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科学院院刊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提出六个坚持与中国行动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
在未来几十年,生态恢复的空间逐渐缩减,生态系统固碳更要从改善管理和保护中发掘潜力。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和云南是历史实现和未来潜力最高的4个省份。除我国西北和东部的一些省份外,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贡献最大。对于新疆、青海和西藏,草地放牧优化对历史减缓的贡献最大。
2022-08-19 09:13
提出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2022-06-02 14:32
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能源和电源结构、储能技术发展方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3个方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文章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合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发展需求,提出了重点发展物理储能特别是地下储能工程以满足电网规模化储能需求的观点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广域虚拟电厂(即源侧电网)和构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思路。
2022-06-04 09:42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化石能源利用面临新挑战。文章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利用现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提出了“双碳”约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思路,从煤炭高效燃烧与转化、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废”处理方面提出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
2022-06-01 10:39
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践行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我国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结构新体系。
2022-06-01 09:16
针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碳排放行业,提出了绿氢/绿电替代、原料/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流程再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4个低碳化策略。建议了若干拟重点发展的先进低碳技术,凝练出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并提出了加快新技术应用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和举措,以期为工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2022-05-31 15:06
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4 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2022-05-31 14:28
“双碳”战略下,未来40 年我国电力系统的供需规模仍将持续增长。未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将逐步成为主体电源,这给电网消纳新能源带来新任务和挑战。未来远距离输电规模将持续扩大且资源和负荷不平衡,新型电力系统依然存在着电源和负荷逆向分布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态仍由大电网构成,并以分布式系统为有效补充。
2022-05-31 11:39
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 10 亿—13 亿吨二氧化碳。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 2050—2060 年实现每年 20 亿—25亿吨 CO2 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2022-05-31 11:15
实现碳中和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达到净零排放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技术基础和产业体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高度依赖政策驱动。当前,我国已提出构建“1+N”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但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30年过渡期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任务重、时间紧,碳中和政策举措也需在实践中持续完善。
2022-05-11 20:54
我国在各类市场机制方面已经探索并积累经验超过 10年,建立了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用能权市场等,同时电力系统也在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
2022-05-11 20:41
通过生态建设提升固碳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化方面,提出重启成熟林地有序更新采伐、增强草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发挥“西线引水工程”碳汇增益作用等;在生态建设的国土布局优化方面,提出了统筹建立差异化区域碳中和路径,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协调处理生态保护与清洁能源发展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战略路径。
2022-05-11 20:17
人类活动已造成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约1℃。按照这一趋势,2030—2052年升温幅度将达到1.5℃,自然和人类系统将面临更高的气候风险。
2022-05-11 17:54
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 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
2022-05-11 17:51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科学基础、观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碳增汇、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协同治理与管理政策7个方面的科技支撑体系。
2022-05-11 17:46
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 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22-05-11 17:38
截至目前,中国资助机构支持的清洁能源出版物份额最大。而且中国资助的出版物产出量在2016—2020年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美国资助的出版物产出量却停滞不前。
2022-03-09 15:35
城市化快速发展及其虹吸效应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2-03-10 14:02
我国既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也要确保饲料粮安全。然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决定了饲草饲料种植不能“与主粮争地”。
2022-03-10 13:32
随着我国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增强,消费对资源环境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促进生产;消费决定生产,也引导着生产方向和发展趋势。
2022-03-10 13:27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有极强的同源性,且与化石燃料燃烧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导致这一区域一度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重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的热点区域。
2022-03-09 16:06
在碳达峰、碳中和势在必行的形势下,“有多少、谁来减、减多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关于特定温控目标下未来碳排放空间估算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存在多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开展哪些研究来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2022-03-10 14:06
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的18项重点任务。
2022-03-02 17:43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举世瞩目,将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能源战略转型!这次能源战略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的过程。高端科技智库应重点围绕“碳达峰十大行动”实施不断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
2022-01-17 15:55
碳中和通过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影响各国经济发展,还重塑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国自2020 年9月明确提出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构建碳中和政策体系。由于欧盟的碳中和政策体系相对完善,因此文章将从政策框架、关键行业措施、研发布局、财政与金融保障措施等方面切入,系统梳理欧盟的碳中和政策体系,剖析其主要特点,以期为构建中国碳中和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碳化硅晶体生长和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团队自1999年以来,立足自主研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突破了从生长设备到高质量SiC晶体生长和加工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技术路线,实现了SiC晶体国产化、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2021-12-09 15:59
文章通过收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俄罗斯共 7 个国家 22 个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对未来产业的概念、特征、战略意义和趋势进行分析,详细研究了这 7 个国家未来产业的部署,总结了各国发展未来产业的经验,并对我国发展未来产业提出 3 点启示:未来产业发展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统筹编制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与路线图,中国科学院等智库应针对未来产业系统开展研究,以及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布局力度。
2021-12-31 16:36
2020年以来,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面向碳中和的科技战略与计划,加快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2021-09-22 10:48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
从瑷珲到腾冲的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即“胡焕庸线”就是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典型现象的分界线,而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则是缩小“胡线”两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抓手。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氢能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18%,氢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
要完全实现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包括2060年碳中和目标和满足美丽中国的空气质量要求,就必须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以实现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而后快速下降。
文章基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则,剖析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碳中和的内在联系,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阐释循环经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为促进我国通过循环经济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工具。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部门,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能源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广受关注。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对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推进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文明跨越的重要抓手。保障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能源转型是首要任务。
2021年9月6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开幕,宣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Big Dat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CBAS,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
2021-09-07 13:48
2021年9月6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开幕,宣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21-09-06 16:51
在推动SDGs科技实践与落实中,中国科学院启动的“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承担了怎样的关键角色?中国科学家在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核心实践成果?
2021-09-03 14:01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都储存在海洋中。由于巨大的体量和比热容,海洋对温室气体的响应具有延时性。即使碳中和目标可以达成,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依然会持续,这对未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05-27 13:50
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提高其蓝碳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治理手段,属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滨海湿地以盐沼湿地为主,红树林面积较小,而无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
2021-03-18 13:22
减排增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途径。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渔业生物的碳汇功能也受到关注。
2021-03-18 11:43
当前,世界各国均关注于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由海洋生物完成。
2021-03-18 13:27
相对于减排,人们对于增汇的手段及方式仍缺乏重视。以往的增汇主要依赖陆地生态系统(如植树造林等),但随着人口增长与土地及粮食短缺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储存了地球系统 93% 的 CO2 的海洋,其承担“负排放”的能力正在被重新审视。
2021-03-18 11:47
目前,我国拟实现碳排放量目标值为 9.54—11.37 Gt(有条件承诺),预计到 2030 年达到 9.28—12.96 Gt 的排放峰值(无条件承诺)。
2021-03-18 11:41
海洋碳汇是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容量的双重约束下,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需要探索更多的政策手段。
2021-03-18 11:30
推进“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世界制造业中心”走向“全球产业链枢纽”。
2021-03-18 11:13
预测 2030 年我国 3 种主要谷物(水稻、小麦、玉米)自给率为 90%,大豆为 39%,油料为 60%。
2021-03-18 11:24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1-03-15 10:31
将新一代腐植酸产业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确立腐植酸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特别是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产业。建议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试点,利用其褐煤资源富集的优势,高水平规划发展腐植酸产业,为国家发展新一代腐植酸绿色低碳产业探索路径。
2021-03-07 19:09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
2021-02-26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