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主线 首要任务推进碳达峰

发布时间:2021-03-15 10:31:5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董战峰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生态,污染防治,发展,保护,碳达峰

作者: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思路与新要求。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主线

在基本思路上,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倒逼作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在重点任务上,要推进“三线一单”落实落地,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持续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企业,促进传统能源要素和新兴清洁能源要素的有机融合,深化专业化分工,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促进、多细分领域相互依存的清洁能源生态,构建相对完善的我国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要实施“车—油—路”一体的轻型车超低排放,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筹建车用废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与郊区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

要积极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通道,引导产业生态化转型,培育生态产业化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绿色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构建绿色项目库。

要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完善创新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制定绿色消费指南,推广绿色产品,推动循环经济,完善居民水、电、气、垃圾处理等收费体系。

全力推进碳达峰是首要任务

紧密衔接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要做好这些工作,“十四五”时期应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个总要求,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选择典型地区和城市,开展环境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同时,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深入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难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应“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在“十三五”攻坚战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深化、攻坚克难,推进环境质量稳步持续改善。在总体思路上,抓好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锚定精准治污的要害、夯实科学治污的基础、增强依法治污的保障。在精准治污方面,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在科学治污方面,遵循客观规律,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研究,科学安排任务量和时序进度;在依法治污方面,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推进、依法保护,以法律武器治理环境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要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继续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锅炉与炉窑综合治理,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强化新生产车辆达标排放监管,加速老旧车辆淘汰,积极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铁路货运比例。

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和海洋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加强入河(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持续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加强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协同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推动重点流域、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监管。

要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集成与上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推进重点地区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持续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白色垃圾”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重视新污染物评估与治理体系建设。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这对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提出了新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十四五”时期应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流域治理上,要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

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保护示范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完善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和生态监测网络。

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强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办法,开展红线监测评估。推动自然保护地相关立法,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深化“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进现代环境治理建设是根本

“十四五”时期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总体完成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发挥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激发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重点在监管能力、投入机制、全民行动等方面形成突破,从执法、监测、信息、科研、人才队伍等各方面提升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并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要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制度,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全面实施、强化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强化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管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要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要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相关工作落实。


返回顶部