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研究
不可忽视天文和大气因素
辽宁日报:您是说「潮汐」与地震还有很大的关系?
杨学祥: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却有8次之多;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也有3次,包括1999年我国台湾「9·21」大地震(发生在农历十二)。16次大地震有13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4年印尼地震也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上、下弦前后或满月前后,江、海潮汐都比较强烈,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强潮汐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这个激发作用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盛期和交界处更加明显。
辽宁日报:您的天文与潮汐对地震影响的论断在科学界是否已经有了共识?
杨学祥: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有利用地震资料和天文周期分析的方法开展中期地震预报的研究课题,当前我国还有专门的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今年2月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而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生成巨大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记得3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许绍燮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长期以来,地震学家预测,绝大部分人只关心地球内部,结果是获得的有效信息仅仅只有30%,还有70%的信息可能在哪里?他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百年、四季和昼夜相关联。
辽宁日报:那么,地球自转也好,天体引力引发的潮汐也好,哪个作用更大?如何分析出每次地震,特别是大地震是自转或天体引力触发了地球的哪根「神经」而引起的?
杨学祥:地球的自转速度其实一直处于变化之中。1955年以后,有研究人员用探测仪器发现,地球自转加速度大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变化。尽管突然变化的原因没人能说清楚,但根据华盛顿和里士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其转折点分别在1957年、1961年和1965年。而这三年前后,分别发生了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9.1级地震、1960年的智利9.5级超大地震和1964年的阿拉斯加9.2级大地震。更令人惊讶的是,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周期也有对应关系。另外,这些变化还共同影响了地球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即大气状况,就是我们说的气候变化,对地震的发生生成了直接的作用。
辽宁日报:大气?地壳?难道大气能压迫地壳生成地震?
杨学祥:这里有个中介,就是覆盖地球表面更大面积的海水。而这个大气主要是指太平洋上的高压高空气压流。潮汐、地球自转、高空气压流等就像压跷跷板一样把地球板块压来压去,引起板块摩擦和板块相互作用。高空气压流、地球的自转等会使得海水温度和运动发生剧变──水温的变化会生成巨大的水流,外加月球的引力使流动更加剧烈,当某地域洋壳由于海水增加、压力加大而下降,会压迫洋壳下软流物质向大陆运动,使大陆边缘上升;反之,当某地洋壳由于海水减少而上升时,大陆下软流物质向洋壳运动,使陆缘下降。整个地球板块就像玩跷跷板一样,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地震频发,并使地震带集中在海陆交界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