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扶贫面临三大挑战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
记者孙东辉北京报道 尽管中国成功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但中国的扶贫开发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挑战。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近日举行的“关注贫困,行动起来”国际研讨会上坦言,中国扶贫开发仍面临三大主要挑战。
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依然很深。截止到2006年,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148万,已解决温饱但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的低收入人口有3550万,两项合计569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6%,西部地区甚至高达13.7%。这些人群贫困程度深,发展条件差,发展能力弱,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中国的贫困标准较低,如果按照世界银行1美元标准估算,贫困人口规模将会超过1亿。
二是贫困区域发展依然滞后。贫困村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基础产业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工作成本高,难度大,需要移民的比例上升。
三是致贫因素日益增多,除了自然风险和个人原因之外,市场风险、生态环境政策等对部分农户传统生计的冲击造成致贫和返贫的比重日益升高。此外,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发展与扶贫政策实施体系需要完善,减贫效率亟待提高等,都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扶贫开发,为世界减贫事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指出,根据世界银行1990-2002年的全球最新贫困数据,按照每天消费1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95亿人,而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为2.07亿人,中国所占比例超过90%。
范小建表示,回顾和总结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中国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和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减贫策略和政策,坚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范小建说,以2007年政府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农村基本形成了涵盖开发式扶贫、救灾救济、“五保”制度和“低保”制度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反贫困政策体系。同期,城市的开发性、预防性和救助性反贫困政策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
范小建强调,未来三年,中国扶贫开发的目标和重点是: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努力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的任务,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通公路,自然村通电,进一步改善人畜饮水和医疗条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新的扶贫规划,实施新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