.扶贫机构精心组织。

扶贫机构作为组织实施扶贫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后果。

一是制定规划。首先,开展调研,摸清“底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请中办、国办牵头或发文,像搞人口普查、土地普查那样,组织扶贫、民政、财政、发改委、统计、农业、残联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贫困人口大普查,彻底摸清底数,掌握重点贫困区域及面上情况。其次,编制规划。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十年、五年及年度扶贫规划,面上及重点县(区)扶贫规划以及各类专项扶贫规划(整村推进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产业化扶贫规划、移民搬迁规划、连片开发规划、贫困地区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商务等方面的规划),各省、市、县也要编制相应的扶贫规划。规划的编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又要征得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可。规划要明确项目内容、负责单位、实施时间等。规划一旦定好,就要严格执行,防止“规划得很美,落实得很空”。

二是组织实施。对于扶贫对象的个性需求,扶贫部门应积极联合有关职能部门,解决一些比如上高中上大学差钱、找工作没技能、发展生产难贷款等问题;对于扶贫对象的共性需求,扶贫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规划要求,切实解决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扶贫,扶贫部门应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并为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做好服务。

三是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应对扶贫开发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把各行业各部门的扶贫职责列入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激励机制。扶贫部门应在分好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实施好扶贫项目的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对扶贫绩效进行考核,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目标实施到位,确保各行业各部门的扶贫职责落实到位,确保社会各界的扶贫行动跟进到位。

四是试点示范。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贫困地区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启了扶贫工作试点示范的先河,此后,各种扶贫试点(如“连片开发”、“互助资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等)如雨后春笋。当前,中国的扶贫还未步入“不惑”之龄,“用试点探路,以示范引路”的工作方式仍需强化。作为制度设计者,要在扶贫开发规划中有大思维、大创新、大突破,同时,要善于发现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好做法,并及时总结、提炼、推广;作为扶贫实践者,要敢于“吃螃蟹”,要拿出当年小岗人“大包干”的勇气,敢于冲破各种束缚,敢于进行各种试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